分享

阮耀华:浔阳江头琵琶亭

 曹锦军围炉 2024-05-14 发布于湖北

投稿邮箱

   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终日寂寞守晨昏,喜好舞文弄墨的我,很少走出家门。立夏之时,天气晴好,便坐上17路,到琵琶亭来,听一听京城女子的琵琶声,看一看江州司马青衫湿,溴一溴香山居士的满腹文气,感受一下醉吟先生笔下的诗情!

    琵琶亭坐落在江南浔阳江畔,也就是九江长江大桥桥头堡东侧,是美丽的九江市一道亮丽的风景,滚滚万里长江一点之睛,更是世人思古忆昔、白翁与長安琵琶女邂逅凄美故事之地。那是在唐元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816年的一个秋夜,谪居江州的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忽闻邻船传来铮铮的琵琶声,情思哀怨,撩动心弦,他移船相见,得知是京城长安的一位歌女,年轻时名艺双绝,名噪教坊,后因年长色衰,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转徒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白居易重备酒莱,请此妇重奏一曲。曲罢悯然,他从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人生坎坷遭遇,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喟叹,写出了千古绝唱《琵琶行》,后人在当年白居易送客处修建起了琵琶亭,怀古追思,以此纪念。

  一走进庭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尊高大的汉白玉白居易雕像矗立在琵琶亭前,白翁身着长杉,右手拿书斜放左腰间,左手捋须,表情凝重,若似所思,似回首往事!似有適迁之意!又象似聆听凄婉的琵琶声!“我闻琵琶声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在这雕像的后面就是琵琶亭,座落在7米高的花岗岩基上,亭高有20来米,双层重檐。“琵琶亭”三个大字匾额悬挂亭上,此书是现代画家刘海粟先生87岁时所写行楷榜书,字体迺劲厚朴,清晰立见。琵琶亭园林面积不小,从庭院大门往两边呈大半圆形长廊环抱着琵琶亭,一直延申到江边,回廊从两边几座筵院穿过,长廊两边有历代名家诗词碑刻,整个园林访唐式建筑,清净幽雅,古色古香。在圆形长廊外面东侧有一处假山池溏,池边有座“西舫”亭台,形似古代游船,船头有一尊琵琶女坐式弹琵琶雕像,她的形态和表情正如“西舫”门联所写“低眉行手猶抱琵琶半半遮面,转轴拔弦未成曲调先有情”。此时我在感叹这位京城女子的命运是多么凄凉!
  正当我准备登亭,回望园林大门一块长形巨石背面时,毛泽东题写的“琵琶行”长诗书法雕刻映入眼帘,伟人的书法豪放大气。但伟人也有情感的一面,我曾在一书中看到,主席特别喜欢唐诗,对《琵琶行》一诗情有独钟,据主席身边工作人员张玉凤回忆:“一次,我给主席读《琵琶行》一诗:'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读着读着,主席也跟着背诵起来,他缓缓轻吟,那声调韵致入情入景,当读到后面几句'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杉湿’时,他竟然泪如泉涌!”主席对《琵琶行》的感悟不像平常人那样只是停留在优美词句的赏析和作者个人情感的领会上,而是把眼光放到了更高层面——白居易的道德素养和价值取向上。
  1959年7月,主席在庐山面会贺子珍,因江青要来,主席便匆忙送贺子珍下山。深夜之时,他一定是心情难平,联想当年诗人送客湓浦口,而今自已却送贺子珍下庐山,情景交触,思古感今,夜不能寐,挥毫默写起《琵琶行》,又觉无聊,便随手扔进纸篓,多亏秘书田家英收起,才有如今这面琵琶行诗壁,从此古今两大诗人诗书合璧将是千古流传。
  登上花岗岩石基,进琵琶亭楼门便有一联:“一弹流水一弹月,半入江天半入云。”一上亭台,眺望滾滚的长江水,浔阳旧韵涌上心头,仿佛有哀婉幽怨的琵琶声,伴着滔滔的江水 舒缓 地漫过,我在极力地寻找那江边枫叶获花,我在苦苦搜寻当年那东船西舫,可是呈现眼前的却是轮船气笛碧空尽,不尽长江滚滚流,一桥飞架南北,神奇的天路直通云霄。沿江一带修建起了国家级文化公园。伫立亭上,微风拂面,我思绪万千,“听一曲琵琶新风已改旧时调,看千重锦绣美景堪融盛世情。”
   清代诗人张维亭题诗曰:“枫叶获花何处寻,江州城外柳陰陰。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

作者:阮耀华  书画文学爱好者

编委会

 

曹锦军

总编

 

魏鲜红

主编

 

唐亚红

执行主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