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1、反复诵读诗歌,通过对诗中意象及特点的分析,感受诗歌壮阔的意境。 2、赏析诗人的巨人形象,理解诗中毁坏与创造之间的关系,体会诗歌反映的鲜明的思想情感。 3、抓住关键字词,分析诗歌运用的艺术手法,品味诗歌的语言。 文化常识:白话文运动,现代自由诗 知人论世: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文学家、历史学家。出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06年入新式学堂,其间,他多次参加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4年赴日本留学,就读医学专业。后接受美国诗人惠特曼等人的思想,决心弃医从文。 本诗写作于1919年9、10月间。此时中国乃至世界都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五四运动蓬勃开展,新文化运动方兴未艾,“民主、自由”的追求空前高涨,许多文学青年投入时代的大潮中,为民族复兴奔走呼号。五四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崭新的气象。旧道德、旧礼教、专制政治与一切封建偶像受到猛烈抨击和批判,新事物、新思想、新文化与一切进步要求则得到热烈的崇尚与赞扬。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 解读标题:立:动词; 文本解读 听读朗读视频,谈谈这首诗歌给你最主要的感受强力、炽热、宏伟壮丽、气势磅礴 你从哪些地方(词句)感受到的? 诗人描绘这幅壮丽的图景是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充满激情地赞美大自然,是为了表达对力的极力歌颂和赞美。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小组合作交流: 诗人所赞美的力,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 “力”可以“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力的毁坏”是毁掉旧世界、旧中国、旧社会、旧文化;“力的创造”是创造新世界、新中国、新社会、新文化,创造新时代的文明。 (3)怎样理解“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几句话? 诗人对“力”的歌颂,歌颂了它的形态(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它的声响(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它的韵律(力的律吕),表现出一种勇敢进取、积极创造的奋发昂扬精神和热烈向往、执着追求,以及摧毁旧事物的勇气与坚定。 思考研究: 这首诗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从中最能感受到“五四”时期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请思考,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诗人以浪漫主义者的激越情怀,把整个世界都当作自己的呼唤对象,他和应着时代的节拍,要“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喊出时代的强音。在他的呼号之下,他要“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毁坏,要破坏旧世界,冲破黑暗牢笼,荡涤污泥浊水; 创造,要建设一个新世界。毁坏与创造需要以人的热情和伟力而完成,诗人呼号创造的伟力,他要将这伟力汇入所有的艺术之中,诗人相信力的艺术将改变世界的面目。 本诗小结 本诗艺术特色 ①句式自由,节奏鲜明。 ②构思巧妙,想象奇特。 拓展思考: 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以下为课件预览,共18张ppt: ![]() ![]() ![]() ![]() ![]() ![]() ![]() ![]() ![]() ![]() ![]() |
|
来自: 昵称503199 > 《微信高考语文必备攻略-统编语文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