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棚土壤盐渍化形成原因及耐盐机制

 傻鱼鱼肥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1、化肥超量

重施化肥,这是经作区农户的通病,据了解,大棚土壤单位面积上的施肥量是大田施肥量的4-6倍,超过蔬菜所能吸收利用的2-10倍,且大多数施用肥为无机肥,有机养分与无机养分严重失衡,土壤养分严重超负荷,不仅达不到增产的效果,甚至可能影响作物减产。


2、灌溉方式

大棚土壤常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浇大水、涝水这是普遍现象,造成土壤团粒结构破坏,孔隙度减少,渗透性变差,形成土壤板结层,使盐分随着毛细管水富集到根系周围,进而水分不断蒸发使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浇大水造成土壤板结,土壤板结造成土壤渗水性差,土壤渗水性差造成盐容易积累形成盐害,成为一个死循环!


3、农业生产方式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导致设施土壤盐渍化加重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棚菜地常年满负荷、重茬种植蔬菜,土壤不能得到自我修复,自洁能力降低,加重了土壤硝态氮的积累,硝酸盐、硫酸盐大量形成,影响蔬菜产量和品质。而且大棚中长期种植同一种蔬菜,不能有效的进行倒茬轮作,不仅使次生盐越来越严重,更加提高了土壤病虫害的发生。

植物在盐渍化逆境中的耐性机制

A、抗氧化机制


植物在盐渍化逆境中要能生长,必须要具有以下三个特征:
①盐胁迫造成的伤害能被预防或清除;
②植物能在逆境中建立新的平衡;
③尽管植物生长受到一定影响,但植物能够恢复生长。

在正常情况下,植物自身能够清除体内产生的活性氧,当植物处于逆境胁迫时,各种细胞器会通过电子传递链发生电子泄露至O2,将其还原成超氧阴离子(O2·-),O2·-最终接受一个电子和两个质子形成H2O2。

为了应对这种伤害,植物自身形成了一种抗氧化系统。其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是植物体内清除活性氧过程中的第一个抗氧化酶,可歧化O2·-生成H2O2;继而H2O2通过过氧化氢酶(CAT)与谷胱甘肽还原酶(GR)的作用转化为O2与H2O,解除其毒性;也可以通过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转化为单氢抗坏血酸(MDHA)与H2O解除其毒性。有研究显示,柑橘、小麦、番茄等植物在盐胁迫下都能使一些抗氧化酶的基因表达,从而增强植物对渗透、氧化胁迫等的耐性。

B、耐渗透机制


盐渍化对作物生长影响的主要结果是植物细胞内水分的丢失,植物在生长过程中,通过代谢会产生许多的代谢物,当植物受到盐胁迫时,一些有机渗透溶质包括糖类(果糖、果聚糖等)、糖醇类(甘露醇、甘油、甲基化肌醇)、寡糖(海藻糖、棉籽糖和果聚糖)等能平衡细胞外高浓度的盐,另一方面能中和液泡中高浓度的Na+和Cl-离子。

能够参与植物有机渗透调节的小分子物质主要有脯氨酸、甜菜碱、多胺、甘油醇、山梨醇和肌醇以及一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这些物质极性电荷少,溶解度高,分子表面有较厚的水化层,不仅可以维持细胞的膨压,还能稳定细胞质中酶分子的活性结构,保护其不受盐离子的直接伤害。

盐随水来,水去盐留!控水就是控盐!先解盐害再解盐,快速解盐~~解盐菌。

相关链接:

解盐菌降盐 原理

“解盐菌”土壤养护~~解盐发展十年历程

解盐菌的施用方法

土壤次生盐害的形成过程

“青苔”土壤盐害指示物

土壤白霜的形成

土壤致盐离子

土壤解盐难度大的原因

大棚盐害的土壤特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