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玉琨:沿着时光隧道跪寻母亲(五)

 新用户3069QkdY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作    者:陶 玉 琨
图    片:选自网络

总以为母亲会永远健健康康的,像外婆一样长寿,谁知母亲六十岁那年被确诊患了贲门癌。

我哭了,丈夫说:别哭,抓紧时间治疗吧。

母亲住院了,手术前,母亲坚决不要我们陪护。尽管母亲进食时胃部很疼痛,她还是把我拿去的饭菜都吃了。母亲说:妈妈只有吃下去,才有力气和病魔作斗争呀!

母亲出院了,我把母亲接到家中照料。

我的生物钟很准,不用闹钟,夜里准时起来烧给母亲吃。母亲为自己能顺利进食高兴,对恢复健康充满了信心。

每次服化疗药时,母亲总是很紧张。她先准备好一块糖,像个被吓怕了的孩子似的跟着我,看着我拿药、倒水、喂药。药咽下去后,她立即把糖放进嘴里,然后靠在沙发上,忍受着极度的不适。我心里很难受,这是什么毒药呀!

母亲出院没几天,父亲又哮喘病复发住院了。

母亲发现拿给父亲的饭菜原封不动地拿回来了,叽咕道:这个老头子,胃子又没病,为什么不吃!这不是叫孩子作难吗!你们把我带到医院去,让我好好说说他。

父亲去世后,母亲执意一个人住在自己的老窝里。

病痛折磨中的母亲还是想为自己的孩子做点事。一天大弟媳的母亲去菜场买菜时,看到我母亲坐在路边的台阶上。她连忙走上前关切地问:陶奶奶,你怎么坐在这里?正在淌眼泪的母亲叹了口气说:我想去给玉琨家插电饭锅,半路上胃又疼了。

我知道这事后,心里好痛好痛!母亲呀,您就不能少操点心吗?

大弟和小弟家的孩子放学,都是母亲去接。母亲一手牵着一个孙子,那是多么幸福的画面。这份幸福若能陪着母亲久一点,再久一点,那该多好啊!

每到星期天,母亲和弟弟妹妹们都到我家团聚,热热闹闹,母亲很是开心。

母亲笑着对我说:玉琨呀,今天妈吃了三个小肉圆;玉琨呀,今天的菠菜炒得多好吃呀!母亲也曾不过意地说:玉琨呀,你家就是人民公社大食堂哟!

我多么希望上天能多给母亲一点时间,让她多享受人间美食,多享受天伦之乐。

母亲的病情恶化了,癌细胞已转移到胆总管。我们对母亲隐瞒了病情,把母亲送到市中医院治疗。

当母亲从中医院的医生那里得知自己的病情时,她放弃治疗了。那天晚上她对二妹说:玉霞,去食堂打点粥让妈妈再尝尝米香吧。尝过米香后,她又吩咐二妹:打电话给你大姐,叫她明天上午过来吧。

那天早上我来到医院,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异常平静地说:玉琨呀,带妈回家吧!我答应了母亲。我收拾好东西,叫了辆打的车,带母亲回家了。

当我把母亲背上楼,关上门的那一刻,悲从中来,我知道这是母亲最后一次进家门了。

弥留之际的母亲头脑始终是清醒的。

母亲说:妈是去天堂,往那条路上走,妈一点也不难过。

母亲说:妈到那边是掌权人,不是一把手就是二把手,妈会保佑你们的。

母亲说:妈走后你们别难过,妈知道你们不会像别人那样哭数,你们喊喊妈就行了。

母亲说:能有一种药吃了不难受,妈就不麻烦你们了。

这是即将离世的母亲释放的最后的母爱啊!字字句句让我心痛,让我泪崩,让我震撼。

为了减轻母亲的痛苦,我们给母亲服用了玛啡。母亲不再喊疼了,母亲不再要我们给她揉肚子了,母亲不再要我们给她翻身了……像母亲自己希望的那样——她不再麻烦自己的儿女了。

“妈妈,妈妈!”我们轻声地叫着,母亲只能用眼睛的微微颤动来回应我们了。

1998年4月15日,母亲离我们而去了。

把我们带到人世间的母亲自己离世而去了。

母亲出殡的那天早上,大表哥找到我说:小妹呀,今天你母亲和你父亲要合葬在一起了,他们今天要在那个世界结婚了 ,要给你母亲准备好胭脂花粉。

我二话设说,拖起自行车立即上街。我心急如焚!大表哥你应该早点说呀!我一定要在母亲出殡之前赶回家!我要再摸摸母亲的手,再亲亲母亲的脸,再和母亲说说话。

一路上我见商店就下,可是一路失望,最终还是到人民商场才买全了胭脂花粉。

我心急如焚地往家赶,刚进小区的门,只见殡仪馆的人已抬着母亲下楼了。

我疯了,我捶胸顿足,我伤心欲绝地哭喊着:妈妈!妈妈!为什么不等等我呀!

兰园公墓,肃穆寂静。中午的阳光洒满了母亲最后的归宿地。

天堂里的父亲等来了他的爱妻,人世间的我们永失亲爱的母亲。

大弟跪着用笔轻轻地描母亲的名字。

我悲痛的心在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母亲:妈妈,今天您真的又成了父亲的新娘吗?妈妈,我买的胭脂花粉您用了吗?妈妈,我真的永远失去您了?

泪眼模糊的我看到了已描成红色的母亲的名字——戴学珍。

戴学珍——我的母亲!我们母女来生再见!

(全文完)

附:读者对本文第四章的点评摘要:

今天认真阅读了陶玉琨老师的《沿着时光隧道跪寻母亲》一至四篇,确实很感人。从陶老师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陶老师对母亲的无限追思与感恩。陶老师文字功底扎实,朴实无华,行文流畅且接地气,非常具有代入感!
——包丽丽(公众号读者)

陶老师的散文耐看、有意思、有咬嚼。谁说女子不如男?困境中成长的长女成熟了,有思有想有章程。请看:就急解难不吃周转粮;几十年前的户口农转非;出嫁不要男方彩礼……如今读来让人感叹不己,肃然起敬!期待欣赏续集!
——黄正林(公众号读者)

生活在细节中生动。读玉姐的文字如夏日有股清凉的溪水从心田流过。每一篇我都要读好几遍。年轻时候的母亲是儿女生活中一道坚实的防火墙,母亲的恩情我们永远也报答不完。我同时也为玉姐骄傲!大丫头不但长得好看,还能挑起家里的重担,为父母排忧解难,很了不起。同时非常羡慕党姐夫,他每天都该是笑醒的!
——陈秀萍(上海情愫群友)

读小玉文,平凡中走出的母亲,背负苦累,肩扛勤奋,既甘于将一切奉献于婆家,更将一腔热血倾泻于夫君儿女。古人有言,嫁出去的姑娘,泼出去的水,在作者母亲身上隐约可见。到了小玉一代。时代造就了新女性,陶家长女胜男儿,不仅为父母分忧解愁,且勇挑经济重担。男人做不到的事,她做到了。撇开能力,单说这爱心,这亲情可感天动地。
我也是过来人,也曾经历农转非,更饱尝欠钱户,吃周转之苦。这样的重担,小玉泰山压顶不弯腰。80元,当时可算天文数字。无论出于何种原因,都是了不起的艰难之选。80大钞,80与作者有缘,曾记小玉另一文里,在新兴境内曾失窃一次,也是80元吧。那个年代。80元的份量,小玉知,我也知。是两人全年的粮草钱。我曾在沪,身上百余元被窃,那时,死的心都有。生活的艰难,贫穷的岁月,磨砺出一位才华出众,讲奉献,甘付出而又勇挑重担的陶老师。让人钦佩让人爱。
——乔永星(作者提供)

贫困难移母女情,

相依为命度艰程。

关怀互爱心头绕,

岁月同熬情更深。
——好人吉祥(公众号版主)

【作者简介】陶玉琨,女,网名小玉;江苏盐城人,1953年出生。插过队,教过书,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爱好文学和音乐,不改真诚善良清纯快乐之心性,喜欢用朴实的文字记录生命中点点滴滴的感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