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郁氏文化】辞根散作九秋蓬——从白居易诗名最长的一首诗谈“用常得奇”(文/孙庆忠)

 百年yesuo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郁氏文化

辞根散作九秋蓬

——从白居易诗名最长的一首诗谈“用常得奇”

文/孙庆忠

白居易有首诗名最长的七律,标题若不带标点符号五十字,名作《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也是一篇“用常得奇”的杰作。

望  月  有  感

〔唐〕白居易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该诗又名《望月有感》,当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前后。其时,宣武(河南开封)节度使董晋部下及彰义(甘肃泾川)节度使吴少诚先后叛乱,唐朝廷分遣十六道兵马前去平乱。

该诗翔实描写了动乱时田园荒芜、骨肉分离情景,抒发了兄弟姐妹间的思念之情,表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全诗扣紧主题,言辞清丽,不加雕饰,淡而有致,意蕴精深,情韵动人。

该诗题目很长,直接交待了写作的原因及背景,可以当作序言:自从河南地区经历战乱,关内一带漕运受阻致使饥荒四起,白居易兄弟也因此流离失散,天各一方。因为看到月亮而有所感触,便随性写成诗一首来记录感想,寄给在浮梁的大哥、在於潜的七哥,在乌江的十五哥和在符离、下邽的弟弟妹妹们看。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首联以亲身经历,描写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祖业在时难与荒年中荡然一空,兄弟姊妹漂泊流浪已各奔东西。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颔联以写实笔法,描写战乱过后田园道路的凄惨景象。战乱后田野乡村一片荒芜寥落,骨肉亲人流离失所相望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颈联形象类比,深度刻画骨肉离散后的孤苦凄惶情态。形影相吊如同奋飞千里的单雁,孤苦分散恰似飘转的九秋断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尾联以明月富发联想遐思,点明回应望月相思之主题。共同遥望那轮明月应各自垂泪,一夜之中那思乡之心定会相同。

清文学家刘熙载《艺概》赞曰:“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

全诗以朴质白描手法,抒写人们共有而又不足道来之真实情感。不事用典,不饰藻绘,语言浅白平实,情韵动人,堪称“用常得奇”的佳作。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名醉吟先生,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山西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渭南)。贞元(800年)进士,历任左拾遗、江州司马及杭州苏州刺史等职,官至刑部尚书。

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诗歌题材广泛,语言通俗易懂,“老妪能解”,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与元稹合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存诗三千余首,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附:白居易部分优秀诗歌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题岳阳楼

〔唐〕白居易

岳阳城下水漫漫,独上危楼凭曲阑。

春岸绿时连梦泽,夕波红处近长安。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亦难。

此地唯堪画图障,华堂张与贵人看。

南湖早春

〔唐〕白居易

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

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苹生。

翅低白雁飞仍重,舌涩黄鹂语未成。

不道江南春不好,年年衰病减心情。

作者简介




孙庆忠,男,汉族,山东蓬莱市人。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高级政工师,中国煤矿史志研究会会员,山东省龙口市国营煤炭企业工作。



《郁氏文化编审部成员组成

顾问:郁美兰  匪 石

审稿组主管 : 郁志发

         组长 : 范俊来

审稿成员:郁光涛

                   郁祖槃

审稿组成员:刘高田

编辑组主管 : 郁郁松

审稿组长 : 张爱梅

         组员:陈玉峰

推广组主管:郁旦斌

         组长:陈玉峰

         组员:郁德忍 郁光涛 丁秀萍 郁秋萍 郁洪军  郁家社 杜永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