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统编版必修下册:第十一课《谏逐客书》课件及教学设计

 昵称503199 2024-05-14 发布于湖北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大意,积累并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多角度鉴赏文章的语言艺术,感受铺张扬厉的文采

3、理清逻辑严密的论证思路,分析本文动言中务、入情入理的劝谏艺术。

4、体会有为之士的自主选择,理解人生选择与时代要求相结合的重要意义。

一、新课导入

李斯的一生可以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

“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 。”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东门逐狡兔,岂可复得!”

李斯的一生是从叹鼠到叹黄犬的过程。司马迁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有“四次叹息”。一叹:见厕鼠、仓鼠;二叹:贵为丞相;三叹:篡改始皇遗诏;四叹:身具五刑。

二、作者介绍

李斯,姓李,名斯,字通古。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战国末年楚国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早年为郡小吏,后从荀子学帝王之术,学成入秦。初被吕不韦任以为郎,后劝说秦王政灭诸侯、成帝业,被任为长史。秦王采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又任其为客卿。秦王政十年(前237年)下令驱逐六国客卿。李斯上《谏逐客书》阻止,为秦王赵政所采纳,不久官为廷尉。在秦王政统一六国的事业中起了较大作用。秦统一天下后,被任为丞相。

三、解析题目

“谏逐客书”:就逐客一事劝谏秦王而写的奏章。

谏:规劝君主或尊长,使其改正错误。

“逐”:驱逐

“客”:客卿,指的是那些在秦国做官的其他诸侯国的人。

书:指奏章,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逐条分析事理的一种公文文体。

知识拓展

      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
「章」是用来谢恩的;
「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
「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
「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
「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
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已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

谏官的五种工作身份

四、背景介绍

    据《史记》记载,秦王逐客是导火线是“郑国渠”事件:
    秦为统一中国,广揽人才,韩国为削弱秦国势力,趁秦国招揽人才之机,派水利专家郑国入秦,企图通过让秦国修灌渠来耗费财力,从而削弱秦国的军事实力。计谋败露之后,秦国大臣宗室污蔑客卿都不可靠,纷纷要求驱逐客卿。公元前237年,秦始皇下令逐客,李斯亦在被逐之列。在被勒令出境的途中,李斯写下了《谏逐客书》一文,指出驱逐客卿是错误的,劝阻秦始皇不要逐客。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收回了逐客令,并恢复了李斯的官职。

五、听文正音

六、文本解读

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第一段

划分第一段层次结构

第一层: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开篇即驳斥有关官吏的观点,先破后立。

第二层:昔缪公求士 ...... 客何负于秦哉?

例举先君史实,阐明纳客之利。

第三层: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反面(假设)推论,阐明却客之非。

第一段的论证方法:

1、正面举例论证  2、反面假设论证

3、正反对比论证

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第二段

段落要意:第2段直击“逐客”之过。

层次结构
第一层(段首至“何也?”):举例论证,正面设喻。设问,问而不答。指出客观事实,秦用异国物。
第二层(“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至“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反面设喻、假设、举例论证。若不用异国物的后果。
第三层(“夫击瓮叩缶”至“适观而已矣”):举例、对比论证。设问,有问有答。指明秦君取物的具体原则,快意、适观。
第四层(“今取人则不然”至段尾):对比论证。说明爱异国物,逐异国人非统一天下制服诸侯之术。

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第三段

段落剖析: 段落要意:第3段,驳斥“逐客”之策

论证方法:正反对比论证

层意梳理:

第一层:海纳百川,广纳人才。用客治国,天下无敌。

  第二层:逐客实质,资敌害秦。

语言特色:对比排比铺陈,整句与散句结合,富于变化,但又十分紧凑,读来使人为之一警。  

第3段在论证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说明。

明确:①比喻、类比论证。
   通过“粟多”“人众”“士勇”之常理,以泰山、河海两个比喻,启发秦王认识到“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的道理,进一步表明“纳客”的重要性,进而使秦王反思“逐客”之过。 
②正反对比论证
正面: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的原因正是“不却众庶”,正面论证了“纳客”为上策。
反面:今秦国“逐客资敌”是“藉寇兵而赍盗粮”,指出“逐客”的造成危害是“资敌国”
   “业诸侯”“裹足不入秦”,与“纳客之利”对比。
    综上,本段为理论概括: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

根据课下注释自主翻译第四段

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结论:驱逐客卿必将造成秦国危亡。 作用:总结深化,呼应前文。 第一,“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照应第2段对物的取舍标准(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 第二,“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照应第2段对人的取舍标准(非秦者去,为客者逐); 第三,“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照应第3段逐客的危害,指出逐客必然造成秦国的危亡; 第四,“求国无危,不可得也”最后两句与开头论点“窃以为过矣”相呼应,首尾相连,前后贯通。

全文结构

图片

八、合作共学

李斯《谏逐客书》能够说服秦王收回逐客令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利:富国强兵、统一天下

《谏逐客书》一文有理有据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逻辑严密,雄辩有力。试分析本文的写作特色。

①列举事实陈述道理时极尽铺陈排比之能事。

②善用对比手法。

③较深锤炼语言,尤以动词的使用为最。

​主旨归纳

现实意义

以下为课件预览,共37张ppt(译文和重点字词参照课下注释和教参):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需要下载课件使用的老师,文末赞赏5元,截图发到公众号后台,就可以获得此原创课件。(有时回复的会稍慢一点,小编看到就会马上给大家回复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