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玛尼堆

 丰收吉地 2024-05-14 发布于江西

名称释义

“玛尼”来自梵文佛经《六字真言经》“唵嘛呢叭咪哞”的简称,因在石头上刻有“玛尼”而称“玛尼石”。藏族人形容牢固不变之心为“如同石上刻的图纹”。藏族认为在石头上留下的痕迹保存久远,如格萨尔的足印、栓马石印、马蹄印以及某历史名人的脚印等。人们刀笔不停,艰苦劳作,在一块块普通的石头上刻写上经文以及各种佛像和吉祥图案,并饰以色彩,使平凡的石头变成了玛尼石。虔诚的藏族信徒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纹刻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1]在中国蒙古地区,这类石块蒙语称为鄂博或敖包,本来是旗界、牧场、畜点、营地的分界标志。由于藏密传入的影响,所以蒙古地区这种大石堆也很多。在没有石块的广大草原上,牧民们往往用枯树堆成一个大敖包。[6]

历史渊源

大约在四千万年前,欧亚板块撞击的造山运动把原本是一片汪洋的特底斯古海变成了世界屋脊,千姿百态的阔岩与石砾孕育而出。佛教文明传来之前,雪域西藏盛行着原始拜物教——苯教。那时的人们对于变幻莫测的大自然是敬畏、崇拜、迷惘和依恋的。大至山川、小到木石都成为人类的保护与破坏之神的寄寓之所,所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人们世世代代顶礼的对象。[1]在大约10000-20000年前,人类已经踏上西藏这片高原土地他们用自己制造的石器在岩石上刻画并纪录日常生活相关的场景。而玛尼石堆景观的产生正是起始于藏族原始先民对自然界中岩石的热衷与崇拜,为了敬畏山神,他们把大小不一的石头堆彻起来,形状好似圆锥形小尖塔,并把它们当作人与神沟通的媒介,一是作为对神的供奉,二是希望能借助神的力量来保护他们。[7]
藏族先民靠山吃山,磨石斧以狩猎,凿石锅以煮食,垒石屋以避寒,佩石坠以驱邪,如此维系着长久不衰的巨石崇拜与灵石崇拜。散见于西藏各地的摩崖石刻与玛尼石堆,便是这一古老信仰习俗流变的具体体现。西藏的摩崖石刻大都形成于公元十世纪前后,这得益于当时藏传佛教各派系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普遍认知与接受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三世纪以后,摩崖石刻之风日渐衰微,而玛尼石刻则几乎不间断地延续着发展着,成为西藏高原古往今来流传最广,风格品相众多,表现内容和材质手法极为丰富的藏族民间雕刻艺术。[1]

分布地区

玛尼堆作为世界上众多类石堆的一个分支, 大量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3]作为具有灵气的石堆,经常出现在村寨的出入口、神山圣湖旁、河边浅滩上、神庙寺院边、山颠(神山之巅)、山垭口以及交通要道上。[6]
文化三角区域内的玛尼堆较集中地分布于该区域左侧,特别是芒康县昌都市区之间的3条支线上。造成这一分布规律的原因与人们行走的频次相关,芒康县地处滇、藏、川三个地区的交会处,是茶马古道川藏线滇藏线上的重要中转站。[3]
茶马古道上的玛尼堆

石刻内容

玛尼堆的大小规模不一,大的有长达数百米,如唐朝文成公主进藏途中经过玉树地区所留下的以汉、藏、梵三种文字所构成的石刻玛尼堆,“加纳玛尼”(青海玉树州境内),此乃六字真言最早的石刻之一;大的有高达近二十米,如位于四川省最西北端石渠县境内的“松格玛尼堆”,已形成一座小山丘,小的只有几片石刻、石堆组成。[6]从内容上来看:玛尼石刻图纹除了“六字真言”和藏文经文及“卐”符号以外,还雕刻有各种佛像(护法、金刚等)、以及龙、蛙、鱼、鸟、狮、象、佛塔、花草等图纹。同时比较注意装饰,并把丰富的世俗生活融进了雕刻之中。[8]

六字真经

六字真言为西藏石刻中最常见的题材。根据佛经的描述,雪域藏地,原来有很多妖孽为害,无量光佛为了利益这里的众生,化身为美妙如意的观音降临,开示大明心咒,救度众生有情。后来由于佛教的传入,藏族的信教徒们渐渐地把佛像、六字大明咒(嗡、嘛、呢、叭、咪、吽)及经文等具有佛教神力的图像文字,刻在石头上并置于玛尼石堆上,同时每天围绕玛尼石堆转经,通过力行苦修的形式祈祷可以除病减苦、消业赎罪、增加寿命,并使之平安和顺、财富充盈等。每当人们路过玛尼堆时,就怀着虔诚的心情,吟诵六字真言等供词绕玛尼堆转行,并向石堆添一块石头,一块块石头意味着一句句“六字真言”。[6][7]六字真言在身、语、意三密之中为意密的一种,是佛、菩萨所说秘密语,真实而不虚妄,故谓之“真善”。它以咒语发声的力量与宇宙万物沟通,与自我的内心沟通,拥有巨大的威力。而以六字真言为内容的石刻,却把声音的象征转化为图形的象征,将其设置在循环的转经道上。[9]
“六字真言”石刻

动物形象

拉萨等地一些玛尼石刻中常可以看到在经咒旁刻有鱼、青蛙、蛇、狗等小动物形象,其涵意多种。佛教徒认为,人在神佛面前都是有罪的,因为人的活动必然伤害其它生灵,包括有意的和无意的。所以人们转经,念经,刻经也就是为求得神佛宽恕,将来好升天转世。藏传佛教反对杀生,但无意中的伤害也是难免的,人们这就将它们的形象刻在六字真言经咒旁,以示赎罪,并祈祷幼小的灵魂升空转世。牛羊头角安放在玛尼堆上具有同样的意义。另外,也不能排除早期动物崇拜思想的影响。[10]
“马”图案石刻
最常见是藏族的吉祥八宝图案,在藏族人民生活的地方随处可见;有些还刻有动物的图案,如牛、马、狗、鸟、蛇等等,动物图案的出现是因为供石人杀了生或是自家牲口死亡,用来超度被杀害的生灵。[7]
“蛇”图案石刻

世俗佛像

图案类的玛尼石中还有一个庞大的分支,就是佛像造像,也称石板浮雕。佛像造像通常是玛尼石堆中的点睛之笔、升华增彩之处,而摆放有佛像造像的玛尼石堆历史相对久远(会刻佛像的匠人越来越少)。佛像雕刻的内容大多是莲花生大师、松赞干布、菩萨、如来、金刚、还有各种神鬼,还有的会雕刻佛塔,极少数的还会出现一些神话故事情节的雕刻。[7]玛尼石虽是一种信仰与崇拜的目的,同样也是一种热爱生活的方式。玛尼石中的装饰性、趣味性,神的人性化等,这些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产生了一种美的效果。[11]玛尼堆中一些不算宽大却比较平整的石块上,刻着许多大小不一或坐或立的佛像。虽然刀法技艺显得有些粗糙,但所有的佛像都毫无例外地涂上了大红大绿的颜色,点缀在刻上或没有刻上经文的石块中,玛尼堆便由此而斑斓多姿了。[12]
喜乐佛是密宗修法的一种高境界的象征,但人们又很容易将他与男女之间的乐事相关联。在一些石刻中,男女之神分明就是男人和女人。面目狰狞的威布念刚是威猛恐惧的形象,但在一些民间艺人的刻刀下变得栩栩如生,生动有趣。佛陀是人们心目中智慧、善良的偶像,民间艺匠着重强调其面部的夸张,这就出现了比例失调的现象。不能排除由于造形技术的限制而产生的变形,稚拙与粗犷的特殊自然效果。[11]
石刻佛像

石雕意义

原始路标

无论玛尼石组成的玛尼堆、石经墙还是摩崖造像,都是作为一种“路标”或“地标”而存在,被设置在旅行和转经的山口、路口和拐弯处。从实用的意义上来讲,它们可以为行人指示前进的方向,标明行走的路线。这在人烟稀少、地域辽阔的高原,就显得尤其重要。除了几条主要的交通干线以外,广袤的西藏缺少真正的道路。藏人自古并不使用牛车和马车,也很少修筑道路,长途跋涉就靠两条腿,或以骑马代步。所以,凡是走到看不见路的地带,就会出现一簇簇的石堆,一个接着一个,伸向山顶,伸向天际。那些石堆就是行路者经过积年累月,一块块石头堆集起来的。[7][11]

祈福完愿

在虔诚的信徒们眼里,石刻艺人成为给他人带来福运的宗教艺术家。信徒们也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地把日夜默念的六字真言刻写在石头上,这些石头就会有一种超自然的灵性,就能消除一生罪孽,给他们带来吉祥如意。所以,信徒不仅口头念,还用刀刻在石头上,送到玛尼堆,算是完成了一份功德。藏族人一般因每年家事外事不顺利,家中有人生病、亡故,或诸事不吉利,需先到寺庙找喇嘛卜算,会选定要刻的咒文、经书或佛像种类,备好石料,再请石刻艺人进行加工。从事石刻的工匠可谓形形色色,有世代以此为业的,也有临时为业的。有的除了种庄稼外,全部精力都投在刻石经上。据说有的少则一年刻五六部经文,多则要刻十来部,每部经文要刻30天左右,用掉满满一拖拉机的片石。石头要选崖上较软且不容易破碎的,因为坚硬的石头不易雕刻。[13]
祈福的玛尼堆和经幡

供奉神灵

藏族人繁衍生息在群山起伏、峰峦连绵的雪域高原上,认为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因而居住在这座山上或山下的藏族人就自然地将此山神奉为部落的保护神,有的甚至当作自己部落的祖先之神来供祭。“玛尼堆”是信众们对原始神灵,主要是山神、战神的崇拜之地,是人与神进行对话之所在。时至如今,藏族人每经过一座“玛尼堆”时,一般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或一颗石子,作为一次祈祷。丢一颗石子或添一块小石头,等于念了一遍经文。“玛尼堆”不断地增高,有的形成小山丘,少则一座,多则数座,有的地方常有“朵崩久松”(rdo-vbum-bcu-gsum即13座玛尼石堆)之说。有的座座相连形成一堵神圣的墙。那墙被认为是人世与天地神祇的界线,又是人间与天、地、神祇的交汇点、连接点。[14]

技艺风格

巨大的玛尼石需求量,造就了玛尼石刻艺人和艺术。与玛尼石的崇高地位迥异的玛尼石刻艺人遍布西藏各地,他们的社会地位卑微。虽然他们以此为生,但每刻一块玛尼石,他们也会虔诚地向神祈祷。按照朝佛转经人的要求,他们会刻以相应的内容。所谓熟能生巧,正是这种长期的磨练,艺人们的石刻技艺不断提高,逐渐到得心应手的境界,形成不同的风格,使玛尼石刻成为一种别具一格的艺术石刻。从技法上讲,有线刻、减底阳刻、浅浮雕以及综合技法等。而这些技法又分别流行于不同的地区,形成了不同地域的风格,如昌都阿里地区多有线刻、减底阳刻,拉萨日喀则地区流行浅浮雕。当然,这种技法上的区别并不是绝对的,每个艺人都会有自己不同的风格,即使是同一个艺人,他在不同的石头上雕刻出的同一神灵也会千姿百态,因为在他们看来,重要的是对佛的虔诚的心意。[13]

制作刀法

藏族匠人在何一块石头的光滑表面都可以雕刻图纹。雕刻前先在石板平面上用粉笔或炭笔画上所刻图纹的轮廓线,然后雕刻。先用锤子和錾子錾出粗形,这样便在石板的表面留下不太凹深的刻痕。藏族有三种石刻法:第一种是浅刻;第二种是在板石上的浮雕;第三种则是三维空间的立体雕刻法。这三种石刻作品一般都要彩绘装饰。此外,在野外常见匠人们利用光滑岩壁或巨石上雕刻有各种图纹及字符。技术及刀法在西藏玛尼石刻中一般不多强调,这与民间艺匠大量参与有关,他们所能发挥的受一定局限性,河卵石线刻以及那些造形规范的石刻多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下和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宗教环境下所产生的。[15]

雕刻风格

玛尼石的雕刻风格,在早期只注重整体形态的刻画,雕刻的线条比较简单粗犷;而晚期的雕刻则开始注重细部表情的刻画。相比之下,民间艺匠的手法更富有情感,具有石刻艺术表现力。他们的目的只是为祈求神佛的虔诚愿望。刻一块玛尼石犹如朝一次佛,念一遍经,刻的佛神形象越多,越多得神佛恩泽。刻多了熟能生巧,自我风格也就形成了。他们在雕凿前一般不作稿,多靠经验和感觉。在刻的过程中主要求其心意,再顾其形似,他们认为只要自己得心应手,其它无所顾及,这也是民间艺术的特性之一。在民间艺人的刀下也有他们把握的规范,那就是所造神佛外形特征和标志。如佛、神手中的道具,帽冠形状,站立还是盘坐的姿势要明确,只要抓住这几个要则,其它是否比例适当,造形准确等技术方面就不关紧要了,艺匠们可以自由发挥。因此,同样的佛尊神像,在不同艺人的刀下千姿百态,甚至同一个艺人所刻也是千变万化。正因为有以上因素的存在,在民间艺匠的刀下自我意识也就多少表露出来。[10]

分类

 “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阻秽禳灾朵帮”大都设在村头寨尾,石堆庞大,一般呈阶梯状垒砌,石堆内藏有阻止秽恶、禳除灾难、祈祷祥和的经文,并有五谷杂粮、金银珠宝及枪支刀矛;“镇邪朵帮”大都设在路旁、湖边、十字路口等处,石堆规模较小,形状呈圆锥形,没有阶梯,右堆内藏有镇邪咒文,台的石堆内也藏有枪支刀矛。[15]

四大流派

依照艺术风格流派来区分玛尼石刻,可以概括为四种:前后藏地区(包括拉萨、日喀则、山南地区所辖四十余县)的线、面、染三结合的浅浮雕;藏东地区(含金沙江两岸)的线面剔刻图像和阳刻通体经咒;阿里地区的“胡味”雕刻;藏北羌塘大刀阔斧的石刻和石堆。[1]

前后藏地区

自公元六、七世纪以来,前后藏地区一直是西藏政治、宗教、经济生活的中心,也一直是雕刻绘画藏传佛教各式各样标准像的摇篮。出自这里的佛陀、菩萨以及大成就者们的石刻造像,大都呈现出方正平和、刚柔相济的品相。这里的玛尼石刻还有另一种特征,那就是它的形制、内容、风格的保守性与突变性的共存现象。保守性指某种风格样式的连贯和延承多年如一日,而所谓突变性则是指随着各路朝佛队伍来拉萨、日喀则进香还愿的各地区、各教派的朵多们留下的作品。[5]

藏东北地区

藏东北地区是西藏苯教和藏传佛教兼融并蓄的地带,至今仍有不少村落和农牧家庭中,一部分人信仰苯教,一部分人信仰佛教。于是同一座玛尼拉康,在早晚时分,有人右向绕圈,有人左向转经,形成真正的相安共处的景象。方圆几百米的玛尼堆,层层叠叠供奉着数不胜数的形制石材各异、布局刻法不同、图像文字相映成趣的玛尼石。在文成公主的进藏路上,有个地方叫来库,在那里不论是裸露在地面的岩石,或是只露出地面一角的石头,都刻满了经文,甚至有人说,从地下挖出来的石头上也刻着经文。这些刻在玛尼石上的经文有宏篇大著,也有片言只语,藏传佛教各派、各佛的经文、咒语、颂词几乎都有。其中最多的石刻为“六字箴言”,有把六个字刻在一块石上的,藏语称“玛尼折周”;有分开刻在六块石头上并绘成六种颜色的,这种称“朵周折周”,即六字六石。有的手掌大的石头上都刻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有些巨大的整面岩石上却只刻着一个由六字箴言组成的字。这些玛尼石是在几百年间渐渐增多起来的,屹立于蓝天白雪之间。[8]

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的玛尼石刻的所谓“胡味”是南亚与西亚风格的代称。阿里在文化发展史上有着辉煌的古象雄时期,留有世人瞩目的古格王朝遗址,还有号称地质奇观的辽阔土林,有着令人神往的文化与自然景观。扎达、日土、普兰一带的玛尼石刻,具有深远的历史沉淀和明显的数种文化边缘互染的情状。这里的许多石刻佛菩萨的造型有印度玛拉王朝艺术风格的痕迹,多为蜂腰长身,极妍尽态。由于地远天偏与关山阻隔,这些为数有限的藏西石刻历经磨难留存下来,是非常珍贵的。[1]

藏北地区

玛尼堆在藏北比较少见,要么是一些未经刻画的卵石堆放在一起,像是作为路标使用,要么就是大刀阔斧的写意式玛尼堆,地域特征明显。[15]

石刻成型

随着人们不倦的纹刻,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玛尼石聚集起来,就成了玛尼堆和玛尼墙。[16]

玛尼堆

在西藏各地的山间、路口、湖边、江畔,几乎都可以看到一座座玛尼堆。也被称为“神堆”,藏语称“朵玛尼堆帮”,就是垒起来的石头之意。“朵帮”又分为两种类型:“阻秽禳灾朵帮”和“镇邪朵帮”。在“玛尼堆”上供放着刻有玛尼经文如“六字真言”和苯教的“六字密咒”的石板或石块,还有一些羽箭和牡羊、羚羊、牦牛的双角或整个带角头颅骨。在西藏由大小石块垒起的方形或圆锥形的大小不一的“玛尼堆”上还插着木棒和树枝,用绳子牵向旁边的一棵树或山崖,树枝和绳子上挂满了五颜六色的风马经幡以及哈达、彩线、白羊毛等吉祥祛邪饰物。每逢吉日良辰,人们一边煨桑,一边往玛尼堆上添加石子,并神圣地用额头碰它,口中默诵祈祷词,然后丢向石堆。天长地久,一座座玛尼堆拔地而起,愈垒愈高。每颗石子都凝结信徒们发自内心的祈愿。玛尼石的产生,使这些自然的石头开始形象化。藏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了浩如烟海的玛尼石刻品,凡人迹所至,随处可见,它是藏族刻在石头上的追求、理想、感情和希望。[14]

玛尼墙

还有一种是在石块或卵石上刻写文字、图像,以藏传佛教的色彩和内容为其最大特征,有佛尊、动物保护神和永远念不完的六字真言,然后堆积起来成为一道长长的墙垣,这种玛尼墙藏语称“绵当”。载入吉尼斯记录的玛尼墙-巴格玛尼,位于四川甘孜石渠县,全部是玛尼石堆起来的城墙,高3米,厚约2-3米,全长1.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玛尼墙。这里宗教地位,如同拉萨的大昭寺、阿里的岗仁波齐,也是藏人朝拜的中心。[9]
玛尼墙

行礼

藏族人们不分男女老幼,只要从玛尼堆跟前经过,除了要摘下礼帽合掌顶礼外,还要往石头堆上添一块小石头,虔诚者手摇转经筒,口念“八字真言”,按顺时针方向绕其转过一圈,有些甚至要旋转数圈,以便消灾免祸,赐福延年。它们是藏族儿女朴实和坦然的象征,表达着藏族人民对远方客人最真诚的祝福。[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