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万古情怀此登临——七年级下册《古诗五首》教例分享——晨光孟语第2019期

 张俊孟晨光孟语 2024-05-14 发布于山西

【教例简介】

2024511日,在伊旗鄂尔多斯一中分校教学《古诗五首》。经过研读课文,发现前三首《登幽州台歌》《望岳》《登买来峰》三首有共同特点,都是登临诗。于是就以将此三首合成一个“大单元”——登临诗,作为一个课时教学。我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构成了一个微任务群:

任务一:诵读三首古诗

任务二:学习一种诗体

任务三:探索情感之源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直很高,学习效率也很高。今天和大家分享,希望能够给同仁以启示。

【教例简述】

一、任务一:诵读三首古诗

1.诵读古诗,读对。

2.诵读古诗,读雅。【关注押韵词语,读好特殊标点。】

3.诵读古诗,读懂。【借助课下注释理解古诗,较难理解的词句老师帮助】

4.出示《望岳》翻译,学生诵读译诗。

望岳

杜甫

东岳泰山,美景如何?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青翠山峰。

神奇自然,汇聚千种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黄昏。

层层白云,荡涤胸中沟壑;翩翩归鸟,飞入赏景眼帘。

总有一天,登上泰山之巅,俯瞰群山,心中豪情无限。

二、任务二:学习一种诗体

1.观察古诗,发现题材的共同点——登临诗。

2.了解诗体:

登临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类型。是指作者或抒情主人公登临某处(山、亭、楼、阁等)而生发某种或某些情思的诗词。题目主要有登某处”“上某处”“望某处等。

3.了解全登临诗的创作思路:

何时登临?登临何地?

望见何景何物?

生发何感何怀?

⑷因何生发这样的情感?

4.出示表格,比较阅读三首古诗。

5.老师表格小结。

三、任务三:探索情感之源

1.出示资料:

陈子昂,初唐文学家、诗人、诗歌理论家、 诗文革新人物之一。《登幽州台歌》作于武则天神功元年(697)。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他直言敢谏,对武后朝的不少弊政,常常提出批评意见,不为武则天采纳,并曾一度因“逆党”株连而下狱。万岁通天元年(696年)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随后,陈子昂又向武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幽州台,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

2.总结根源:

忠心报国却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3.出示资料:

杜甫,唐代现实主义,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杜甫到洛阳应进士,结果落第而归,但他并没有在意。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了自己的漫游生活。他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一代)。此诗就写于是这漫游期间写的。

4.总结根源:

朝气蓬勃、勇于攀登、俯视一切

5.出示资料: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夏,诗人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此时诗人只有30岁,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一抒胸臆,寄托壮怀,可看作实行新法的前奏。

6.总结根源:

壮志满怀、勇敢前行、无所畏惧

7.表格总结。

8.结课:

言为心声,诗因情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