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评论潮】爱是不能忘记的

 凤视界 2024-05-14 发布于湖南
爱是不能忘记的
——读刘义彬《妈妈的黑夜来得很慢》有感
文/
陈恭森
海外文摘/原文摘拍

近读同乡作家刘义彬先生的《妈妈的黑夜来得很慢》,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愫,使我的心灵得到一次深深的洗礼!曾几何时,我们的老母含辛茹苦,历尽沧桑,在她的晚年,我们给予了她多少温暖呢?刘先生此篇力作,如一面镜子,照进了我的内心,触及到我的灵魂!

我一连读了两遍。从头至尾见不到吸人眼球的华丽词句,是一种母与子扣人心弦的情感流动,不得不令人眼眶湿润!

作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作家,而且是一位对老母体贴入微的孝顺儿子。他工作于离老家60多公里以外的城市,尽管工作很忙,但只要一过周五他就驱车赶回老家陪伴老母。其实,他妈身边还有一位大哥和弟弟照顾着,但他从未改变周末回来陪伴妈妈的“习惯”。即使工作忙不赢,他就将手提电脑带回来,坐在妈妈的身傍“办公”,让母亲望着,听得到“啪啪啪”敲键盘的声音。于是妈妈的脸上会露出微笑,问道:“义彬啊,我今年好多岁了?”儿子(作者)回答:“您今年快满85岁了。象您这把年纪的人,有几个还能象您这样在家里走几个来回?”老妈有些腼腆地笑了:“是啊,我的亲戚熟人里面比我大的还真没剩几个了。”就这样既完成手头的工作,又与母亲开心地交流。

我们这一代人多少都是受过一些传统文化熏陶的,懂得“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道理。可是,由于工作的繁重而忽视了对父母的悉心关爱,总是说出一套套让人理解的原因,一月两月,甚至更长时间没有回家陪伴父母。即使回来了与父母见个面,坐个把小时,可能会拿起手机给朋友发信息:“今天有空一聚吗?我回家了。”抑或是坐到自己的房间里玩抖音,只是父母能近距离看到儿子而已。呆上天把时间就和父母说声“拜拜”,回单位去了。

我曾经因仰慕于刘先生深厚的文学素养,在某个周末登门拜访。进院一见那郁郁葱葱,绿荫如盖的绿油油的一片“森林”,顿时在心里叹为观止!交谈中得知,刘先生是从很多年前就开始,在房前屋后,亲手栽上桂花树、罗汉松、红豆杉、银杏和桃树、李树、枇杷、黄桃、金橘、沃柑、杨梅、枣子树等各种各样的果木树。而且经过精心设计布局,将院落打造成一个充满妙曼诗意的“世外桃源”。让老母亲晚年的日子“如花似锦”。

在遮天蔽日的绿荫下面有一个100多米曲径通幽的长廊,我把它比喻成“绿色隧道”,一直通往过去的老屋场,虽然老屋不在了,现在建了一个大棚子用于停车、堆放农具和杂物。但那里还留下了妈妈飞之不去的许多记忆,作者常扶着妈妈穿行于幽静“隧道”,老人望着树上欢快的小鸟,回想着过去当“接生婆”的故事。不知有多少只“小鸟””,是她从一个个产妇的屁股下面小心翼翼地用双手“托”出来的,然后成长,再然后就“飞”往四面八方。作者知道妈妈腿脚无力,走不了多远。于是隔三四米就预先摆上一把木椅子,好让妈妈走几步又坐一会,看景致,听儿子(作者)讲工作和生活中的趣闻。老人家就是活在这个充满诗意的“海洋”里。所以,她老人家的黑夜才来得很慢!

我们都知道:文如其人。什么样的作家,就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又曰:无一个作家不是在写自己。作者此文就是将自己陪伴妈妈的点点滴滴写下来,使读者肃然起敬,陷入沉思。

请看这位孝顺儿子的细致入微的举动,真是令人感动不已:“虽然已近春分时节,但早晚气温还比较低,妈妈衣服穿得厚。对于身体日渐干枯的妈妈来说,穿衣服也是个体力活儿,难度越来越大。我帮妈妈慢慢穿上袜子,套上棉衣外套,扶着妈妈下了地,上过厕所,到客厅沙发上坐下来休息。然后,将母亲房子里的坐便盆提到门前的菜地边倒掉,清洗了之后再放回原处。”

这样的文字,我们都写得出。可是,我们每一位做儿女的都能落实到行动上吗?我常想,从某种程度上讲,为文,也是一种修为。一位心灵高洁的作家,才能写出干净的,透亮的好文章,里面不存在虚伪和市侩气,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我没有学习过文艺评论。所以,我无法对这篇作品进行评头论足,比如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语言修辞如何如何等等。我都讲不出。我只能凭直觉,从文章中得出结论:作为任何一个儿子对父母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再引用刘先生此文的最后一段,作为我这篇读后感的收尾:“抱了抱妈妈后,我说:'您坐着别动,保重身体!’然后咬咬牙走出门,上车,启动,慢慢往前开。透过反光镜,果然又看到妈妈颤巍巍地站到了门口,半边身体靠在门框上,朝我轻轻挥手。随着妈妈日渐老迈衰弱,我的每一次离开,都成了我们母子的生离死别……”

读了这样的文字,你不感动吗?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