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陇西李氏介绍

 elabman 2024-05-14 发布于浙江

陇西人解读

   白银市国学会副会长郑鸿云

从《汉书》,《晋书》,《魏书》,《北史》到新、旧《唐书》,在涉及全国各地陇西李氏名人出处时除以“陇西成纪人”、

   “陇西狄道人”、“其先陇西狄道人”、“广X世孙也”、“暠X世孙也”之外,另有以下几种表述:   
①陇西人。  
②本陇西著姓。

③系出陇西。   
④其先出陇西望族。  
⑤本陇西人也。  
⑥其先自陇西徙焉……。  
这6种说法归纳起来便是,这些人都是“陇西人”或“其先为陇西人”。查阅今人所编著的史志专著,特别是甘肃史家编写的甘肃人物志(包括地市级志书)及人名辞典类,多将“陇西人”误判定为“今陇西县人”,或“其先为陇西县人”。  
果真如此吗?以下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此予以解读,以求与关注这一问题的专家、学者及爱好者们商榷,以便最终求得一致的结论。

  图片
 
一、从志书常识解读陇西人

 自古以来,我国的国家级志书,一直以地方行政一级加末级政区名表述人物的籍贯,不单以县名表人物出处,如秦汉实行郡县制,则以“XX郡XX县”来表述人物之所出;晋实行州县制,则以“XX州XX县”为人物之所出;唐于武德二年(619年)废郡为州,实行州县制,故亦以“XX州XX县”为人物之所出,而郡不再具备表人物出处之功能;宋、元、明实行府州县制,则以“XX府XX县”来表人物之所出。其时“州”在国史中不具有表籍贯之功能。当代地方行政实行三级制省(市)、地(市)、县(区)。国史则以“XX省(市)XX县(区)”表人物之所出,地级(州市)则在国史中无表籍贯之功能。只有省(市)、地(市)级地方志书才能以“XX市(地、州)XX县(区)”表人物之所出。

说到此,专家、学者一定以为此等志书常识谁人不知,何人不晓?然而,现实却是有不少专家、学者及地方志工作者,就在这一常识性的问题上,犯了不该犯的常识性错误,特别是甘肃近百年所出的人物志、甘肃名人辞典之类,竟无一例外的将国史中的“陇西人”的“陇西”视作县名。“陇西人”自然也成了“今陇西县人”。

 如果“陇西人”出自《陇西郡志》或《渭州志》,那毫无疑问“陇西人”自然是陇西县人。然而这里说的“陇西人”全部出自国史,那又是如何判定“陇西人”就是“陇西县人”或“今陇西县人”呢?如此这般,其原因何在,恐怕只有将“陇西人”判定为“今陇西人”的专家、学者、编辑们才能做出确切地解释。

 二、从籍贯概念解读“陇西人”

 籍贯一词的本意为“原籍也称本贯,即祖籍。”祖籍就是先祖的居家地。故汉以后我国志书类所说的立传人物出处,乃指其先祖居家地,绝非立传人物的出生地、居家地。

  籍贯这一概念,在战国以前,指的是封邑(国)名或氏族部落名,如:宋人、秦人、狄人、羌人。战国时期随着郡县制的出现和逐渐完善,籍贯则变成了地方行政区域名“XX郡XX县”,即家族居住地名。西汉末期则演变为祖籍地名。且至今如止。由此可知,国史中所说的“陇西人”并非生于陇西,居家陇西的“陇西人”而是指其先祖的出生地、居住地。如《晋书》李暠传云“陇西成纪人”乃是指其先祖李广徙居地,李氏发达地,并非是李暠出生地或居住地。李虎墓志铭所谓的“陇西成纪”同样指先祖李广徙居地、李氏发达地,非李虎出生地或居住地。李益墓志铭云其为“陇西狄道人”,此处的陇西狄道,则指先祖李暠家族居住地,也非李益出生地或居家地。

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只是“祖”的上限有差异而己。凡关心国事的人恐怕都注意到了从中央到地方,每年公示选拔任用各级领导干部名单,介绍公示人员出处时,明白表述“XX同志,XX省(市、区)、XX县(区)人,出生于XX省(市、区)XX县(区)。”

 这里籍贯和出生地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籍贯乃指原籍(祖籍地),而非出生地或居住地。然而当今史志学界,却有不少人以为籍贯必须是“出生地或居住地”,这实在令人无法理解。

 三、以墓志铭解读“陇西人”
   

 墓志铭,考古学界定义为“古人的身份证和名片”,文化学者舒乙则定义为“古人的生命档案”。对于志书立传的历史名人的籍贯,若无墓志铭,自然是史学家说了算,有墓志铭,只能以其家族人(立碑者)所写为依据。然而现实并非如此,当涉及国史中的“陇西人”是否是“今陇西县人”这一问题,有人却说:“单凭几篇墓志铭文,怎能证明国史中的'陇西人’就不是'今陇西县人’呢?”

 这里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所依据的陇西李氏人物墓志铭文,绝非仅仅数篇,而是以讫今所发现的自西晋至唐末为数众多的墓志铭及碑文为依据,来判断每一个“陇西人”的具体出处的。墓志铭及碑文总数为213件,其中:

 陇西成纪人35人,陇西狄道人31人,李唐皇族者93人,其先古陇西人43人,敦煌人4人,天水人1人,姑臧人1人。

在这二百余篇陇西李氏墓志铭及碑文中,竟没有一篇墓志铭及碑文言其主人为“陇西郡襄武县人”或“渭州陇西人”,或“秦州襄武人”,对此问题,又作何解释呢?                              
                          
长按图中二维码识别关注陇西李氏祖籍临洮联谊研究会微信公众号                                                                        

如果不能否定墓志铭的考古价值,那“陇西人”究竟是不是“今陇西县人”,答案便是不言而喻的。

 四、从血缘关系解读“陇西人”

 从志书常识只能得出国史中“陇西人”并非“今陇西人”,究竟是哪里人呢?我以为只有理清李姓“陇西人”与陇西李氏历史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才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为此我耗费近十年的心血,查阅史料,摘录梳理,终于理清了绝大多数有争议的陇西李氏人物之间的血缘关系。

 (一)、李义琰、李揆、李逢吉

  李义琰,《唐书》云“魏州昌乐人,其先出陇西望族。”

  李揆,一说“陇西人”。一说“陇西成纪人”。

  李逢吉,《唐书》云“系出陇西’’,《旧唐书》云“陇西人”。

  三人血缘关系表

  李瑾(宝三世孙)——→(子)李行之——→(子)李玄道——→(子)李成裕——→(子)李揆、李颜——(李颜子)李逢吉——→(侄)义琰、义琛、义璡

 (二)、李充(实为李充节),李迥秀、李憕

李充,《隋书》云“陇西成纪人”。

  李迥秀,《旧唐书》“大族亮孙……其先自陇西徙焉”。

  李憕,<旧唐书》“或言其先出兴盛皇帝(李暠)”

  血缘关系:

  李琰之(暠四世孙)——→(子)李纲——→(子)李充节——→(充节子)李大亮、(充节侄)李玄明——→(玄明子)李希倩——→(子)李迥秀、(子)李憕——→(李憕子)李源、李澎——→(澎子)景庄、景让

 (三)、李冲、李延实、李礼成

  李冲、李延实,《魏书》云“陇西人”,《北史》云“陇西狄道人”。

  李礼成,《隋书》云“陇西成纪人”,《旧唐书》云“陇西狄道人”。

  血缘关系:

  李宝(暠孙)——→(子)李冲——→(子)李延实——→(子)李彧——→(子)李礼成

 (四)、李大师,李延寿

  李大师、李延寿,《旧唐书》“本陇西著姓,世居相州”。

  血缘关系:

  李宝——→(长子)李承——→次子李虔——→(四子)李晓——→(次子)李超——→(长子)李大师——→(长子)李延寿

  举此四例已足以说明问题了,要全部例举,一显得啰嗦,二也没有必要。

  籍贯即指“原籍”或“本贯”。李暠家族(包括李唐皇族及疏属)又是以李暠为始祖,以李暠籍贯为其所出。那么上述所举“陇西人”既然都是李暠后裔,他们究竟是哪里人,答案不是十分清楚吗?   

  五、从门第观念解读“陇西人”

  门第观念是西汉后期随着门阀制度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随门阀制度的盛行,人们的门第观念也越来越强烈。

  门阀制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姓氏有高低贵贱之分,门第高低和宗族关系成了选拔、任用官吏的主要依据。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氏族”。“权重不及门第贵”。一个人的姓氏贵贱直接和他的社会地位、仕宦升迁、婚丧嫁娶乃至社会交际等方方面面全部联系起来。非名门者,即使有“经世治国之才”,也难以施展抱负的机遇。时势迫使人们不得不设法提高自己的门第价值。而名门望族则言及出身时,总要从家族先世中抬出一位最光彩的先祖来炫耀其门第的高贵和家族的荣耀。如李氏,言李暠必说李广,说李渊必言西凉王。由此,人们言其出处,名门望族多以“郡望”代之,王姓则曰“琅琊王”、李姓则称“陇西李”、郑姓多称“荥阳人”,张姓则云“黄石张”。连唐代大名鼎鼎的韩愈、柳宗元与人交往时,即不言名与字,亦不提官职爵位,而直称“韩昌黎”、“柳河东”(昌黎,韩姓郡望。河东为柳氏郡望)。

 这种门阀制度下形成的人物出处称谓,也反映在魏以后唐以前的志书上,如陇西李氏名人则多言为“陇西人”,韩姓名人则云为“昌黎人”,郑姓名人多云为“荥阳人”。后人则误以为上述所言地名,就是其人的“出生地或居住地”。

  这种以“郡望”表人物出处的现象,随着唐肃宗废除门阀制度而逐渐淡化,到了宋代则基本消亡了。因此《宋史》中近二百李氏立传名人,尽管绝大数属陇西李氏后裔,也明知郡望为陇西狄道(见《北史》卷88《序传》校勘记注释第十七条)。所以,不了解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现象,就无法理解“陇西人”的确切内涵。

六 、以《地理志》解读“陇西人”

有学者曾质问我:“唐代有陇西郡、也有陇西县,那么新旧《唐书》所说的陇西人怎么就不是今陇西县人呢?”

   
隋至唐初确有陇西郡也有陇西县。然而唐武德二年(519年)正式诏令废除郡县制,改为州县制。陇西郡更名为渭州。唐玄宗时曾恢复郡县制,然不久安史之乱,陇西地区大多陷于吐蕃,陇西郡亦随之自然消失。隋代陇西县虽在,然就能查到的史料,均未交代立县的具体时间与地理位置。有说“在今陇西北”,又说“在今武山西南”另有一说
“在陇西县西南”,而1987年版《陇西县志》说“内陶县改武阳县,遂改为陇西县”。也未交代武阳县的具体地理位置。当代史家有一说“武阳县既今之漳县”。由此可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隋之陇西县的确切立县时间及地理位置至今仍是个迷。

二是今漳县或许就是隋朝立的陇西县。

从以上两个结论可以判断:唐以前史书中所说的“陇西人”绝非“今陇西人”因为今陇西县与隋唐陇西县的地理概念并非重合概念”

再从今陇西人认同的地理概念:“今陇西即古襄武”的说法,隋唐“陇西人”并非“今陇西人”。唐代艺林“陇西三李”自然亦不一定是今陇西人。

以上所论,是否有理,恭请专家、学者们直言评说,即使言辞多么激烈,我也绝不在意。因为我只是一个史学爱好者,无面子可言,有的只是强烈的求知欲。

 图片

陇西地名沿革概述

——陇西邑,陇西郡,陇西县

“陇西”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地理名。依康熙版《水经注》说,其城址位于“陇邸、陇水”之西,“故曰陇西。”《狄道州志》,亦云,“狄道城东有陇邸”。《水经注》云“陇水源于鸟鼠西侧”,“西流”,“过武阶”,“经狄道东”,“入于洮”。今临洮(古陇西)县城地理位置至今如此,几无变化。

“陇西”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域名,依大量史料,其地名的沿革,应分为:古陇西(即陇西邑(国)),陇西郡,陇西县三个地理概念。

一、古陇西

今临洮,经多位当代史家学者反复考察论证,确认为古陇西,即秦陇西郡之前的陇西邑(国)。

最初的陇西,乃是皇帝子嗣的食邑地。据唐李珪墓志铭文,其先祖为“帝颛臾之后。”又据唐银青光绿大夫李敬实墓志铭文“其先陇西人也,其伏羲之左赫胥氏征西戎,分封其邑,食于陇西,子孙家矣,代为令族”。意即皇帝时代,古陇西为皇帝颛顼后裔、李氏家族的食邑地,也就是古陇西(今临洮)是中华李氏最早的食邑地,距今已有五千年多年的历史。

至夏代,因古陇西制陶业十分发达,然缺乏统一管理,夏朝便委任李衍为陇西陶政大夫,专事制陶业的管理工作,并以陇西为李衍家族食邑地(依福建李氏文化研究会研究资料)。考古学家翟文明也认为“夏初已有陇西邑”。

周代陇西,分封为周武王弟唐叔食邑地,《史记·周本记》载“武王灭纣,分封诸侯,封兄弟之国十五。周之子孙不狂感者,即为诸侯”。有据唐孟头墓志铭:武王“委唐弟治于陇西,赐壤天而述望。武王崩,三监叛,周公诛之,尽以其地封弟唐叔,号孟侯,以夹周室”。孟侯之孟者,长也。古代兄弟排行,以孟,仲,叔,季为序次。故,孟侯者,意为诸侯之长,即为诸侯的首领,因其为长,故有号令诸侯之权(依颜师古注文)。由此可知,周初之陇西,实为诸侯国,康叔是陇西国首位诸侯王。

至周襄王二十九年,秦穆公二十三年,(公元前623年)“秦计杀戎王,益国十二,尽收西戎之地”。(《史记》原注“北地,陇西是也”。明确指出,“北地,陇西”,本周之诸侯国(邑)。至秦昭襄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秦设“陇西郡”,古陇西,即陇西国(邑)已存在长达三千余年。

这就是史家确认的古陇西邑。

图片

二、陇西郡

陇西郡自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立郡至唐武德二年(619年),废郡改行州县制,其历史长达900余年,以其沿革变化,辖域大小,姑且分为大陇西郡与小陇西郡。

(一)     大陇西郡

大陇西郡指西晋元康五年(公元295年)以前的陇西郡,其时陇西郡为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历时长达五百七十五年,其间除东汉先零羌叛乱,情势危机,为避敌之锋芒,临时迁往襄武近十一年,其郡治一直在狄道(今临洮)(注:当时,除陇西郡,同时下令临时迁置的还有北地,天水,上邽等郡)。

秦陇西郡辖地颇大,依《甘肃历史》说,“其辖区相当于今甘肃兰州,狄道,永靖,榆中,定西,靖宁,通渭,庄浪,张家川,清水,秦安,广河,临夏,临潭,岷县,漳县,陇西,武山,甘谷,天水,礼县,宕昌,成县,两当等地区。”亦即今甘肃除河西外,均为秦陇西郡辖地。甘肃称“陇”,其原因就在于此。

两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1年)从陇西郡分置天水郡,陇西郡治仍为狄道,领县十一,狄道,上圭、安故,氐道,首阳,予道,大夏,羌道、襄武,临洮,西县,户53964,口236824。

王莽篡汉之后,陇西郡更名为厌戎郡。治地狄道更名为操虏(意即操控西部少数民族的战略要地)。

东汉初年,恢复陇西郡名,郡治狄道。原辖县上圭、西县划归汉阳郡(注:汉阳郡由天水郡改名),依《汉书·地理志》,陇西郡领县十一:狄道、安故、首阳、临洮、氐道、大夏、襄武、枹罕、白石、彰县、河关,户5628,口29637。

三国时,曹魏始行州郡县治,陇西郡治由狄道移置襄武,黄初元年(220年)复置凉州,陇西郡又迁往狄道。领县八:襄武、狄道、首阳、临洮、枹罕、彰县、河关、安故。此时,郡已降为地方行政二级单位。

(二)小陇西郡

西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由陇西郡又分治狄道郡,领九县:狄道、临洮、洮阳、武街(阶)、遂平、始兴、第五、真仇、河关。后又陇西郡和狄道郡合并为陇西郡,郡治襄武,领县仅四:襄武、首阳、临洮、狄道。其后至南北朝时,陇西郡辖地越变越小,北魏至北周仅领两县。

隋又行郡县制,陇西郡领县五:襄武、陇西、首阳、渭源、长川。

唐武德二年,(619年)废郡改州县治,陇西郡改名渭州。临洮郡改名临州,治狄道。小陇西郡,即以襄武为郡治的陇西郡,历时计324年,

三、陇西县

“今陇西乃汉襄武”(见《辞源》)。唐时,吐蕃乘安史之乱,入侵陇西,唐朝无力西顾,遂没于吐蕃。北宋熙宁五年王韶逐吐蕃,置熙河路后,于宋哲宗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在襄武故地复置陇西县,此即今之陇西县。

《辞源》虽说“陇西县隋置”,然立县的时间、地点均未交代。87年版《陇西县志》说陇西县来由,仅言“内陶县改名武阳县,旋改名陇西县”也未交代立县的具体时间和武阳县的具体地理位置。关于隋陇西县的地理位置则有三种说法。一说“在今陇西北”,另一说“在今陇西西南”,又有一说“在今武山西南”。隋唐陇西故地究竟在何县何地,至今仍是个谜。

行文至此,本应收笔,然而为了捍卫历史的真实,还不得不再唠叨几句。

“陇西”这一县名,九十年代以前,本来是个普普通通的地理名,然而九十年代以来,随着陇西李氏文化研究的兴起,陇西这个名字逐渐有了含金量,而且含金量越来越高,陇西县的某些人便将“陇西”这一县名作为大旗,高高举起,大搞起“陇西李氏文化”的“研究”来了。

就陇西李氏的发展而言,一般分为初兴期(指秦汉陇西李氏)、中兴期(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陇西李氏)、鼎盛期(隋唐陇西李氏)三个阶段。今陇西县所研究的陇西李氏文化究竟指的是那一历史时期的陇西李氏文化?答案很简单,只是他们永远也不会公开,因为这对他们实在太重要了。然而“你不说,并非别人不知道”。

史学研究,只能,而且必须坚持真实性原则,否则……

甘肃省老子文化研究会  江 雨

二○一二年七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