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吉白茶印象之二|可能是最好的茶旅综合体|

 hunt2016 2024-05-14 发布于江西
图片

90后上海姑娘Jenny按照她的想法打造“白茶原”已经5年了。

官方和Jenny自己把这个占地2千亩的项目叫“乡村振兴综合体”,我以为叫“茶旅综合体”更准确。

白茶原位处安吉白茶核心产区溪龙乡。有白茶原前,这里只是白茶种植和流通集散地,茶叶店随处可见。在自然与人文资源极其丰富的安吉,距离县城三十多里路的溪龙并不引人注目,而现在,在安吉评出的十个网红打卡地,溪龙占了两个。

白茶原完全是按照Jenny的认识和意愿打造的。行走白茶原,我开始以为应该有一个不小的高水平的团队规划这个项目,直到我见到Jenny,当面问她,才知道这个姑娘按照她对项目、市场、目标对象的认识和理解,策划了我们所见到的白茶原一切:金叶广场,ACDC,树下白屋,DNA,酒巴,咖啡馆,“一片叶子”……

图片

白茶原,多为立面玻璃钢材混凝土,却是依山顺坡,与天地浑然一体。

金叶广场,一片叶子覆着一个通透的数千平米空间,定位为Gallery(乡村美术馆),正在展出的主题是“白茶原风物100”,驻足白茶原的艺术家,在这里展示着他们的安吉主题作品。以麦秸杆为主材的展台上,DNA的声音艺术家收集了安吉的声音并以高保真设备还原:林中风声,农家鹅鸭,镇上叫卖,车水歌声。。。。各种贴花拼剪手作,陈列在一个个苜蓿草盒上,硕大的全景沙盘,水流雾绕,缩白茶原于一抱。

图片

白茶原风物100作品

ACDCAnji Creative&Design Center)安吉创意设计中心,正在展的是“涟漪”主题行为艺术。一张小提琴弓,拉出弦竹轰然哗然。诗画展厅满溢青葱性情,悠然,空灵,哲理,通透,以及一点惆怅。两个年轻诗人,一个叫“祺白石”,一个叫“隔花人”,创作了所有作品,诗画加持,与景共融,形成独特文字与视觉共生艺术。观众如不能会心一笑,说明阁下心已朽老。一只小狗跟着我们的观展跑前跑后,忙着把室外自然与厅内艺术连为一体。

图片

图片

ACDC下层静静开着一个设计图书馆,数千册海内外设计图书沿墙满架竖着(Jenny让谁在全世界收集这些昂贵的图书的?),我看到一本《烟火三十六味》,翻了一下,决定到网上去买一本。

图片

两个年轻人空旷的大厅开着笔记本。设计师们喜欢在这里工作,在这个空间里设计不出好作品,那只能改行去卖茶叶了。

Jenny说,ACDC室外广场将会引入一群梅花鹿,像奈良那样。

图片

无所不在的创意
一栋三层楼,一层是村“党群服务中心”、楼上为创意驿站,这种政社与创意艺术的空间混搭,不知国内还能找得到第二家吗?三楼创意者们所居,过道横着一只小舟,“白茶原小报”上看到,这舟是DNA游民自己造的,是可以到水面上去划的。

图片

白茶原的餐业,Jenny是按上海武康路口味设计的。

绿茵里矗着一栋小楼,挂着一块布幔三个大字“卖咖啡”,这是PBJ 咖啡,两个一看就在大城市熏陶过的安吉本地女孩在打理。帐篷里烤火,搪瓷杯喝咖啡,正宗口味和另类情调集于小楼。Jenny以她母亲名命名的Chris Bar ,一对安静的苏州夫妻在操持,我们在那里吃了口感最好的面包。

图片

愿意在这个平日人流并不是很多的餐厅里驻足的主理人,大多是内心丰富的理想主义者。“炎。薪火”西餐厅主理Bistro,曾是法餐厅主厨,在日本随一位年过花甲大师学西式料理,回国后到大理开西餐馆,两年前到白茶原,在“树下小白屋”继续其西餐日料中式创新,等待着并不很多的美食知己。

图片

树下小白屋,得名于其旁一棵种于明代的大糙叶树(以前没听过这树名,查下,属榆科)。这两层楼以前是安吉县林科所宿舍,白茶之父刘益民可曾居于此?“炎。薪火”,Pachi Pachi西餐(这家的窑烤面包很有名)以及“村民食堂”,以及数间供不应求的民宿集于此。小白屋旁,数亩地,圈着几只山羊,据说其中一只是从英国运来的。一只黑白相间的混血山羊楔而不舍地想透过木栅缝吃到圈外叶子。

图片

白茶原还包括一个竹木加工厂改造的DNA数字游民公社,那是值得专门写一篇文章的地方。

乡村旅游,是一个游者有意趣,做者颇烦恼的话题,或者说是听起来很诗意,做起来多苦涩的主题。Jenny的白茶原作为茶旅项目,几臻国内乡旅峰顶。

此项目最终的成功,除天时地利,目标对象的认定与精准解读,超前的国际视野,毫无羁绊的创意思维、坚韧不拔的信心、持之以恒的专注都将会是最重要的原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