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食与文明,很值得研究

 hunt2016 2024-05-14 发布于江西

图片

年前计划两件事,其中一件是读完蕾切尔。劳丹写的《美食与文明》,到大年初七,两件事完成。

读书,要挑好书读,但会读书的人,好书有好处所得,差书有差书所获。有槽可吐,也是一个价值。

《美食与文明》写得缺陷多过优点:

1.作者对“美食”没有系统认识,不清楚美食文化的元素有序构成,所以记述散乱,一下是食材,一下是菜肴,一下是调料。叙事本身因此也是混乱不堪,资料如同獭祭。

2.作者概念先行,硬分出“高级饮食”“中级饮食”与“低级(穷人)饮食。在人类餐饮文明史上,制度化的等级划分存在过,但很短暂,如中国只在殷商时有过“鼎”食规制。本书中,世界各国也没看到这种划分的足够理由。饮食等级更多的是由消费水平确定,穷人穷吃,富人富吃。在富人中,没有饮食相关的阶级之分,什么级别的人可以吃什么或不可以吃什么。中国社会这种划分,在居屋标准上是有过的,如根据等级确定住房的“进”数,皇室九进,宰辅七进之类。在衣饰上也有过,如杏黄色只属于皇室,以及根据不同的官阶,服饰上的龙饰标准等,饮食上并无。

3.作者想写“美食与文明”,但并没有很好地理清“美食”与“文明”的关系。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美食密切关联。历史由人创造,人由“饭”创造,吃什么,成什么人;什么人,组成什么样的社会以及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在人类发展的很长阶段里,这是有一定的可以自洽的逻辑的。作为美食研究者,应该尽可能理清这种关系。当然这种关系并非都是直线的、表现也并非都是显性的,但一定是存在的。

图片

图片

4.“美食”与“文明”的关系,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表现。从史前到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二者的关系是从各地区、国家、民族独立发展,到逐渐(全球)融合,同样“美食”的被动享用者及主动引导者,也不断地把美食作为文化软实力,来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这种“扩大”有时被视为“入侵”。此外,当美食文化由独立转向融合,美食文化享用者又重新寻求(甚至主动重塑)美食的个性,这都是人类文明发展不同阶段的表现。美食与文明的关系因此是很复杂的,作为美食文化研究者,有责任对此关系进行梳理。

5.作者蕾切尔。劳丹写这种皇皇巨著,对作为世界餐饮美食大国的中国美食涉及极少、认知极低。书中对中国美食文明的讲述极少,而这些极少的记述,也有大概一半是错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作者并没有做好写作这本书的充分准备。此书全名“美食与文明-帝国塑造烹饪习俗的全球史”,但因为中国内容的缺位,所以最高只能打60分。

6.此书对于我的价值主要有两点:其一,发现虽然中国缺位的世界美食虽然内容“可餐”性有限,但西方从古至今对美食的研究,则是中国无法望其项背的。从古到今,中国可能太不把“吃”当回事了,所以极少有专家学者去研究美食这回事,有影响的学者专著,除了清代的“随园食单”之外,基本就没有,一些笔记小说、绘画作品对“吃事”有记载和表现,但都没什么系统研究。对于“美食与文明”的关系,历史上基本无人研究,这是很遗憾的。其二,本书对西方美食发展变化的记载,可以为中餐发展史作为参照和参考,如关于基于健康因素的饮食“体液论”就和中餐的五行学说有异曲同工处,此前,还以为只有中餐有五行阴阳学说存在。其三,读此书,清晰了我的一个猜想:吃什么、成什么,并以此形成人种生存与发展模式,当然本书这点论述还是比较浅的,但开了一个思路。

读完《美食与文明》之后,我把《中国饮食文化史。长江中游地区卷》拿出来,比照了一下,感觉后者的架构思路要好得多。记得几年前读此书,感觉太学术了一点,应该有一本更通俗可读的美食文化书可写。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