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5月针对性考试语文试题

 阅读美丽星空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5月针对性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达尔文雀隶属于雀形目燕雀科,一共14种,其中13种分布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另一种分布在距加拉帕戈斯群岛600 km的可可岛上:达尔文雀羽毛颜色均为暗色,体形相似,体长7-12 cm不等,种间最明显的区别是喙部的形状和大小。据考证,这14种达尔文雀是在过去的100万年至300万年间由同一祖先进化而来。

1835年9月,达尔文乘“贝格尔”号航行到加拉帕戈斯群岛时,在岛上发现一些羽毛颜色暗淡的雀形目鸟类,并采集了标本带回英国。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Go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达尔文也因此受到了启发,在《物种起源》中论述到:“这些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的雀形目小鸟实在令人感兴趣,它们由一个种分化出来而适应了不同的生活环境。”这些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雀形目小鸟促使达尔文产生了生物进化的思想,后人为了纪念达尔文就把这些雀形目小鸟称为达尔文雀。

(摘编自邓文洪、郑光美《达尔文雀与生物进化》)

材料二:

1938年12月,28岁的英国帅小伙大卫·拉克和他的研究团队登上了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研究不同种“达尔文雀”的繁殖和觅食行为。每天上午他外出观察这些小鸟,下午则捕捉个体尝试进行圈养,看不同种之间是否会发生杂交。正如达尔文曾指出的那样,“达尔文雀”非常温顺,不怕人而易于接近。这些“很傻很天真”的鸟,是拉克在野外非常难得的理想观察对象。

1939年4月,拉克一行和4种共计40只地雀一起来到美国旧金山的加州科学院。从4月底至9月初,拉克在加州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比较动物学博物馆、哈佛大学比较动物学博物馆等地的馆藏做研究,还专程去大英博物馆检视了达尔文当年采集的标本,最后他竟总共测量了近6400号“达尔文雀”标本!根据掌握的翔实资料,拉克很快撰写出了题为《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的专著。而更令人感到惊讶的是,面对同样的原始资料,1947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行了拉克的新作《达尔文雀》,书中竟得出了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

拉克在第一本书中依据野外观察和标本测量数据对“达尔文雀”的分类进行了修订,并把主要篇幅放在了阐述种间以及种内变异上。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之间和同一种但分布于不同岛上的种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受到当时主流观点认为亚种之间形态差异不具备自然选择上的适应性的影响,拉克在“达尔文雀”身上也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并认为上述差异主要是在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当中发挥作用,即同种的雌鸟主要通过喙型来识别同种的雄鸟。而生活在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由于具有介于两种之间的喙型,而被认为可能是杂交的产物。

在回到达丁顿会堂学校又教了一年中学生物之后,拉克开始为军方工作,主要是与其他科学家一道为刚刚投入实战不久的雷达提供智力支持。在这期间,生态学上一项名叫高斯原理的理论引起了拉克的注意,并最终改变了他关于“达尔文雀”的研究结论。他明确地指出竞争导致了“达尔文雀”在食物资源利用上的分化,产生了已知的14个种和它们形态各异的喙。以地雀为例,在同时有大、中、小地雀的岛上,3种鸟喙的大小都不重叠,对应着取食大小不同的种子。而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喙的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两个小岛上各只有一种食种子的地雀,因此表现出了竞争释放,即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就是说这两个岛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拉克的新书用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方面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佐证,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

稍显遗憾的是,拉克的新书更多提供的还是一种描述性的结论,定量性统计分析有限。比如,尽管他指出了对食物资源的竞争是主要的演化驱动力,但却没有提供大、中、小地雀在取食种子大小上是如何分化的例证。又如,他指出了对于同域分布的种群而言,生殖隔离是最后形成物种的关键一步,却没能说清楚究竟是何种机制导致了生殖隔离的实现。这些遗憾被开始于34年之后并延续至今的一项长期研究弥补。

对“达尔文雀”的研究,研究者们手中的工具从达尔文时代的猎枪,到拉克的望远镜,再到后来的雾网和录音机,发展到了今天的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对于“达尔文雀”的认知,既有最初达尔文的慧眼未识珠,也有拉克两本著作之间观点的骤然转变,更有另一个研究团队42年的荒岛坚守。在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研究中应当去追求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演化及生态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尽头。

(摘编自Robbi《迈入基因组时代的“达尔文雀”传奇》)

1.下列关于“达尔文雀”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达尔文雀”并非特指某一种鸟,只是它们在体形和羽毛颜色上存有相似的特征。

B.如果“达尔文雀”的喙部形状和大小存在明显差异,则表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种。

C.受主流观点影响,拉克认为“达尔文雀”喙型差异主要在种间生殖隔离中起作用。

D.受高斯原理启发,拉克提出,食物资源的竞争,导致“达尔文雀”的喙型变得不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达尔文发现带回的雀形目鸟类是没被描述过的新种,这启发了他关于生物进化的思考。

B.“达尔文雀”性情温顺,易于接近,这有利于研究者进行野外观察以及标本采集工作。

C.《加拉帕戈斯地雀亚科形态变异研究》主要阐述了“达尔文雀”种间以及种内的变异。

D.《达尔文雀》用多方面资料佐证观点,提供的是描述性的结论,定量性统计分析不足。

3.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具有介于两种之间的喙型,这是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发生作用的表现。

B.拉克的新书吸收多学科研究成果,得出重要结论:不同岛屿的地雀喙型有异是由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造成的。

C.拉克通过长时间的野外观察和认真的室内研究,掌握了翔实的资料,撰写完成两部关于“达尔文雀”的学术专著。

D.目前科学家已开始使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来进行研究,弥补了“达尔文雀”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遗憾。

4.材料二标题为“迈入基因组时代的'达尔文雀’传奇”。研究“达尔文雀”中有哪些“传奇”?试加以概括。(3分)

5.“达尔文雀”的研究历史,给了我们关于科学研究的哪些启示?(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孩子的力量

列夫·托尔斯泰

“打死他!……枪毙他!……把这个坏蛋立刻枪毙!……打死他!……割断凶手的喉咙……打死他!……打死他!”人群大声叫嚷,有男人,有女人。

一大群人押着一个被捆绑的人在街上走着。这个人的身材高大,腰板挺直,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

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

他被抓获,现在押去处决。

“有什么办法呢!力量总不在我们一边。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他们的天下。死就死吧,看来只能这样了。”他想,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

“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人群嚷道。但人群并没有停下来,仍押着他往前走。当他们来到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的街上时,人群狂怒了。

“不要再拖延时间!就在这儿枪毙那无赖,还把他押到哪儿去?”人群嚷道。

被俘的人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

但领头的人决定把他押到广场上去,去那里解决他。

离广场已经不远,在一片肃静中,人群后传来一个孩子的哭叫声。

“爸爸!爸爸!”一个六岁的男孩边哭边叫,推开人群往俘虏那边挤去,“爸爸!他们要把你怎么样?等一等,等一等,把我也带去,带去!……”孩子旁边的人群停止了叫喊,他们仿佛受到强大的冲击,人群分开来,让孩子往父亲那边去。

“瞧这孩子多可爱啊!”一个女人说。

“你要找谁呀?”另一个女人向男孩俯下身去,问。

“我要爸爸!放我到爸爸那儿去!”男孩尖声回答。

“你几岁啊,孩子?”

“你们想把爸爸怎样?”男孩问。

“回家去,孩子,回到妈妈那儿去。”一个男人对孩子说。俘虏已听见孩子的声音,也听见人家对他说的话。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

“他没有母亲!”他对那叫孩子去找母亲的人说。男孩在人群里一直往前挤,挤到父亲身边,爬到他身上去。人群一直叫着;“打死他!吊死他!枪毙坏蛋!”

“你干嘛从家里跑出来?”父亲对孩子说。“他们要拿你怎么样?”孩子问。

“你这么办。”父亲说。“什么?”“你认识卡秋莎吗?”“那个邻居阿姨吗?怎么不认识。”

“好吧,你先到她那儿去,待在那里。我……我就来。”

“你不去,我也不去。”男孩说着哭起来。“你为什么不去?”“他们会打你的。”

“不会,他们不会的,他们就是这样。”俘虏放下男孩,走到人群中那个发号施令的人跟前。“听我说。”他说,“你们要打死我,不论怎样都行,也不论在什么地方,但就是不要当着他的面。”他指指男孩,“你们放开我两分钟,抓住我的一只手:我就对他说,我跟您一起去溜达溜达,您是我的朋友,这样他就会走了。到那时……到那时你们要怎么打死我,就随你们。”

领头的人同意了。然后俘虏又抱起孩子说:乖孩子,到卡秋莎阿姨那儿去。”

“你呢?”“你瞧,我同这位朋友一起溜达溜达,我们再溜达一会儿,你先去,我就来。你去吧,乖孩子。”男孩盯住父亲,头一会儿转向这边,一会儿转向那边,接着思索起来。

“去吧,好孩子,我就来。”“你一定来吗?”男孩听从父亲的话。一个女人把他从人群带出去。等孩子看不见了,俘虏说:“现在我准备好了,你们打死我吧。”

这时候发生了完全意想不到和难以理解的事情。在所有这些一时变得残酷,对人充满仇恨的人身上,同一个神灵觉醒了。一个女人说:“我说,把他放了吧。”

“上帝保佑,”又一个人说,“放了他。”

“放了他,放了他!”人群叫喊起来。

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他是个有罪的人,但从人群跑出去,却没人拦住他。

(选自《哈吉穆拉特》)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的警察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被人民群众俘获。

B.儿子的出现,使事态发生变化,不仅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且也使得愤怒的群众生发悲悯情怀。

C.“同一个神灵”是指亲情与爱、同情和怜悯,也正是孩子对父亲的爱使人们改变了先前的态度,唤醒了人们内心的善良与博爱。

D.“脸色越发阴沉了”表现了警察对儿子的担心,“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表现了他被谅解后内心的愧疚、悔恨以及惊喜之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的开头写人群大声叫嚷的情景,表现了人们亢奋的情绪和内心的愤怒仇恨之情,为下文警察的出场作铺垫。

B.小说一开头就将读者置身于紧张的氛围中,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等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生动地塑造了一个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

D.从警察起初的执拗到最后的落泪,从百姓起初的怒不可遏到最后的宽容谅解,小说在巨大的落差中凸显了人性的力量。

8.小说中的警察是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5分)

9.“孩子”是本文的关键人物,他的出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二十六年,献公卒。里克将杀奚齐,先告荀息曰:“三公子之徒将杀孺子,子将如何?”荀息曰:“死吾君而杀其,吾有死而已!”里克曰:“子死,孺子立,不亦可乎?子死,孺子废,焉用死?”荀息曰:“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君曰:'何谓也?’我对曰:'可以利公室,力有所能,无不为,忠也。葬死者,养生者,死人复生不悔,生人不愧,贞也。’吾言既往矣,岂能欲行吾言而又爱吾身乎?”既杀奚齐,荀息将死之。

人曰:“不如立其弟而辅之。”荀息立卓子,里克又杀卓子,荀息死之。君子曰:“不食其言矣。”

既杀奚齐、卓子,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曰:“子盍入乎?吾请为子。”重耳告舅犯曰:“里克欲纳我。”舅犯曰:“不可。以丧得国,则必乐丧,乐丧必哀生;因乱以入,则必喜乱,喜乱必怠德。是哀乐喜怒之节易也,何以导民?民不我导,谁长?”公子重耳出见使者,曰:“子惠顾亡人重耳,父生不得供备洒扫之臣,死又不敢莅丧以重其罪,且辱大夫,敢辞。”

(节选自《国语·晋语》)

材料二:

夫“忠”之为言,中也;“贞”之为言,正也。息之所以为者有是夫?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其于中正也远矣。或曰:“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曰:“子以自经于沟渎者举为忠贞也欤?”或者:“左氏、穀梁子皆以不食其言,然则为信可乎?”曰:“又不可。不得中正而复其言,乱也,恶得为信?”

狐偃之为重耳谋者,亦迂矣。国虚而不知入,以纵夷吾之昏殆,而社稷几丧。且重耳,兄也;夷吾,弟也。重耳,贤也;夷吾,昧也。弟而昧,入犹可终也;兄而贤者,又何栗焉?使晋国不顺而多败百姓之不蒙福兄弟为豺狼以相避于天下由偃之策失也。而重耳乃始伏伏焉游诸侯,阴蓄重利,以其弟死,独何心软?仅能入,而国以霸,斯福偶然耳,非计之得也。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则国可以无向者之祸,而兄弟之爱可全,而有分定焉,故也。夫如是,以为诸侯之孝,又何戮笑于天下哉?

(节选自柳宗元《非<国语>》)

[注]①里克:晋国卿大夫,晋献公的股肱之臣,太子申生(因被陷害自杀而死)的坚定拥护者。②奚齐(前665~前651):春秋时晋国君主,晋献公与宠妃骊姬之子,申生、重耳和夷吾的异母弟。③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氏,名偃,字子犯,大戎(今山西交城)人,晋国重臣。④间:利用。⑤经:缢死。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晋国A不顺B而多败C百姓之不蒙福D兄弟E为豺狼F以相避于天下G由偃之策H失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孤,指《孟子》中所说的“幼而无父”之人,与《陈情表》“愍臣孤弱”中的“孤”含义相同。

B.养生,文中与“葬死”相对,和《庄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中的“养生”内涵不同。

C.左氏,即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编年体史书《左传》和国别体史书《国语》据传是他所撰。

D.幸,指庆幸、高兴,与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一句中的“幸”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荀息忠贞为国,立场坚定,而且言出必行,直至献出生命也不改初心,他的精神得到了《国语》作者的高度肯定。

B.杀掉奚齐、卓子后,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重耳最终采纳舅犯的建议,委婉地拒绝了他们的请求。

C.柳宗元认为,荀息“间君之惑,排长嗣而拥非正”,做法失当,因此,他虽兑现了“有死而已”的承诺,但并不能称为“信”。

D.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柳宗元对相关历史人物的批判,观点未必完全正确,然其大胆质疑、理性分析的精神值得学习。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昔君问臣事君于我,我对以忠贞。(4分)

(2)夫己死之不爱,死君之不欺也。抑其有是,而子非之耶?(4分)

14.柳宗元为何说晋文公重耳被天下人耻笑?请结合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送林子敬倅武昌

刘克庄

外于今有虎臣,孰云立国靠江神。

后车鸡塞勒铭客,前席龙山落帽人

此去青油烦檄笔,向来赤壁要纶巾。

遥知崔颢题诗处,暇日登楼与拂尘。

[注]①倅(cuì)武昌,到武昌任通判一职。②阃(kǔn),诗中指京城或朝中。③龙山落帽人,指才思敏捷之士。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以“虎臣”称友人,认为对国家而言,友人这样的贤才比神灵更加可靠。

B.颔联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他们能辅佐友人实现抱负。

C.颈联借周瑜在赤壁之战时的儒将形象,夸赞友人此去武昌必将一展文才武略。

D.本诗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用典自然,风格豪迈,展现了诗人慷慨的家国情怀。

16.本诗以遥想友人暇日登楼作结,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小题共1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石钟山记》中,苏轼验证了《水经注》的记载,发出了“______”的感慨,并因事说理,表达了反对不实地考察却“______”的观点。

(2)《短歌行》中诗人仰望明月,忧思不绝,想起宾客曾“______”,屈驾前来看望自己,大家“______”,重温往日的情谊。

(3)小李同学在准备课前演讲时想以“管弦”为例讲一下借代手法,一时未能想出恰当的例句,同桌小刘提醒她说,唐宋诗文中多有相关的句子,像“______,______”这两句就很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汉字构形的学术解释和社会俗解并没有截然的界线,______学术专著《说文解字》______引用了不少俗解。如,“王”字在《说文解字》里没有正面解释,只是引用了几个不同的说法:一是引东汉班固的《白虎通》,将其释为“天下所归往也”,这是用“往”释“王”,属于声训;二是引孔子说的“一贯三为王”,主要讲字形;三是引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人也……”,分析了形义关系,比孔子更具体。后来,唐代李阳冰对孔子和董仲舒的说法作了进一步补充:“中画近上。王者,则天之义。”这些解释______出自大学者,______都是通过主观解字来美化王权,可以看作俗解。

又如现代人讲“聪”字:“要用耳朵听讲,用心想问题,用口提问、答问,用两只眼睛(指右边上面的两点)观察,这样就会变聪明。”“聪”字从耳总声,构形理据很清晰,之所以这样讲解,显然是为了教育学生们好好学习。

除了汉字俗解外,猜字谜、写春联以及其他文字游戏等,都是因为有了汉字才产生的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今天,古老生僻字在现代网络中的流行、年度汉字的评选狂欢等,也正在形成新的民俗,而它们也是以既有汉字为前提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即使 也  虽然  但 B.纵然  就  非但  也

C.纵然 也  非但  且 D.即使  就  虽然  还

19.下列句中的“你”和材料中“这样你就会变聪明”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钟扬曾说:“培养学生就像我们采集种子,你不能因为种子外表不好看就不要,说不定它以后长得很好。”

B.鲁侍萍(愤怨):我没有找你,我以为你早死了。我今天没想到到这儿来,这是天要我在这儿又碰见你。

C.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

D.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20.材料列举了汉字“俗解”的方法,请从以下几个字中任选一个进行合理的“俗解”。(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近年来,电动车以其经济、便捷等特点,成为群众出行代步的重要工具。但由于种种原因,电动车火灾事故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

加强电动车的火灾隐患整治,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这既需要从源头的生产、销售等环节把好产品质量关,也需要从末端重视小区管理这道“防火墙”。从电动车火灾事故来看,居民住宅小区是高发场所之一。有的居民回到小区后,习惯带着电动自行车进楼入户,有的甚至将电动车停放在小区疏散走道、楼梯间、安全出口等公共区域,给小区带来安全隐患。

①此外,电动车飞线充电的行为存在极大安全隐患。②因为家用充电线和插座是无法作为连续大电流充电装置使用,③很容易因负荷过载而引发火灾。④同时,大多数人在夜里习惯给电动车充电,⑤难以及时察觉充电故障。⑥因此在电动车集中充电棚、居民楼架空层应安装烟感报警器、温感报警器等设备,⑦并与小区物业值班监控室联动。⑧这样,一旦如果夜间发生火情可以及时处置。

21.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6分)

22.小明大学毕业后计划购买一辆电动车上下班代步,请根据材料就消防安全方面给出三条建议,每条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请结合材料,联系现实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B.“则表明它们分属于不同的种”错,原文“比如喙的大小和形状在不同种之间和同一种但分布于不同岛上的种群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可见单凭喙的大小和形状无法确定它们是否属于不同的种。)

2.A(A.“达尔文发现带回的雀形目鸟类是没被描述过的新种”错,原文“后来,英国鸟类分类学家Gould在研究达尔文收集的鸟类标本时发现这些雀形目鸟类是一些以前没有描述过的新种”,选项中“达尔文”应为“Gould”。)

3.C(A.“这是不同种间生殖隔离发生作用的表现”错,原文“而大达夫尼岛的中地雀和克罗斯曼岛的小地雀喙的大小却介于两种的正常值之间,这两个小岛上各只有一种食种子的地雀,因此表现出了竞争释放,即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拓展实际的生态位。就是说这两个岛的中地雀和小地雀可以选择利用的种子大小更为多样化”,可见应是“食物资源的竞争”的作用。

B.“不同岛屿的地雀喙型有异是由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造成的”错,原文“拉克的新书用形态学、生态学和行为学方面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予以佐证,并揭示了地理隔离和生态位分化在物种形成上的重要作用”,可见“地理隔离和生态位的分化”影响的是“物种形成”,而不是“喙型有异”。

D.“弥补了'达尔文雀’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研究中的遗憾”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在生态学和演化生物学的研究中应当去追求长期的开放式的持续工作,因为从逻辑上来讲,演化及生态过程并没有一个确定的尽头”,没有谈到利用基因组高通量测序仪得到的研究成果。)

4.①同一个人面对同样的资料却得出了两个几乎完全不同的结论;②在研究了一百多年后,“达尔文雀”仍有许多未解之谜;③团队坚守荒岛42年观察研究。(3分。第一点2分,后两点各1分)。

5.①科学研究会受同时代观点的影响,因此需要有自己的理性选择和判断;②科学研究需要持久地探索,要有恒心和毅力;③科学研究的深入需要借助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6分,每点2分)

6.B(“儿子的出现……让警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过错”错误,由“他的脸色越发阴沉了”可知,儿子出现的时候警察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而是在人们提议放了他后,“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说明是人们的善良感化了警察。)

7.C(“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形象”错误,情感色彩有误,从文中来看,警察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面对人民的讨伐,他“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阴沉着脸,只把头昂得更高”应是表现了他冷漠固执以及仇恨人民。)

8.①仇恨群众,冷漠固执高傲;②维护孩子的尊严,充满父爱温情;③尚未泯灭人性,最终被感化。(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

【8题】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从文中来看,“警察”是维护反动政府的一员,也是一个孩子的父亲,所以考生可以围绕这两个角色概括其特点。

从“警察”这一身份角度来看,他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并且对着人民开枪,杀死了人,如“这是一个在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站在政府一边的人”“他是警察,今天早晨还向我们开过枪”“那条横着昨天在军警枪下遇难者尸体”,可以看出他对群众是怀有仇恨的,是维护反动政府的;面对人民的指责和痛斥,他“步伐坚定,高高地昂起头”“耸耸肩膀,对人群不断的叫嚷报以冷冷的一笑”“只把头昂得更高”,由此可以看出他的固执高傲,完全不把人民的审判放在眼里。

从父亲这一角色来看,他担心自己被人民打死会给儿子心中留下阴影,让儿子离开,同时请领头的人帮他“演戏”,他这一做法是充满了对儿子的爱。

文章最后群众建议放了他,“刚才还在憎恨群众的他,竟双手蒙住脸放声大哭起来”,警察的大哭表明他意识到自己的过错,这表明他的人性尚未完全泯灭。

9.(1)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孩子的出现使文章情节从起初的剑拔弩张逆转为后来的充满温情,情节跌宕起伏。

(2)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原本冷漠高傲的警察,也有父爱温情;原本充满仇恨的人们,心底深处却是善良仁爱的。

(3)有利于展现文章主题。孩子的出现促成仇恨双方,改变了先前的态度,突出了文章主题:放弃残酷仇恨,回归友善纯真。

【9题】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的作用一般从情节推动、形象衬托以及主旨展现等角度分析。

首先找到有关孩子的情节,从文中来看,小说讲述在一场人民反对政府的战争中,人们抓获了一名站在政府那一边的警察,并决定处决他,在押解犯人的路上,犯人的孩子哭着来找他,为了安顿好这没有母亲的孩子,犯人请求发号施令的人暂时假装是自己的朋友,好让孩子听自己的话去邻居那里,人们目睹了这一切,从仇恨中走出来,主动提出放了犯人,原本冷漠的犯人在人们“放了他”的喊声中大哭着跑出去,没有人拦住他。

然后从三个角度分析作用。

从塑造人物形象的角度看,孩子出场之前的警察对群众没有一丝怜悯之心,也没有一点悔过之意,表现出来的就是冷漠残忍的形象,而孩子出现后,他作为父亲温情的一面才得以展现出来。

从表现主题的角度看,孩子的出现使愤怒的群众受到了触动,有了原谅警察的意愿,而警察也被群众所感化,唤醒了内心的人性,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从情节结构来看,没有孩子的出现,就不会有后面情节的发展,所以孩子的出现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

10.CDG(句意:让晋国发展不顺利并且有很多失败,百姓不能受到上天的福瑞,弟弟变成像豺狼一样的人,兄长不得不在天下间躲避他,是因为狐偃计谋的失误啊。

“不顺而多败”是并列结构,共同做“晋国”的谓语,故在C处断开;“福”是“蒙”的宾语,故在D处断开:“兄弟为豺狼”是主谓结构,“以”字连接“相避于天下”,前后句子是因果关系,中间不断开,故在G处断开。)

11.D(A.正确。两个“孤”都是指年幼而无父亲的人;句意:我们的国君刚过世就要杀他的儿子。/怜悯我从小丧父成了孤儿。B.正确。养生:奉养继位的国君/保养生命;句意:礼葬故世的国君,奉养继位的国君。/我听了庖丁的这番话,懂得了保养生命的道理了。C.正确。D.错误。幸:“庆幸、高兴”错,应是希望/指皇帝来临:句意:并且希望自己的弟弟死。/远远地探视,盼望着皇帝来临。)

12.B(“里克等人专程到狄国邀重耳回晋即位”错,根据“里克及丕郑使屠岸夷告公子重耳于狄”可知,里克和丕郑没有去,是他们派使者屠岸夷去的。)

13.(1)当年献公向我咨询臣子应该如何侍奉国君的事情,我用“忠贞”二字回答他。

(“问臣事君于我”,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于我问臣事君”:“事”,侍奉;“对”,回答。)

(2)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不欺骗已死的君主。或许他确实有这种品质,你为什么要非议他呢?

(“爱”,吝惜:“欺”,欺骗;“抑其”,或许。)

14.①听信大臣狐偃的迂腐观点,未能把握正确的回国时机;

②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社稷的安危和百姓的祸福;

③没有尽到兄长的职责,未能保全兄弟情谊。

解析:根据“狐偃之为重耳谋者,亦迂矣”“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则国可以无向者之祸,而兄弟之爱可全,而有分定焉”可知,重耳听信大臣狐偃的迂腐观点,未能把握正确的回国时机;

根据“兄而贤者,又何栗焉?使晋国不顺而多败,百姓之不蒙福”可知,重耳是兄长又具备贤能本可以回国继承国君之位,但因为害怕回晋国对自己不利没有回晋国,从这一行为可以看出重耳只考虑自身利益,不顾社稷的安危和百姓的祸福;

根据“弟而昧,入犹可终也”“兄弟为豺狼以相避于天下”“若重耳早从里克、秦伯之言而入,……而兄弟之爱可全”可知,重耳如果早些回到晋国就可以使自己的弟弟得以善终也不会变成豺狼那样的人,由此可见重耳他没有尽到兄长的职责,未能保全兄弟情谊。

15.B(“聚集了一批富有雅趣的文人学士”错,友人身边聚集了一批能与之共建功业的智勇之士。)

16.①黄鹤楼是武昌的标志性建筑,以遥想友人登楼作结,扣合题意。②公事之暇璧抒怀,表现了友人功成业就后的从容自得之态。③这既是对友人功业有成的良好祝愿,也委婉表达了多加保重的劝慰之情。

17.(1)古之人不余欺也 臆断其有无

(2)越陌度阡 契阔谈宴

(3)示例一: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唐朝白居易《琵琶行》)

示例二: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  (唐朝杜牧《阿房宫赋》)

示例三:鸥鹭闲眠 应惯寻常听管弦  (宋朝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示例四:老去无心听管弦 病来杯酒不相便  (宋朝姜夔《平甫见招不欲往》)

18.(3分)A(根据句意关系可知)

19.(3分)C(材料中的“你”是泛指。A指说话者“我们”;B指说话对象:周朴园;C泛指;D指前面的“地”“天”。)

20.(2分)答案示例:信:“人”只要“说话(言)”就一定要讲“信”用。功:“工”作努“力”,才会成“功”。舒:善于“舍”弃,善于给“予”,才会感到“舒”心。忌:妒“忌”之人,因为“心”中只有自“己”。

评分建议:有一定寓意,解析合理即可。

21.(6分)语句②,修改为:因为家用充电线和插座是无法作为连续大电流充电装置使用的/因为家用充电线和插座无法作为连续大电流充电装置使用。

语句④,修改为:大多数人习惯在夜里给电动车充电。

语句⑧,修改为:一旦夜间发生火情可以及时处置。

评分建议:每点2分。序号1分,修改正确1分。

22.(6分)①要购买正规厂家的合格产品;②电动车要停放在指定位置;③电动车充电时要规范。

评分建议:每点2分,意对即可。

23.

本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材料、引导语和写作要求。

这段材料主要讲述了“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顺势而为的策略。根据这个材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审题立意:

顺势而为:《孙子兵法》中提到,如果能够正确地把握局势,顺势而为,那么事情往往会事半功倍。在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学会顺势而为。比如,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了解身边的环境和形势,采取合适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任务和达成目标。

蓄势待发:有时候,局势还未明朗,我们需要先保持低调,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和沉淀,才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去面对挑战。同时,在蓄势待发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寻找更好的机会和出路。

谋势而动: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通过谋略来改变局势。比如,在商业竞争中,我们可以通过研究对手的策略和市场趋势,制定出更加合适的产品和营销方案。在个人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谋略来改变自己的处境,让自己更加成功和幸福。

乘势而上: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机遇,这时候就需要乘势而上。比如,在互联网时代,很多人通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成为了成功的创业者。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通过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让自己更加成功和幸福。

综上所述,这段材料主要讲述了“势”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顺势而为、蓄势待发、谋势而动、乘势而上等不同的策略。我们可以从这些角度来审题立意,选择一个或多个角度展开论述。

对材料的理解:

本题材料为一段文字,共4个句子,分为两个层次。

《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第1层:《孙子兵法》中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水能漂石,可见“势”的力量巨大。合乎“势”,顺势而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则可能举步维艰;因而,人们要正确地认识“势”,灵活地把握“势”。

解析:第1句引出材料整体内容“势”,引自《孙子兵法》对于“势”的阐述,意思是湍急的流水飞快奔腾,以至于能将石块冲走,这就是储蓄着巨大能量而一发不可遏止的客观态势。因此,材料第3句在前两句揭示对“势”客观力量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表明“势”的影响力,这句话由3个分句组成,前两个分句分别从正反两方面揭示了“势”的影响力,第3个分句承接前文,得出材料的核心要义——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面对力量巨大、影响巨大的“势”,唯有准确认识,灵活把握,才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3分句承上启下,既是对前文的小结,也同时引出第2层。

第2层:面对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势待发,有的人谋势而动,有的人乘势而上。

解析:察势者智,驭势者赢。我们要敏锐把握“势”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积极主动作为,善于积势、蓄势、谋势、乘势。第2层即材料的第4句,这句话由4个分句组成,进一步指出在准确认识“势”的前提下,因应时势变化,应如何把握“势”——或“蓄势”,或“谋势”,或“乘势”。

当时机未成熟、力量尚薄弱时,要“蓄势”,不露圭角,持续积累,方可积厚成势,最终势如破竹,不可阻挡;当形势不利于己、处于被动时,要“谋势”,综合分析态势,施计用谋造势,变不利为有利;一旦时机成熟,已晦养厚积,势在必行时,要“乘势”,把握时机,赢得胜利,孟子就曾指出:“虽有智慧,不如乘势。”

总结:值得注意的是,材料第二层对“势”把握的不同方式是在第一层的基础上提出的。这就要求考生站在青年的立场上,面对时代,辩证思考。不论“蓄势”“谋势”还是“乘势”,前提都是对“势”的正确认知。考生不必三者都谈,可以联系自身实际,重点谈其中一点,从而体现对“势”的判断以及所采取的把握“势”的策略。

综上所述,解读材料的关键,把握材料的核心在于:正确认识“势”,灵活把握“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鉴别、判断与思考。

参考译文:

材料一:

晋献公二十六年,晋献公去世。里克打算杀掉奚齐,事先告诉荀息说:“三位公子的党徒将要杀死奚齐,你打算怎么办?”荀息说:“我们的国君刚过世就要杀他的儿子,我只有一死了之!”里克说:“如果因为你的死,奚齐依然得以立为国君,不也是很值得吗?但可惜的是即使你死了,奚齐照样会被废黜,那么你的死又有什么用处呢?”荀息说:“先君以前曾问过我事奉国君的态度,我回答他忠贞二字。先君问:'什么叫忠贞?’我回答说:'凡可以有利于国家,力所能及而没有不努力去做的,就可以称作忠了。礼葬故世的国君,奉养继位的国君,相对于死去的人,即使他复生也不会让他觉得后悔,对活着的人也不感到惭愧,这就可以称作贞了。’我的话已经说出口了,怎么能既要实践诺言而又吝惜我的生命呢?奚齐被杀以后,荀息曾打算随奚齐而死。

有人劝他说:“不如立奚齐的弟弟为君主并辅佐他。”因此荀息就立了卓子为君。结果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最终为卓子而死。君子都说:“荀息言而有信,这也算是没有食言了。”

杀了奚齐和卓子以后,里克和丕郑派遣屠岸夷去狄国告诉公子重耳说:“你何不现在回国来继位呢?请让我们为你引导。”重耳告诉舅舅子犯说:“里克想迎接我回国继承君位。”舅舅子犯说:“不行。因为国丧而得到君位,就会视国丧为乐事,以国丧为乐事必定会导致生命的哀伤。因为动乱而得以回国,就会把动乱当作喜事,把动乱当作喜事必定会懈怠于道德的修养。这些很明显都与喜怒哀乐的节度相违背了,还怎么来训导民众呢?如果民众不听从训导,你还能当谁的国君呢?”于是公子重耳出来接见使者,说:“承蒙你的好意,来看望我这个逃亡在外的人。父君在世时,我不能尽洒扫的义务。父君去世后,又不能回去亲身前去操办丧事而加重了我的罪过,而且唯恐玷辱了大夫们的期望,所以斗胆辞谢你们的建议。”

材料二:

“忠”的意思是,把握好时机;“贞”的意思是,合于法则、道理。荀息的所做的事情中有这些含义吗?(荀息)利用君主的疑惑,排除长兄继承王位却拥立非正统的弟弟继位,他的做法离“中正”之道太远了。有人说:“(荀息)不吝惜自己的生命,不欺骗已死的君主。或许他确实有这种品质,你为什么要非议他呢?”我说:“你认为在沟渠里自杀的举动是忠贞的行为吗?”或者说:“左丘明、榖梁子都是不说谎的人,这样就可以认为事件可信了,可以吗?我说:“这样认为又是不可以的。不理解“中正”的意思却重复别人的话语,这是乱说,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狐偃给重耳出的计谋,也太迂腐了。国家空虚却不知道回国,来放任夷吾身处于昏聩危险之中,致使国家几乎要灭亡。并且重耳,是兄长;夷吾,是弟弟。重耳,是贤能的;夷吾,是愚昧的。夷吾是弟弟并且又愚昧,重耳回国之后他还可以善终;重耳是兄长并且又贤能,又为什么害怕回晋国呢?”让晋国发展不顺利并且有很多失败,百姓不能受到上天的福瑞,弟弟变成像豺狼一样的人,兄长不得不在天下间躲避他,是因为狐偃计谋的失误啊。可重耳竟然开始悄悄地在诸侯间游历,暗中给自己积蓄有利条件,并且希望自己的弟弟死,难道他的心软吗?只能做到回到晋国,并且晋国在诸侯之中称霸,这些福气都是偶然得到的啊,不是通过计谋得到的。如果重耳早早听从里克、秦伯的话回到晋国,那么晋国就可以没有以前的灾祸,并且兄弟之间的爱也可以保全,并且晋国也有了君主,道理就是这样啊。如果重耳这样做,把它当作诸侯的孝道,又怎么会被天下人所耻笑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