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冷知识:经济互助委员会(上)

 fairyfail 2024-05-14 发布于广东

二战后的世界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日本代表重光葵在投降书上签字,第二次世界大战至此宣告结束。

战后主要的参战国经济已接近崩溃,或者说完全崩溃,到处是瓦砾堆,生活物资短缺,而有两个参战国的国力上升,对未来的世界格局起到了深远影响,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苏联。

图片

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无条件投降仪式

图片

战争结束后德国的勃兰登堡门前

图片

二战后的华沙

冷战的序幕与正式开始

1946年温斯顿·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铁幕演说”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美国国会两院联席会议上发表咨文,宣称:今日世界的所有国家都面临着对两种不同生活方式的选择,一种是以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自由制度,另一种是以强加于大多数人的意志为基础的集权政体,而美国政策必须支持那些自由国家人民抵抗武装的少数人。他强调:“无论在什么地方,无论直接或间接侵略威胁了和平,都与美国的安全有关。”杜鲁门这篇咨文的发表标志着杜鲁门主义的提出。这是美国第一个具有全球战略性质的对外战略和安全战略,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一个重大转折。

图片

正在发表铁幕演说的丘吉尔

图片

当时的美国总统杜鲁门

美苏冷战下双方各自对欧洲的经济援助措施

美苏都试图独霸全球,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的交锋日渐激烈,欧洲就是两种意识形态争夺的地方之一,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在建立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双方针锋相对,本文主要写苏联在经济方面对欧洲的影响(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以后会写),美国出台了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苏联也不甘示弱,推出了与马歇尔计划类似的莫洛托夫计划(即“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雏形)来援助东欧经济。苏联此举既是为了恢复东欧国家的经济,也是为了监视东欧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互助委员会的诞生及发展

1947年苏联为了防止东欧“离苏倾向”,加强与东欧经济联系,援助东欧经济发展,分别与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兰等东欧国家签订了贸易协定,以此来抵制和反击“马歇尔计划”,西方把这一系列贸易协定称为“莫洛托夫计划”,此为经济互助委员会的雏形。

1949年1月5日至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6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通过会议磋商后,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图片
经互会会旗


阿尔巴尼亚1949年2月加入。

1949年4月,在莫斯科召开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第1届会议,规定经互会的宗旨是在东欧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联系”。

1950年9月,民主德国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1954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召开第4届会议,提出经互会的宗旨是“建立经济合作和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会议上提出,经互会成员国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协作以后,成员国对此采取了相应措施。

1959年5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第15届会议通过《经济互助委员会章程》,把经互会的宗旨、原则和职能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章程规定,经互会的主要目的是在“国际分工”的原则基础上发展“全面的经济合作”。

1956-1961年,中国以观察员的身份列席经济互助委员会的例行会议。

1961年,中苏关系破裂后,中方停止参加例行会议,阿尔巴尼亚由于持亲中国立场,拒绝接受苏联的指令,而于1961年12月宣布停止参与经互会一切活动,1987年正式退出。

1962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第16届会议修改章程,规定非欧洲国家也可参加。经互会首次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开放。当年,蒙古加入经互会。

1962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各成员国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通过了《社会主义国际分工的基本原则(草案)》,开始确立经互会的现行体制。章程确认经互会的宗旨是“通过联合和协调各成员国的力量,促进各成员国国民经济有计划地发展,加速其经济技术进步,提高工业不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成员国的劳动生产率和人民福利”。

1964年,经济互助委员会建立国际经济合作银行。9月起,南斯拉夫根据专门协定参加经互会一些机构的工作,拥有咨询投票权。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79年停止列席会议)、老挝、安哥拉人民共和国、埃塞俄比亚人民民主共和国、阿富汗共和国、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莫桑比克人民共和国等国作为观察员参加经互会活动。

1969年4月,经济互助委员会第23次特别会议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方针。

1972年,古巴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图片

苏联发行的纪念经互会30周年邮票(1979年)

1973年以后,经济互助委员会同芬兰、伊拉克、墨西哥和尼加拉瓜分别签订了合作协定。

1974年起,经济互助委员会派观察员常驻联合国。

1975年,经济互助委员会第29届会议上通过《经互会成员国1976-1980年多边一体化措施协调草案》,要求东欧各成员国根据这一草案修订各自的五年计划。

1978年,越南正式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

1984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最高级经济会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发展和加强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合作与科技合作基本方针的声明》等文件。同年6月和10月经互会第38次和第39次会议上,通过贯彻实施最高级经济会议的措施,研究了协调各成员国下一个五年计划及长远计划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特别是能源和燃料问题)。

1988年6月,经济互助委员会与欧洲共同体签署联合声明,双方互相承认,并正式建立关系。

经互会取得的成绩

协调国民经济计划

包括相互商讨经济政策和协调国民经济计划。从1956~1960年五年计划开始,协调了6个五年计划,1982年着手协调1986~1990年五年计划。

从1966~1970年五年计划起,把各国先订计划后协调改为先协调后由各国订计划。为适应科技革命新形势,还加强对远景规划的协调。

国际生产专业化和协作

促进经济一体化的主要途径,始于1955年。

1971年通过《综合纲要》后显著扩大。

截至1985年,成员国之间共签订1000多项双边和150多项多边生产专业化与协作的协定和合同。

共同投资建设联合项目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先后共同兴建了向东欧成员国输送苏联石油的“友谊输油管”、连结欧洲成员国的电力系统、铁路货车调度总库等项目。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共同兴建了更多项目,包括1975年决定投资90亿转账卢布的10个项目,主要目的是增加能源和石棉、铁合金、纸浆、化纤等原材料的供应,多数在苏联境内。

对外贸易

成员国间除签订双边年度贸易协定外还签订双边长期贸易协定。

1964年起,成员国之间使用转账卢布进行贸易结算,但不以货币形式出现,贸易顺差只能取得相应数量的商品作为抵偿。

成员国之间的相互贸易额1983年已达2853亿卢布,比1950年增长32倍。各成员国对外贸易额的58%以上是在经互会范围内进行的。对苏贸易在经互会其他成员国外贸中占有很大比重。

科学技术合作

主要形式有协商科技政策、协调科技发展计划、进行共同研究、交流情报和资料、相互提供技术援助等。

为此设立了众多科技协调中心和专门委员会,各成员国参加合作的科研机构约3000多个,合作的科研课题涉及国民经济所有重要部门。

1951~1983年,经互会国家的国民收入增长了7.6倍。

经互会国家的人口占世界人口的10%左右,国民收入占世界的25%,工业生产占世界的33%。其经济实力逐渐增强,已成为当时世界上一支重要的经济力量。

经互会国家同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和信贷等经济联系日益扩大。1970~1984年,经互会国家同欧洲经济共同体的贸易额增长了6.2倍。

经互会出现问题的原因与它的解体

图片

莫斯科原经互会大楼,现为莫斯科市政府大楼

经互会从成立到其解散之前,是世界上贸易额仅次于欧共体的“区域型贸易组织”。

其创立目的之一是为了对抗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所以从成立那天起,它就有着明显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苏联为防止美国的价值观渗透东欧,于是全力削弱东欧各国的主权,并采取严厉的言论审查,同时,美国和西欧也在《马歇尔计划》进行时对东方集团采取全面的经济封锁。在1月25日发表的《关于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公报》中,斯大林甚至提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两个同时并行市场经济的理论,这在当时是冷战环境的逼迫,但也违背了人类经济需求的自然律。

在该组织创立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各个成员国的话语权严重不对等。苏联经常在“经济一体化”的口号下去强行安排别的国家该生产什么、不该生产什么,刻意将军火、电脑、能源等高科技产业保留在苏联本土,而将农业、轻工业、食品等低技术含量的行业交给成员国执行。(编者注:实际上是苏联国内计划经济体系分工的国际版)这的确令苏联经济获得一定限度的增长,但其余社会主义国家却无法获得多少好处,并且还需要在外交上从属于苏联,因此诸成员国对苏联渐生不满。

到1980年代中后期,苏联的经济和军事双双呈现断崖式下降,在失去超级大国地位的同时,苏联没有实力再继续领导东欧各国,对经互会的管制也日益宽松。观察到现实中停滞的国家经济,与理论中的“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渐行渐远,社会主义阵营的人民开始对体制不满,经互会的区域经济和成员国自己的个体经济之间出现不可调和的矛盾1989年,这种情绪被内外利用之下最终酿成东欧剧变,之后东欧国家们就纷纷抛弃社会主义经济,改走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道路。1991年6月28日,各个成员国的首脑齐聚匈牙利,在其首都布达佩斯中一同宣布经互会就此解散。

经互会的自我改进未能改变解体的命运

1990年1月,在索非亚举行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第45次会议上,各成员国对彻底改造经互会达成了共识。决定成立专门委员会拟定对经互会各方面进行根本改革的构想,制定新的经互会章程。各国原则同意相互贸易将按国际市场价格、以自由外汇结算。但在实施进度和方法上未能达成一致。

1990年10月23-25日,经济互助委员会专家工作小组会议在捷克斯洛伐克举行,商讨与经互会改革有关的问题。与会者均肯定了将成为新的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和签署新的组织章程的意向。

图片

捷克发行的纪念经互会25周年邮票(1974年)

1991年1月1日起,苏联同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均以自由外汇结算和支付。

1991年1月4-5日,经济互助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在莫斯科举行第134次会议。会议认为,经互会的使命已经结束,但不应中断成员国间业已形成的经济联系。决定成立一个以市场原则为基础的开放型“国际经济合作组织”,以取代经互会。执委会通过了未来新组织的章程草案,并建议经济互助委员会第46次会议批准。但是由于各成员国对新组织的性质和范围存在分歧,最后一次经互会会议被一再推迟。

1991年6月28日,在布达佩斯举行的经济互助委员会第46次会议上,经济互助委员会正式宣布解散。

总部及出版物

总部设在莫斯科,出版物有月刊《经互会成员国经济合作》,《经互会成员国统计年鉴

主要活动概括

经互会的主要活动方式在其存在期间发生了几次改变。在成立初期,主要是进行贸易,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通过协调国民经济计划扩大到生产领域的合作,并由双边关系扩大到多边经济关系。80年代中后期,改为发展各成员国企业和科研组织之间的联系并建立合营企业,直到其解散。

经互会和欧共体的异同

图片

1988年的欧洲*蓝色——欧共体(欧盟的前身);*绿色——欧洲自由贸易联盟(小自由贸易区);*红色——经互会(已解散)

虽然经互会被认为是“东欧国家的欧共体”,但不论经济结构、经济规模和影响力都和西欧的欧盟完全不同。事实上,经互会本身对标的应该是“美国主导的欧洲经济合作组织”,而不是后来“由欧洲国家自发组成的欧共体”。因为苏联和东欧国家直接接壤,它也不容许阵营内的其他国家绕过自己而组建一个经济联盟,所以经互会的自由度远低于欧盟,缺乏像欧盟一样的超国家民选议会主持。

在20世纪80年代,欧盟的前身,欧共体共拥有西欧国家的2亿7千万人口。其组织的目的是创造一个“欧洲国家占优势的共同市场”,消除关税壁垒和行政壁垒,从而加强经济竞争力。虽然欧共体也强调民主制的意识形态,但经济才是其主要目的。而且,欧盟成员国虽然优势和弱势产业都不尽相同,但均具备一定的基础,即使是相对落后的葡萄牙和希腊也能轻松适应市场。同时,由于没有美国的参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也非常平等,没有任何一个成员国能一家独大。欧盟的前身欧共体还是个超国家型的组织,在做出某个决议案前,必须先充分考虑各成员国的国情,经济较强的国家无权强行通过这个决议案。

而经互会拥有4亿5千万人口,成员国之间的经济差异、地理差异、甚至价值观差异都极其巨大。例如古巴、蒙古和越南是当时世界上最贫穷的几个国家之一,而苏联的亚洲地区可以位列中等,苏联的欧洲地区则经济发达,最后,东欧的东德、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的工业基础甚至比身为盟主的苏联还优秀。另外,因为苏联在众成员国中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方面有着碾压式的影响力,所以各成员国的生产计划都依赖于苏联的指示,而非真实的市场情况。经互会成员国的国内商品需求、国际商品需求、国际运输渠道通通没做好匹配,政府既使强势命令某项计划,在经互会内部也不可能完全执行成功。最后,经互会在表面上宣称自己不是一个超国家组织,其决议案不具任何法律效力,只要有一个国家认为决议案会损害到自己的利益,那就可以拒绝。不过在实际上,这种不理会苏联指示的情况几乎不存在,唯一有记录的是阿尔巴尼亚当面拒绝了苏联,并直接退出经互会。

俄文世界中对经互会的认识

以下为部分资料(机器翻译成中文)

1973年至1974年的世界能源危机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其表现是油价上涨。为了减少对进口原材料和燃料的依赖,西方国家通过引进资源和节能技术、生物技术摆脱困境。

苏联当时认为的无穷无尽的资源储备,加上相互贸易中僵硬的定价制度,使经贸关系国家对这种创新毫无鼓励。这导致了科技进步关键领域的严重滞后。

1975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贸关系国家出口总额中所占份额约为25%,进口占35%以上,经贸关系相互贸易分别占60%和47%,大大低于以前。为了使它们的工业现代化,经贸关系国家增加了从西方国家进口的设备,并根据从西方公司获得的许可证,使用从西方国家进口的部件来建立生产。与此同时,制成品进口价格的增长速度快于低加工出口产品,导致所有经贸关系国家的外债增加。特别是,保加利亚在许可协议的基础上开始发展电子产品的生产,其部件主要从西方国家进口。保加利亚70%以上的产品出口到苏联,既依赖于从西方进口的元素基础,也依赖于苏联的销售市场,而在高价格下,保加利亚产品的质量并不高。苏联从保加利亚购买的每单位电子产品价格比从西方购买的类似但质量更好的产品价格贵5倍。

以可转移卢布形式出现的盈余(数字意义上的卢布)是由于没有必要的商品而无法使用的资产。例如,在1975-1985年期间,苏联积累了150亿卢布的非流动性转移,这是由于向经贸关系国家供应燃料和原材料而获得的。

我记得1990年在索非亚举行的最后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经欧会议。苏联代表团由尼古拉·雷日科夫率领。他平静地宣布,经贸关系国家之间的可转让卢布贸易将停止。货币应该是美元,任何商品的价格都不应低于世界水平。大厅里的人都很困惑。捷克代表团惊讶地说:“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离开CMEA吗?”雷日科夫回答说:“那就出去吧。“拜托!”总之,桌布!东欧集团解体几年后,保加利亚成了废墟。

保加利亚记者瓦列里·奈杰诺夫

因内容过多,本文的剩余内容将在四月的第四个周末更新剩余部分,希望大家喜欢,写作不易,请大家多多点赞、收藏、转发,谢谢大家。

以下为广告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