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很精神,也很神经。

 82年的老周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今天,是你陪着老周的第1579天



这一篇拖了很久,实在拖不下去了。
一位河南的朋友,早在两个月前,就让我写一写:另类皇帝——王莽
实话说,不是不想写,而是王莽太难写——他,很精神,也很神经
王莽,确实另类,篡汉之后,当了15年皇帝。他,踌躇满志,常常脑洞大开,突发奇想,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他没想到,自己的统治,竟然如此脆弱,自己苦心经营的新朝,竟然是个易碎品。他更没想到,新朝的破碎,也让自己成了碎片,每一片都被人抢去换得了富贵。
王莽有后台,家族背景显赫,他的姑妈——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4个伯叔,先后辅政,权倾一时;堂兄堂弟们也个个尊贵无比……
而,王莽家中凄凉,父兄早年去世,生活很艰难。王莽算是一个文化人吧,年少苦读,23岁进入仕途,任黄门侍郎、射声校尉,38岁出任大司马,45岁封安汉公,54岁称帝创建新朝,69岁被杀。
王莽称帝,一直被人诟病——走的不是正门正路。他心里也明白,从坐上龙椅那天起,他就心虚气短,噩梦不断。他忧虑人心不附,担心老刘家的子孙不服,更害怕背上乱臣贼子的骂名……所有的这些,最终让他酿成了心病,而,这个心病,让他在很多时候焦躁不安,不能理智,迫使他用了许多极端手段,做了大量极端的事,他试图以此自我救赎,治好心病。
很遗憾,他没有成功。
他迷信——连自己都骗。
秦汉时期,大家都相信,如果天下有灾,一定是王朝统治出了问题——天人感应,深入人心。如果出现龙凤等所谓的符瑞,必将喜事临门,甚至可能会改朝换代。
王莽,早就看出了其中奥义,蓄意美化称帝之路,符瑞如同鲜花,开得既多又怒。靠着这些说不清道不明、来历可疑的东西,他步步逼近,直至坐上龙椅,实现了他的光荣和梦想。
整个过程历时8年,他走了4步,每一步都有天意如此、符瑞作证。
公元前1年,他任大司马期间,塞外蛮夷敬献了3只野鸡,一黑二白,底下的亲信们就拿野鸡说事,于是,王莽建议太后下诏,用白色的野鸡祭祀宗庙。文武百官都称赞王莽,比作——周公让周成王获得白色野鸡祥瑞。王莽晋爵,成了安汉公。
公元5年,当时的武功县,挖井挖出了一块石头,上面赫然刻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县领导把这块来自未来的石头交给了王莽,王莽开始摄政。
公元8年,地方官又弄来了3个符瑞——齐郡石井、巴郡石牛、扶风雍石。王莽很低调,称假皇帝,但还是建了年号。
同年,一个叫哀章的马屁精(后来成了新朝的宠臣),用铜做了两个柜子,并在面板上刻上——王莽为真天子还刻上了11位辅政大臣的名字(包括哀章自己)。对于这个所谓的符瑞,王莽不能再低调了,他选择了马上登基,当了真皇帝。
自此,王莽完成了巅峰冲刺,整个过程环环相扣,符合逻辑,不容置疑。
当然,符瑞只是一个由头,除此之外,王莽自己也确实做了不少别的努力。你看,他苦读诗书,孝敬弱母寡嫂,杀了违法乱纪的两个亲儿子,声名远播;他在政治上确有建树,特别是汉哀帝病故后,他只用了60多天的时间,就灭掉了外戚集团,迫使宠臣——董贤自杀,启用了一批名儒能将。王莽的名声之大、政绩之多、威望之高,前所未有。
为了让他成为“宰衡”,近万人先后上书;为了让他接受新野之封,近50万人为他请命。但是,仅靠这些,王莽还不敢越雷池半步,更不敢窥视皇位。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符瑞,因为对他而言,符瑞是上天的旨意,凡夫俗子必须无条件服从,老天说的最大,都给我闭嘴——符瑞是护身符,是老天让我称帝的法理依据。
你看,当上皇帝后,他把符瑞藏在心里,挂在嘴边,动不动就炫耀一番。直到后来,后汉兵马包围了长安,他还在用符瑞祷告苍天,老泪纵横地跟苍天诉苦,说自己有多不容易,希望老天能施以援手,为他挽回败局。但,老天没跟他互动,估计也累了,始终沉默,一声不吭。
他的改革——看起来很美。
符瑞,挺能唬人,也能给自己壮胆,却不能让自己内心安宁。想想也是,人家刘邦血战半生,才搞定的江山社稷,被你倒腾几下,就轻易得了手,你不闹心,谁闹心?所以,王莽一坐上龙椅,片刻也没消停,立马开始了他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想,托古改制,除旧布新,全方位、立体式地进行社会变革,以便让他的臣民忘记过去,眼睛向前看,开始新生活。如此一来,不管是肉食者还是老百姓,都会把功劳记在他身上,会把他像神一样供起来,每天烧香磕头。
他想得很美。他把夏、商、周三朝作为改革样板,不做调研,不搞试点,行动之快速、力度之勇猛、范围之广阔、结果之混乱,空前绝后。
他的改革,主要有三点:
1.改名
一切官名、地名都要改。好在夏、商、周有许多现成的东西,拿来就能用。但,实在太多了,不可胜记,东西还是那个东西,早已叫顺口的名字,不让叫了,想想就头疼。就像,你邻居本来叫“王桂香”,突然改名叫“王钢蛋”,别不别扭?
2.改制
规定了土地是国家的,奴婢是私属的,这两样不准买卖;又推出了井田制,规定了各类专卖制度,颁布了制定物价、金融贷款、强制劳动等相关政策;最为伤神的,是——货币改革,老百姓用惯了汉代的——五铢钱,王莽坚决要废弃,新的钱币几经变更,老百姓就是不买账
3.改俗
他费尽心思,制作礼乐,并颁布天下,还派人到各地去推广。但,改革是理想化的产物,设计草率,脱离实际,而且在推广过程中,政令屡变,朝令夕改,相互矛盾,老百姓无所适从,只能两手一摊,不陪你玩了,爱咋咋地吧,造成了相当严重的后果——农商失业,食货俱废,民人至涕泣于市道
改革搞砸了,天下怨声载道,王莽也两手一摊,无计可施,本就有病的心,雪上加霜。
他的用人——站好队,排排坐,果果没得吃。
皇帝哪那么好做啊?对王莽来说,巩固政治和治好心病是一回事,要想解决,关键得有人,得有一批忠诚能干的官员。
说起来轻巧,做起来就知道有多难了。王莽的难题在于,旧朝的原班人马不可信,却又不能不用;一些缺德少才的人,本不可用,也同样不能不用。实话说,王莽也确实是人才,他想出了3个好主意:
1.凡是拥立新朝者,一律重用,反之非杀即免;
2.凡是姓刘的子弟,能罢官的就罢,能用的也不重用;
3.凡是自己熟悉了解的,一律重用,反之不予考虑。
你看,这3条,就是王莽的用人政策,也是他的底线
此后,他以此为据,提拔封赏了许多人,也杀掉了立场不坚定、态度不笃定的另外一些人,其中还包括他的叔父。老刘家的人,多数都倒了血霉,先是由王降到侯,再由侯贬为百姓。其中,有32人拥立新朝有功,免职不大合适,结果是保留官位,但必须改姓——
王莽用人,有两个明显的弊端:
1.重用亲信党羽。
他太忙了,没时间考核干部,也抽不出时间选拔人才,一旦有空缺,就在身边的人里倒来倒去,形成了一个以亲属和党羽为主体的小圈子。最为可笑的是,他找了两个另类进入核心班子,一个长期看守城门,一个原本在市场上卖烧饼。
2.寡情少恩。
毕竟也是苦日子熬出来的,王莽有点抠,他对官员很不厚道,不仅长期不发工资,还强行没收官员80%的家产。哪怕论功行赏、封侯晋爵,他也只给虚名,不给实际的。如此,官员们心里当然不痛快,生活质量不高,活得不滋润,根本不想为王莽排忧解难,反倒个个渎职弄权,贪赃枉法——王莽的政权,危在旦夕
他的独裁——我是王莽,我怕谁!
心里有病的人,必然疑心重重,许多人、好多事都让他放心不下,他不得不事事亲躬,处处专断,于是就形成了极端的独裁统治。所有的命令指示都由他发出,所有的政务军情都由他拍板,至于能不能落实,有没有效果,他已无暇顾及。几乎没有人给他提建议,即便提了也是白提,王莽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为了彰显权势,他不听劝告,执意要对匈奴挑起事端,先是把单于的称谓改成“降奴服于”,后来又出动30万大军,“穷追匈奴,分其国人民为十五”。人家匈奴老实了这么多年,被王莽这么一调戏,很快起了反应——在边地频繁制造事端。
因为独裁,王莽变得不可一世,自以为是,听不得真话,官员们只能投其所好,专挑好听的说,假话谎言,风行一时。老百姓活不下去了,相继揭竿造反,凡是据实上报的,不是受到斥责,就是被撤职查办,爱说瞎话的却受到表扬。于是,各种骗局层出不穷,下级欺骗上级,地方哄骗中央,为的就是“求求你,表扬我”——王莽被骗得团团转。
因为独断,王莽辛苦极了,经常熬夜工作,数日不解衣带,完全按照现在“007”的工作模式。尽管如此,他还是忙不过来,地方请示工作,地方官或代表在京城排起了长队,等候圣谕,据说,有的一等就是一年。
独裁,往往会自我神化。王莽也是如此,一会儿把自己说成是轩辕黄帝的后代,一会儿又说自己即将升天成神。直到兵败城破之际,他还放出大话——天生德於予,汉兵其如予何。没错,类似的话,孔夫子也说过,但人家说得大气,也没给自己惹来什么大麻烦,王莽不行,话刚喊完,脑袋就搬了家。
写在最后:
君子不忧不惧。王莽号称大儒,却不是君子,他的忧和惧,太多太多了,自己又无力解脱,也许——死,是最好的解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