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德对中国革命的重要贡献

 海西洞庭楠书房 2024-05-14 发布于湖南
图片

图片

星火燎原、烽火连天、烈火遍地,是常德老区革命斗争状况的真实写照。
图片

1.地方党组织催生了势可燎原的革命星火

常德早期地方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经历了从革命理论输入到革命思想孕育,从革命力量凝聚到革命怒火喷发的艰难探索与实践。
一是本土精英输入了革命理论。常德是较早接受主义马克思思想洗礼的一方热土。自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后,近代中国无数有识之士在国运式微、民族危亡面前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到20世纪初,各种党派和学说纷至沓来。此时,常德许多有识之士通过翻译外国著作、自己著作、演讲等方式传播孙中山的民主革命和主义马克思革命原理,成为了求新求变的一代先行者。其中影响较大的,一个是鼎城区的赵必振。1902年在上海翻译出版了日本辛德秋水的《二十世纪之怪物——帝国主义》,1903年翻译出版了日本福井准造的《近世社会主义》,这都是中国早期系统介绍主义马克思的译著,他被称为“中国译介主义马克思的第一人”;另一个是桃源县的宋教仁。他1906年翻译的《1905年露(俄)国之革命》《万国社会党大会略史》介绍了《共产党宣言》和第一国际、第二国际的创立、发展及马克思在第一国际的革命活动;再一个是临澧县的林修梅。他发表的《精神讲话》《社会主义之我见》等著作也介绍了主义马克思。这些著作引领着思想潮流,常德许多热血青年踊跃进行学习交流,从而较早接受了主义马克思启蒙教育,孕育了革命思想。

图片

二是党团组织凝聚了革命力量。经过几年的主义马克思学习与传播,常德建立党团组织的时机已经成熟。1922年6月12日,青年团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在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今常德市一中)秘密成立。这是湘西北第一个团组织,属全省最早三个地方团组织之一(长沙、衡阳、常德),直属团中央。有了青年团这个组织基础,便有了孕育革命理想的温床,常德许多进步青年有了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愿望,党组织的成立水到渠成。至1922年底,常德陆续有不少团员转为党共中员。1923年初,经中共湘区委批准,中共常德支部在省立二师正式成立,这是湘西北第一个党组织。1925年,全国声援五卅运动、反帝反封建斗争高潮迭起,亟需壮大党组织力量。10月,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组织问题决议案》,决定大力发展党组织。同年冬,在中共湖南区委指导下,成立中共常德特别支部,代号“黄叔夷”。1926年2月,组建中共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简称常德地委,代号“杨芝华”。此后,常德各县党组织蓬勃发展,到1927年初,常德地区共建立地委1个,县委4个,部委1个,特支2个,党员1300多人,其中常德、澧县、临澧各有300多人。

图片

三是反动政变激起了革命怒火。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第一次国共合作彻底破裂,接下来长沙发生了马日事变,常德发生了敬日事变,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清党”“清乡”,大量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被杀害。常德县380余名共产党员近半数英勇就义,200多名县农协和各协会执行委员及农协会员、数以百计的进步学生被残忍杀害,死伤革命民众600多人。1927年12月,敌人在常德城内疯狂搜捕,先后从育德女校逮捕了女教师共产党员刘璞、陈兆森和女学生左协元,随后又在东门外一家刻字店逮捕共产党员马厚成、周凤鸣和共青团员曾淑贞3位女青年,敌人诱供不成,便用酷刑,六女士始终坚贞不屈,义正词严当场揭露国民党反动派背叛革命、屠杀革命人民的种种罪行,1928年春节前夕,敌人在常德城校场坪将6位女子集体枪杀,史称“常德六女士惨案”。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镇压,常德地方党组织响应中央号召,坚定地领导人民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革命道路。

图片

图片

2.革命武装力量烧起了震惊省垣的革命烽火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史称“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把领导发动湘鄂粤赣四省农民秋收起义作为党在当时最主要的任务。根据八七会议通过的《最近农民斗争的决议案》,中共中央决定将湘鄂粤赣4省秋收起义的重心放在湖南。8月下旬,党中央作出了《两湖暴动计划决议案》,要求湘西北各县“分南、华、安一路及常、桃、汉一路,以常德为中心作准备,于九月十号开始暴动,夺取常德,为长沙声援作准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常德文甲起义打响了湘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根据中共常德县委的指示,1927年9月10日,常德县文甲区(今鼎城区尧天坪镇)地下党支部书记戴修文、区农协委员长徐炳初和第二十二乡农协委员长潘振武在万寿山、古城山、枫梓洞、落伽寺等乡秘密组建农民自卫军300多人举行秋收起义,击毙落伽寺区公所团防大队队长张仕元,焚毁大土豪杨子君的房屋,召开千人大会处决杂税局长张国政,恢复文甲区农民协会,这次起义为湘西北即将爆发的大规模武装起义作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随后,在中共湘西特委的领导下,石门、桃源、临澧、慈利、汉寿等县也发动了秋收暴动。这些暴动有力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鼓舞了农民群众的革命斗志,有效的配合了毛泽东领导的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图片

在常德的武装斗争中,影响最大的是石门南乡起义,形成了太浮山武装割据的局面。石门南乡辖盘石、花薮、白洋、蒙泉、福田5乡,位于临澧、桃源、慈利三县交界处,背靠太浮山,适宜开展游击战争和实行武装割据。湘西特委在部署年关暴动时,出于战略考虑,作出了割据石门,建立武装游击中心,再向外发展的计划。根据此计划,石门县委事先在南乡秘密建立了基层党组织,组织训练了600多名区乡游击队员。1928年5月5日晚,石门县委书记曾庆轩、县委委员袁任远正式发起农民武装起义,端掉了寺垭铺警备队和夏家巷团防局。夏家巷暴动的声势,鼓舞了周边革命群众。随后,福田、白洋湖、盘石等区也相继爆发农民起义,捕杀地主恶霸,惩治贪官污吏。南乡起义成功后,湘西特委、石门县委为了巩固成果,创建以太浮山为中心的根据地,将南乡起义队伍改编为湘西工农革命军第四支队,这支石门本土的红军队伍两个多月就发展到3路游击队9个中队,900多人600多支枪,经过一个多月的浴血奋战,形成了以太浮山为中心,东抵临澧县佘市桥,西至慈利县五雷山,北接石门城南,南到桃源县盘塘桥,纵横200余里的武装割据局面。太浮山武装割据威胁到石、慈、临、桃、常等县反动统治,“省垣为之震惊”,湖南省国民党当局把太浮山作为全省“清剿”十大区域的第二区,在石门县成立清剿指挥部,调动2个正规师的大部分兵力和周边团防武装进行重点清剿,起义遂告失败,部队转入分散游击。

图片


图片

3.苏维埃政权点燃了漫山遍野的革命烈火

苏维埃政权建设就像一部宏大舞台剧,有动人心魄的序幕,有激情喷薄的高潮,更有令人震撼的巅峰。
序幕——桃花源里一点红。1927年9月19日,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会议通过《关于“左派国民党”及苏维埃口号问题决议》,正式宣布抛弃国民党的旗帜,明确指出:“现在的任务不仅宣传苏维埃的思想,并且在革命斗争新的高潮中应成立苏维埃。”常德地方党组织坚决响应中央号召,积极组织开展苏维埃政权建设。1927年11月中旬,根据中共湘西特委和桃源县委的指示,桃源县委委员徐才益率众在桃源栖凤乡发动暴动,县委委员张祺率众在中和乡青龙寺举兵,随后,两支队伍会聚青龙寺秘密召开9个乡100多人参加的农民代表大会,宣布成立徐溶熙苏维埃政府,并组建游击大队。经过3个月的武装斗争,徐溶熙苏区的游击队发展到300多人100支枪,形成了一个管辖桃源东路9乡,方圆几十里的武装割据政权。1928年5月,被国民党军剿灭。该政权虽然只存在半年,但这是湘西北建立最早的红色政权,具有革命的里程碑意义。

图片

高潮——百万工农齐踊跃。整个土地革命时期,在湘西特委、洞庭特区区委等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特别是在贺龙领导的工农革命军的大力支持下,常德各县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1929年5月至1930年11月,津澧一带前后建立过70多个区、乡苏维埃政权,有些苏维埃政权长达5年以上。1932年10月初,在洞庭特区区委领导下,建立了汉沅益联区苏维埃政府,联区苏维埃政府贯彻执行《湘鄂西苏维埃法令》和洞庭特区区委的有关精神,积极开展组建群众团体、扩充革命武装、建立基层政权、筹集活动经费、开展土地革命等各项工作。到1933年春,汉寿县42个行政乡中,有29个归属苏维埃政府领导,其中有13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执行委员会,16个乡成立了苏维埃执行委员会筹委会。
巅峰——石门山乡别样红。在苏维埃政权建设方面,规模最大、建制最完整、政权建设最规范的是石门县。1928年5月至1932年2月这4年,是石门县苏维埃政权建设的全盛时期,相继建立了1个县级苏维埃政府、8个区苏维埃、30个乡苏维埃、14个乡农民协会,21个乡开展了土地革命,苏区面积约占全县面积的68%,人口21万,占全县人口的64%。1929年8月在泥沙区泥儿垭成立湘鄂西苏区石门县苏维埃政府(9月迁白竹垭,1930年2月迁贺家台,1931年迁至湖北鹤峰县)。一时间,石门苏区政权建设如火如荼:一是建立地方革命武装。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1928年8月下旬,建立了正规的军事组织——石门县游击大队和赤色警卫队。各区、乡苏维埃均成立赤卫队,一部分区、乡还成立童子队、妇女队,负责站岗放哨,配合游击队行动。石门地方革命武装全盛时期有1000多人400多支长短枪。二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土地革命是苏维埃政权的一项基本任务。贯彻中共湘鄂西特委通过的《土地问题决议案大纲》,研究制定石门县土地革命的具体政策和方法,召开乡苏维埃联席会议、人民代表大会,进行广泛宣传发动,一时间,各级苏维埃分田分地的革命热情高涨。石门土地革命从1929年12月开始到1932年2月,坚持了3年多。三是开展财政经济建设。所有区、乡苏维埃政府都设有经济委员专司财政,颁布了“取消一切政府、军阀、地方的捐税,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的规定。四是开展文化卫生建设。石门县、区、乡苏维埃政府都办有小学和农民夜校,由苏维埃派人担任教师。农民夜校向学员教唱《国际歌》《妇女歌》《拥护苏维埃》《结婚歌》,还组织青年演“文明戏”。苏维埃还重视发展医药卫生事业,利用石门西北山区医药植物多、草药郎中多的特点,开办医院。石门苏区的发展壮大,有力支持了湘鄂西根据地的革命斗争。 

图片

图片


图片

1.常德是湘西北革命的火种源

这里有湘西北革命策源地——省立二师。随着西学东渐,全国各地新式学堂应运而生。1902年常德知府朱其懿和维新人士熊希龄在常德城玛瑙巷创办湖南公立西路师范讲习所(第二年改称湖南公立西路师范学堂,1912年改称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简称省立二师,今常德市一中),这是当时湘西北第一所高等教育学堂,招生范围辐射到湘西北30个县,该校成为湘西北人才俊杰汇集之地,成德达材之府。这所学堂不仅师资涌出,而且成为湘西北革命策源地。辛亥革命前,这里就孕育着民主革命思想,为宪法流血第一人宋教仁、武昌首义总指挥蒋翊武、反袁义士覃振、开国元勋林伯渠、著名史学家翦伯赞、著名红色资本家李烛尘(后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等都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优秀学子。辛亥革命后,这里诞生了湘西北第一个主义马克思学术研究会、第一个共青团组织、第一个党组织,成为湘西北学习传播主义马克思的主阵地,大批追求进步的青年在这里接受了革命思想洗礼,粟裕、廖汉生、滕代远、鲁易、杜修经、陈采夫以及战地诗人陈辉等一代风云人物都从这里踏上了革命征程。

图片

这里有湘西北妇女革命的摇篮——省立二女师。1912年,宋教仁定址在桃源县创办湖南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简称省立二女师,原桃源师范学校),由湖南省教育厅直接掌管,向绥宁、通道、龙山、古丈、常德、澧县等29县定额招生,1912年至1926年总共办学16期招生1260人,每期学制5-6年,学校免收学杂费、食宿费、发给统一服装。省二女师的创办,为女子走出家庭、走进学校、走向社会开辟了一条阳光大道,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妇女解放等各种新思想、新思潮不断涌入学校,学生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受到熏陶。学生毕业后,由政府统一分配回县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她们中的许多人以各县的女子学校为阵地,向湘西北人民特别是妇女传播革命思想,并投身于革命实践。从这里走出去的张太雷夫人王一知、瞿秋白夫人王剑虹、现代文学巨匠丁玲以及常德女界联合会领导人朱家瑛、欧阳熙、周紫玉等都是著名的革命女性。

图片


这里有湘西北革命喉舌——湘西民报。1926年8月3日,贺龙率北伐军左翼先锋部队进驻常德城,国民党常德市党部主任委员、共产党员许和钧向贺龙提出办报建议,贺龙同意并腾出大高山巷李亨泰公馆做报馆,由许和钧任馆长。《湘西民报》开办后,经常得到贺龙及北伐军左翼宣传队长周逸群(共产党员)的支持帮助,成为党领导的宣传队的重要宣传工具,实际上是中共常德地委机关报。《湘西民报》在常德敬日事变前始终为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所掌握,在国共合作北伐期间成为宣传反帝反封建军阀的革命喉舌,对于宣传革命理论、唤起民众、组织工农都起了积极作用。
图片

2.常德是湘西北革命的大本营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为了对付国民党反动派对工农运动的镇压和屠杀,1927年10月24日,中共湖南省委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设立湘西、湘南、湘西南3个党的特别委员会,分区组织全省大暴动。省委《决议案》指出:“湘西、湘南两特别委员会尤其重要,省委应多派得力同志前往参加主持,在最近一、二月内即应创造出农民暴动割据的局面,为将来全省农民暴动的重镇。”湘西特委机关设在常德,省委指定彭公达任书记,这是湘西北最高地方党组织,直接领导汉寿、安乡、常德、益阳、沅江、南县、桃源、澧县、临澧、石门、慈利、大庸、溆浦、辰溪、麻阳、芷江、黔阳、沅陵、桑植、永顺、保靖等20余县党组织建设和革命活动。有关湘西北党建、农运、工运、政权建设、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大决策部署,都是从这里作出。中共湘西特委除了对湖南省委直接负责,还与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二、六军团前敌委员会互联互通,成为重要的指挥枢纽机关。

图片

湘西特委机关成立地


图片

3.常德老区是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根据地的重要一极

土地革命时期,常德先后隶属湘鄂西和湘鄂川黔这两大革命根据地。
常德之所以成为这两大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贺龙有直接关系。贺龙的第三任妻子蹇先任是慈利县人,他早年经常来常德。1921年夏,贺龙任湘西巡防军第二支队支队长,驻防桃源,在二女师第一次听说中国已刚刚成立了共产党组织,从此“就注意要寻找共产党了”。有一次,二女师的学生围绕信仰共产主义还是信仰无政府主义展开辩论,当时在场的贺龙发表意见说:“我是从枪杆子里爬出来的,是个直筒筒,我认为还是共产主义理论对头!”1924年11月,贺龙率部进驻常德城,1925年3月在常德就任建国川军第九军第一师师长,4月任澧州镇守使,这时他明为中华民国地方官,实际上已经在暗中寻找革命道路,实施了一系列爱民便民措施。1926年8月,经贺龙主动要求,中共湖南区委以国民革命军治部总政的名义,派出以共产党员周逸群为队长、共产党员为骨干的宣传队,来到贺龙所部,同年9月,贺龙任命周逸群为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开始在部队建立政治机关,在营以下各级官兵中秘密发展党组织,贺龙这时在政治上已完全倾向共产党。正是因为这段特殊经历,贺龙不仅对常德这片土地注入了很深的感情,尤其对常德的革命基础有较深的了解,因此把常德作为他领导创建革命根据地的重要依托成为必然选择。

图片

贺龙

在创建湘鄂西、湘鄂川黔两大根据地的过程中,贺龙先后率红四军、红二、六军团征战常德达8年之久,接战无数。1928年至1931年先后四次进击石门,帮助两建石门苏区;1930年至1935年两次攻占澧县城,三次攻占津市;1930年5月至1935年9月三进临澧,两次攻克县城;1934年12月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发起湘西攻势,率部进击桃源、常德,在桃源取得浯溪河大捷;1935年2月,为打破敌人重兵围剿,红二、六军团主力再次进击石门、澧县,11月部队在石门磨市进行集中整训后,开往桑植县刘家坪誓师长征。这些战斗用鲜血染红了沅澧大地,充分展现了常德老区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程。
(源自常德史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