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玉怎么区分高下?(古玉沁色评分标准)

 文文武武682 2024-05-14 发布于广东

——建立一套可以对所有古玉的沁色进行评估的打分体系

继上篇古玉怎么区分高下?

“古玉”泛指建国前加工的古代玉器,其加工时间大致从六七千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开始,直到建国前的民国时期。人们喜欢收藏古玉有很大原因在于古玉因埋藏入土,经历过自然界长时间的“风化”与“胶结”作用,会产生丰富多样的沁色,沁入的颜色大致有白色、红色、紫色、黑色和绿色等。古玉上所有颜色的致色原因和自然界中翡翠、和田玉的颜色成因完全一致,均是一些致色的矿物质渗入凝结导致的。关于古玉沁色的成因参见此文--正确认识古玉的“沁”

从沁色的后天变化来看,携带有多样沁色的古玉出土传世后,经年累月的被盘玩滋养和静置,会不断有致色的铁离子渗入,从而让其颜色往黄红色转变,色泽会变得更鲜艳耀眼。色泽丰富多彩的出土再传世古玉参见此文--“玉有五色沁,胜得十方金”

本文仅从颜色的角度论述古玉的沁色之优劣—从色彩心理学的角度,红、黄、橙色系为膨胀色或前进色,所以红黄色系非常鲜明,呼之欲出,极易吸引人的注意;而黑色、紫色等深色系为收缩色或后退色,所以黑色沁较易给人距离感、神秘感。相比之下,人的生物本能更认为红黄色更吸睛,更珍贵,从市场角度也是如此,相同规格下,黑色沁色古玉较红黄色沁玉器价格要更低一些。

图片

(黄红色铁沁)

图片

(黑色“水银沁”)

从沁色的形状和分布来看,有自然晕散的片状沁较点状或丝状牛毛沁更美观,如果在红黄色基础上还能叠加其他颜色,如绿色、紫色白色等,使其沁色更丰富有层次,这类美感几乎无出其右了。

图片

(丝状沁)

图片

(晕散开的片状沁)

综上所述,从生物审美本能和市场角度,满分沁色的标准为黄红色基底,状态为自然晕散开,且在此基础上叠加绿、紫、白等多种颜色的具备丰富层次的沁色。其余玉器的沁色根据主要颜色的色系、晕散和分布情况、色彩的丰富情况和叠加后交相辉映的美感,进行综合考量,酌情减分(只在该玉器所在年代进行评比,不进行跨年代的工艺对比);

图片

图片

图片

(以上均为馆藏古玉满分沁色的范本)

注:单纯在沁色的评估角度进行衡量时,需剔除玉料、造型、纹饰内容、工艺和皮壳的影响。

关注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