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中医人最低限度的文史哲书目

 德寿堂图书馆 2024-05-14 发布于黑龙江
作者:董洪涛

这是选择中医馆在公众号发布的

第2773原创内容

中医人也要读文史哲,关于其理由,我在《为什么中医人也要读文史哲?》一文中已经有过论述。

有读者问,能否推荐一份适合于中医人的最低限度的文史哲书目?我读书不多,也不敢妄自回答。但只就我自己的求学生涯来说,却是读过几本文史哲类的书籍。由此,只就自己的感受谈谈中医人应该读哪些文史哲类的书。

历史上有这样一则公案:1923年,学者胡适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收书共190种。学者梁启超认为,胡适本人正在研究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这个书目所表示的,只是他自己思想的路径和所凭藉的资料,并不适合一般青年测读。

由此,梁启超亦列出了一份《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如下:《四书》、《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左传》、《老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或《通鉴纪事本末》)、《宋元明史纪事本末》、《楚辞》、《文选》、《李太白集》、《杜工部集》、《韩昌黎集》、《柳河东集》、《白香山集》。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喜欢读国学书,我的体会是,以上这些虽已是极简的国人必读书目,但似乎也不必全部读完。至少,对于一个中医人而言,少读几本也不要紧。

以下谈谈我的观点,即一个中医人要读的最低限度的文史哲类书目。



就哲学来说,儒道释三家肯定都是要读的。儒家有《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自然是必读的。可以读其原文,也可以参考当代学者的一切解读。

《论语》自然是每个中国人必读之书。其中有着许许多多的做人做事的理念,可以全方位地把我们培养与一个德行可比君子的现代中医人。


学习《论语》可参考崔栢滔的《论语大义》,作者还儒家心性学本来面目,极精。另外,杨逢彬的《论语新注新译》,考证了《论语》中古今见仁见智的197个疑难词句问题。虽只有30万字,却是披沙拣金的成果。

李炳南的《论语讲要》,是当代儒佛大家以儒佛大道解读孔言心法。

再者,亦可参考杨树达的《论语疏证》,博学于文;陈大齐《论语辑释》,约之以礼。

《大学》,初学入德之门,彰显古人为学之次第;《中庸》,孔门传授之心法。作为一个中医人,此二书是必读书目,理由有二:其一,我们学医的目的在于维持生命与健康,而《大学》与《中庸》即内涵着一套完整的生命哲学体系,且自古为我国家喻户诵之宝典。其二,《大学》与《中庸》所述大人之学、中庸之道皆古圣先贤身体力行以至内明外用之实学。这样的实学是用来践行的,当然也完全可以利益我们中医人。中医人如果能老老实实地践行这两本著述中的圣人教诲,不但可以利益自己的生命,还可以更好地做中医。

推荐因缘生的《学庸衍义》,广参博采,慎思择要,贵在儒佛互参,中得心源,颇合古德治学“述而不作”之本旨,值得细心体悟。

关于《孟子》,我最欣赏其中的“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即是天地之间的正气,亦是利益我们生命与健康的正气。读《孟子》,也要去体悟这个浩然之气。

建议以邓秉元的《孟子章句讲疏》为主要参考书。作者发千年未发之覆,会通古今东西,从更深层次解读孟子的常说。作者对《孟子》解读的同时,也尝试打通《周易》《礼记》等经典,以揭示孔孟学术的一贯之处。可以说,这是深入理解《孟子》的最佳读物。

谷雨,即 “雨生百谷”之意。到了谷雨时节,下雨多,湿气重。所以,谷雨养生,当首重化湿,同时亦要防范风湿病。选择中医特此推出谷雨养生专区。点击下方图片进入页面,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广告)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非常推荐儒家。我的理由是,历史上只有儒家才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远大理想和抱负,才有“立德、立功、立言”的强烈愿望,这些都与传承、弘扬与发展中医紧密相关。更何况,历史上愿意著述中医的也多是儒医。

我认为,每位中医人都当秉承儒家精神,有儒者的抱负。儒者入世,人生责任感极强。中医人若能学习儒家精神,自然也就有了愿意挺起中医的脊梁勇气,有愿意承担社会责任的信心。

中医人当有何种立世宗旨?我的观点是,中医人当与儒家一样。

一方面,中医与儒家的立世宗旨都是“内圣外王”。所谓内圣,即按圣人的标准来修养身心;所谓外王,即用圣人的理念来做事。因为中医内涵着天地之道,学习并践行中医,其实就是做功夫,做功夫不但要内圣,还要外王。

另一方面,我学习并实践中医三十余年,我的体会是,中医与儒家一样,都注重心性的训练。虽然二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是以心为本,都重视践行,从而让人慢慢成为君子、贤人、真人、圣人,中医则称之为大医或良医。从根本上来说,中医也是关于心性的学问。

多年来,我主动用儒家理念来提升心性。我的观点是:儒家重视做好人伦来下学而上达。儒家成就人伦越彻底,成就心性就越彻底。这是儒家的基本学术架构,也是最适合我的,因为我想做一个良医,想借做中医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在我看来,儒家的人生规划非常完美,可以通过做一个好中医来向圣而行。既可利他,又可利己,一举而两得,实在高明。并且,我自己还有体会,越是好好做中医,越是用儒家的理念不断修心,内心就越定越静,且越安和,且中医素养也就越高。

中医需要传承,传承的不仅是医术,还有一种儒家“舍己利他”的精神。这是一种了不起的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才让中医传承到现在,且余绪不绝。儒者立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着意进取,不懈努力的精神。可以说,中医的传承非儒者不能。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非常重视用儒家思想来修身。我的观点是,修身做人之本。梁启超曾著有《修身三书》,这是他用儒家思想借以自修的随身读本。我的观点是,这样的著述极有益于我们的生命,其中关于修身省志的名句我们也要反复熟读,并力求反身于己。

其中包括三本书。一是《德育鉴》,是按照修身的方法和步骤,摘录编排先秦至明清的儒者的相关言论,并加按语跋识。二是《节本明儒学案》,是节录《明儒学案》中的修身言论而成,此书是“示读者以入道之门”的,梁氏编这本书的用意正是将《明儒学案》变成一部修身指导书。三是《曾文正公嘉言钞》,是从曾国藩的书札、家书、家训、日记、文章中摘录有关修身内容汇编而成,时加按语提示,其中颇多修身之警句,读来极为受用。

今时流行读王阳明。除非我们想真正深入阳明心学,否则若能切实研读并践行梁启超的《修身三书》,阳明心学也都在其中了。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的建议是,每个中医人都要以儒家思想来自我修行。一方面,学习并实践儒家思想,同时禀承中医人的本分,低调做人,因为道在低处;另一方面,认真读书、思考、写作、讲课、看病,因为中医是道,道是行的,非行不可。

我如此学习,我也如此践行。我坚持读书,每天写作、做临床,每周讲课,通过一天天努力,来调心炼心,明悟心性,从而慢慢地让自己的生命越来越有价值。



虽然传承中医需要有儒家的精神,但从中医自身来说,还是偏于道家。以《内经》的开篇《上古天真论》为例,其谈到了真、朴、无、道、德等概念,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道家概念。

中医人需要以儒家思想来做人做事,来传播中医,但中医理论是内涵着道家思想。显然,作为一个中医人,我们也需要学习道家。

道家最经典的两本著述,一是《道德经》即《老子》;一是《南华经》,即《庄子》。这两本著述也是我们中医人所必读的。

中医以“象”为基础,中医整个理论体系都离不开“取类比象”思维。《内经》诸篇所论均与阴阳五行密切相关,而阴阳五行即是“天人合一”理念基础上的取类比象思维的产物。其实,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周易》、《老子》、《庄子》均与“象”相关。学习中医,要先学取类比象,自然也就离不开老庄。

更何况,老庄反复讲解人与天地的关系。人要想实现生命觉醒,就一定要顺应天地之道,即修德。这个理念其实也是老庄的理念。

唐代大医孙思邈亦强调,中医人要读老庄。他提出:要想成为一名德才兼备的明医,需精读《素问》、《灵枢》、《甲乙经》、《明堂流注》以及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苗、靳邵等人的著作。此外还要精研《周易》,通读五经三史以及《庄子》、《老子》等等。

关于《老子》,历代的注释著述极多。就古人的著述来说,推荐推荐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校释》;王夫之的《老子衍》。

今人陈鼓应的《老子译注及评介》、《老子今注今译》,也都值得一读。

老子不但是读的,也是践行的。由此我推荐雪漠的《老子的心事》,全套共四册。作者是修行人,融会儒释道三家来解读老子,非常接地气,也非常有可行性。


要想读懂庄子,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无疑是当下最好的参考书。作者参考了古今中外六十多种注本或论述,择善而从,对《庄子》各篇作了详细而全面的注释和今译,还在每篇之前介绍了本篇大意,特别是指出了源自本篇的成语、习语等。

另外,若想从整体上把握庄子,也推荐陈引驰的《庄子讲义》,颇值得一读。



《易经》为群经之首,《易经》与中医理论同根同源,自然也是中医人必读之书,甚至需要精读。我们要想深刻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一定要读《易经》;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医,也必须要读《易经》。

刘明武的《换个方法读易经》,是每个中医人都最值得参考的著述。作者提到,中华先贤以天文为坐标,创建永恒而常青的太阳历,划定精确的时间单位,建立无限循环的时间系统是中华文化、中医文化的起点。要想读懂《易经》,不能以经解经,而应该从天文历法入手,首先从太阳历入手。在我看来,这个观点非常高明。从天文来理解文化,进而理解中医。

《易经》不但有义理,亦有象数。我的思考是,中医人一定要学习象数。这决不是单纯的迷信,而是以阴阳之理,来描述宇宙万类生命的演变规律。象数对于生命科学有着巨大的潜力和独特的优势,其理念还与中医的五运六气理论相通相贯。

尚秉和著有《周易尚氏学》。作者认为,卦象是解释《周易》卦爻辞之根本,是《周易》筮占之根本。此书比较易读,且于象数易学贡献极大。



就文学著述来说,推荐不妨读几本,甚至不必全读,只读几篇也是值得的。比如,《诗经》、《左传》、《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古文观止》等等。

其实,我们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中都有不少的优秀文学篇章。我的建议是,不妨把课本找来,把自己曾经学过的这些优秀古文篇章重新学习一遍,或者重新背诵一遍。这不但能提升自己的语言水平,更重要的是可以有美的享受。

当然,我还推荐读读古人的文集。这类的文集极多,不可胜数。梁启超推荐读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诸位大家的集子。我的观点是,不必拘泥于这几家,古人凡是能出文集的,水平都非常高,至少远远高过我们。所以,只要能找得到,任何一家都值得我们读读。

就历史著述来说,梁启超推荐了《战国策》、《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我于历史并不精通,也没有通读这些著述,但只是翻了翻,前面看后面忘,读来读去,也没有读出什么来。我的观点是,不妨当故事随意看看吧。至少,古人的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历史,今人也多有许多著述。推荐读读钱穆的《国史大纲》,自觉颇有可读性。事实上,我很喜欢钱穆,读过他的不少著述。

其他关于历史类的著述,我没怎么读过,也不知道如何推荐了。我的观点是,我们都学过中学的历史学,若能把这些知识好好复习并巩固一下,对于中医人来说,基本上也就够用了。以后我们再学习《中国医学史》和《中医各家学说》时,自然对于历史会有一个更深刻的把握。

读到历史,作为一个中医人,强烈建议学习一下学术史。

强烈推荐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这是一套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图书,是一般大众学习、了解中国文化、思想、哲学等不可错过的高品质读物。借此书可以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哲学的历史。

另外,我也推荐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作者叙述明清以降中国学术之演变,经纬交织、层次繁复,很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并思考。另外,钱穆也有同名书,体例不同,重点阐述的角度不同,也值得一读。

作为一个中医人,我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阅读中医类的书目,而我所读过的文史哲类的书籍并不多,大多只是粗粗翻过而已。因此,以上所谈推荐的书目肯定不能代表最佳的书目,且挂一漏万。

若有不当之处,请大家多多补充并修正。我希望能有学者真正关心我们中医人的成长,并愿意为我们推荐一些文史哲类的好书,既能提升我们的文化修养,又有益于我们安身立命。

毕竟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同根同源,以上所推荐的最低书目自然以国学书为本,西方的书就不推荐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