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台北故宫发现赵孟頫手稿,揭露“赵体”最高水准,这才是“标准中国字

 邓保子 2024-05-14 发布于广西


后世对于赵孟頫的书法鉴赏,存在几大误区,第一个误区就是赵孟頫身为“贰臣”,引起“道德卫士”声讨,怒骂“赵字”谄媚,这种“字如其人”的理念,乃艺术鉴赏一大重点错误。

不管赵孟頫成为“贰臣”迫于无奈,还是出自本心,他为官期间的政绩确实出色,改善地方制度,造福许多百姓,并非网络“喷子们”所说的唯利是图。

而且人品无法在书品上表现,书法家口中的“笔迹如心迹”、“书如其人”,当从艺术角度分析,意为情感、心境变化,可以通过行笔的快慢、轻重体现。

例如蔡京、严嵩、宋高宗,历史争议激烈,书法却精美无双,充分证明“字如其人”的歪曲理念是错的,除了“因人而俗”这一谬论,大家对于“赵字”的另一大误解,就是笔画甜腻。

赵孟頫崇尚“二王”的流美秀逸之气,5岁临摹智永《真草千字文》,日抄10遍,达到万字,后学宋高宗、王羲之等人的法帖,十分熟悉晋唐笔法,练就了从容不迫、飘逸娴熟的用笔功力。

早期“赵字”确有几分甜俗之气,但中年时期,他临摹李北海、颜真卿法帖,强化筋骨气力,彻底摆脱软弱之病,譬如台北故宫发现的赵孟頫手稿——《卫宜人墓志》,揭露“赵体”最高水准,毫无俗腻感。

此作写于至元十五年(1278年),亦称《卫淑媛墓志》,全卷共计400余字,因撰写长者墓志,每一笔精益求精,结体端庄大气、松紧得宜。

用笔层面,时而尖峰入纸,运笔不断波折、衄搓,点画提按分明、收放自如,尽显飘逸俊丽之美,犹如九天下凡的仙女,仙气飘渺、气韵动人。

时而藏锋下笔,笔势凝重浑实,丰富内在层次性和质感,略带质朴古雅之态,笔笔浑然天成,共得两种风韵,艺术格调丰富,虽然全篇打有界格,但字体间无一丝生疏,顾盼有情、波动起伏,尽显动态美。

总的来说,此作兼具楷书的肃穆方正之象,还有流逸活泼的艺术美感,远比“柳字”、“欧楷”更适合学习,能预防学习楷书的死板、拘谨等问题,是真正的“标准中国字”。

时常临摹此作,一方面可以掌握“楷法”,毕竟赵孟頫简化“二王”笔画,易于参透、上手临摹,效率更高,另一方面,“赵字”笔法灵活性强。

看似简洁,实则境界深远,让人充分感受“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体察细节变化,提升用笔功力、艺术境界,感受古法之妙,有益于日后临摹晋唐法帖。

经多方努力我们对赵孟頫《卫宜人墓志》进行超高清复刻,采用博物馆级别,12色超高清微喷复刻工艺,对比原作进行1:1还原,此品采用手工装裱。

对比市面普通印刷品更细腻还原,卷中字体极为清晰,墨色浓淡、笔法转变等细节处理,全都清晰可见,与原作如出一辙,见此品如见原作,若您喜欢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一观。

作品为我店独家版权,侵权抄袭者必究!
赵孟頫《卫宜人墓志》(台北故宫超清版)高清原大复制品毛笔书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