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分钟带你掌握“12条肌筋膜链”【筋膜释放技术理论基础】

 xyf4345 2024-05-14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全文2475字,PPT5页,预计阅读时间5分钟。文章首发于“时习康复”(rehab0125),如果阅读后觉得有所帮助,欢迎各位在朋友群和微信群转发。公众号及其他平台转载请在后台留言。

 单个肌筋膜线可以看成是附着点连着附着点,一头连着另一头的一维的张力线。它们也可以被看成是包绕更大区域表浅筋膜的二维的筋膜平面,还可以看成是组合构建整个肌肉骨骼系统的三维肌肉和结缔组织。遵从这些规则,可以构建12条肌筋膜线,普遍应用于静止和运动时的人体,包括前表线、后表线、两条体侧线、螺旋线、4条臂线、3条功能线(前--同侧)和前深线。其中前3条是“基本”线,因为其在身体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差不多是直上直下的。

图片

前表线分布在身体的两侧,从脚背一直到颅骨,包含了胫前肌、股四头肌、腹直肌、胸骨筋膜和胸锁乳突肌等肌肉和相关筋膜,直到头颅的帽状筋膜。依据肌肉和张力的不同,前表线分成了两段,足趾到骨盆一段,骨盆到头颅一段。在立位髋关节伸展时,这两段的力线可以连为一体。

在前表线,快肌纤维占主导。前表线的功能是屈曲脊柱和髋关节、伸膝和踝背屈。在立位,前表线使颈椎下部屈曲,却使颈椎上部过度伸展。前表线维持着膝和踝的伸展,保护着腹腔脏器,并为提举那些向前越过重力线的骨骼组织提供张力支持,如耻骨、胸廓和面部。当然,它还平衡着后表线的拉力。

人类面对打击或袭击的一个普遍反应——惊恐反应——可以看成是前表线的短缩。这条筋膜线的慢性短缩(创伤后很常见)使前侧被下拉、后背紧张,因而引发很多姿势性疼痛模式。


后表线从脚趾下出发,绕过足跟,向上穿过后背,越过头颅到达它的终点——眉处的前额脊。和前表线一样,它也分成两段,一段是脚趾到膝盖,另一段是膝盖到头颅。膝关节伸直时,这两段可以连成一体。它包括足底筋膜组织、小腿三头肌、腘绳肌、骶结节韧带、竖脊肌和头盖筋膜。

后表线的运动功能是伸展脊柱和髋关节、屈膝和踝跖屈。后表线从最初使蜷曲的胎儿抬起眼睛,逐步发展到使整个身体直立。

姿势功能方面,后表线维持着身体的直立,跨越了一系列的原生和次生的骨骼曲线(头颅和跟骨包含在原生曲线,膝关节和足弓包含在次级曲线)。这就导致后表线筋膜比前表线筋膜更厚实(下肢和脊柱都有强大的肌肉)。

图片

体侧线穿行在身体两侧,从脚内侧和外侧中点开始,绕过外踝,向上穿过小腿和大腿的外侧面,沿躯干侧面像编织纹一样上行,直至头颅上的乳突

运动功能方面,体侧线使脊柱侧屈,髋关节外展及足外翻,还可以作为躯干侧屈和旋转运动的可调节的“刹车”。

姿势功能方面,体侧线像帐篷的拉绳一样平衡着身体的左右两侧。在人类动作中,体侧线控制运动而不是发起运动,它控制着人类特有的屈-伸运动,限制着浪费能量的左右运动。


螺旋线缠绕着三条基本线,呈螺旋状环绕着躯干,另外一段环绕着下肢,从髋到足弓再回到背部。它从一侧头颅出发,穿过背部中线到对侧肩部,接着从身体前面穿过,到达同侧的髋、膝和足弓,并向上返回沿身体背部到达头部。

运动功能方面,螺旋线发动并调节身体的旋转。螺旋线和基本线还在很多功能动作中相互影响。

姿势功能方面,螺旋线以双螺旋的形式环绕身体,这有助于维持脊柱的长度和各个方向的平衡。螺旋线连接足弓,调节这膝关节和骨盆的位置。螺旋线经常代偿脊柱或骨盆核心的深层旋转。

图片

臂线包含4条:臂前表线(SFAL)、臂后表线(SBAL)、臂前深线(DFAL)、臂后深线(DBAL。这4条臂线沿躯干的前面和后面走向指尖。根据与肩关节平面的关系来命名,并且与下肢的四条筋膜线走向大致相同。这些筋膜线与其他线尤其是体侧线、功能线、螺旋线和前表线形成无缝连接。

在运动功能方面,臂线把双手置于恰当的位置以便完成前面的任务—检查、操作或者应对环境。臂线牵动手臂的10个以上的关节才能把东西拿过来、推出去,或推拉以及稳定身体,抑或简单地抓住某个物体,对它进行观察和调整。

臂线对姿势的影响是间接的,因为它们不属于躯干轴向结构。但考虑到肩关节和手臂的重量,肩关节静止或运动时的位置变化将影响其他筋膜线。反过来,躯干结构的位移也会影响手臂在特定任务中的效率,可能会使它们更容易受伤。

除了从躯干到手的四条筋膜线外,还有很多交叉肌肉使这些筋膜线相互连接,为手臂提供了额外的支持并保持稳定,与下肢相比手臂更加灵活。


功能线包含3条:前功能线(FFL)、后功能线(BFL)和侧功能线。前后功能线汇合了两侧的肩带,穿过身体的前面和背面,从一侧肱骨通向对侧的肱骨。侧功能线将肱骨连向同侧的膝关节内侧。

功能线在大量运动之中发挥作用,从步行一直到极限运动。它们可以把手臂的杠杆延长到对侧下肢,如划皮艇、投掷棒球或板球(或反之亦然,如射门式踢球)。像螺旋线一样,功能线也是螺旋形的,因而可以发动强有力的旋转运动。但其姿势功能极为有限。

图片

前深线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核心体,它从内足弓出发,沿着下肢内缝上行,进入骨盆,继续沿脊柱前面上行到颅骨和下颌。这条核心线在前表线和后表线之间,也在两条体侧线之间,周围被螺旋线和功能线包绕。这条线包括骨骼的许多更隐蔽的支持肌肉,并且由于它的位置靠里,因而是所有筋膜线中密度最大的一条。

结构上,前深线和足弓、髋关节、腰椎支撑和颈椎平衡都有紧密的联系。在功能上,它把呼吸的起伏(膈肌的控制)和行走的节奏(腰大肌主导)连接在一起。在躯干上,前深线和自主神经节紧密联系,因而参与了腹腔的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平衡。

前深线对姿势、运动和姿态的重要性再怎么强调都是不过分的。理解前深线对运动几乎任何手法或运动治疗方法都很有必要。因为前深线的很多功能比表层筋膜还要多,所以前深线的功能障碍很少在一开始就被发现。但是这些功能障碍会逐渐引发更大的问题。适当恢复前深线的功能是避免后期的结构和运动治疗最好的预防措施。


参考资料

《人体筋膜疗法
《临床运动学 第三版》
《筋膜释放技术 第二版》

《解剖列车 徒手与动作治疗的肌筋膜经线


文案编辑:吴恒WUHENG

图片剪辑:孙亚楠SUNYANAN

审稿校对:吴恒WUHENG 孙亚楠SUNYANA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