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 美好的生活·海南兴隆探访续06 张裕群

 印尼视角 2024-05-14 发布于印度尼西亚

06. 街道、住房、美食,兴隆人的退休及文体生活

A. 街道

四月23日上午游了咖啡谷回来,黄生就和罗总的司机刘文学先生(一位来兴隆创业、成家、落户的外省人)开车专程带我俩到退休的原兴隆华侨农场副场长、前任兴隆印尼归侨联谊会(他们简称为“印联会”,下同。)的儿子开的“伊萨娜印尼餐厅”吃午饭,品尝比较正宗的印尼饭菜。

途中顺便浏览了兴隆街景,大概了解了兴隆人的住房等现状。

路边偶见别具泰国特色的菜市牌坊“侨乡巴萨”( 巴萨是印尼文Pasar的汉语音译、市场是也。),还有林林总总的店铺、住房等等。

据上次开车送蓝、罗两会长上过我家的印联会司机林健德侨友说,兴隆华侨农场改制前拥有土地16万5千亩,70个连队,3万多人口。除各种经济作物外,还有大量橡胶林仍属于农场。

可是目前天然橡胶掉价,随着石油工业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发展,各种特具耐油、耐磨、抗腐等高性能的人工合成橡胶得到普遍应用。

天然橡胶的工业需求不像咱建国之初那么迫切了,种植成本又重,处于北回归线以南的华南橡胶垦植场又多灾多难。

我原来所在的粤西农垦国营红十月农场,改革开放后把很多橡胶树都砍光改种果树,并把各山头的农场土地分给每一位干部职工承包经营、独立核算、自负赢亏,自缴“社保、医保”等保费,谓曰“家庭小农场”。

让我等吃惯了“皇家大锅饭”的老一辈“全民所有制固定职工”好不适应,比被强迫断奶的小崽子还难受。

现在,原农场的偏远土地,不少都分包给云、贵等外省来粤谋生的打工仔自主经营,或可谓之“新质农工”?

兴隆的侨一代基本上都按原“央企”的工龄、级别享受三、四千元不等的养老金待遇,一些工龄较短的女退休职工则两千元左右。

例如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参加农垦工作、拥有50年党龄、1954年随父母自费回国的印尼老归侨、农场机关老干部、印联会“三朝元老名人”会长陈德福老先生,他自称目前的养老金4200元,医保按企业职工算,比粤西农垦职工稍高一点,当然胜过那些向来没有编制的“集体农庄”农民啦,毕竟他们已经为国家无私“低酬”地奉献了几十年的宝贵年华呀。

印尼侨二代只有少数人还呆在农场的橡胶园里割胶,应是改制变成给什么公司之类打工的合同工一族了吧?(阳江农垦也这样)

兴隆华侨农场最远的连队类似我阳江农垦的农场、离场部也有20来公里,有能力的人都离开偏远连队往海南或大陆的大城市跑,最少也要往日益繁华的场部搬。留守在种、养、收基层一线的、多为后期能吃苦耐劳、勤俭奉献的、从越南回来的难侨。

全国城镇化,农村空心化,看来如何振兴乡村(包括农场生产队),是个严肃的社会政治问题,我等凡夫游客岂敢胡乱议论?

前段时间偶闻中央电视台好像有一则关于海南要封关搞自贸区的新闻报道,提到海南要恢复国营农场,称总部要在海口“落地”云云。

我问过兴隆“印联会”的会长是否有这回事?他说走回头路“不可能。也许是为了解决城镇年轻人日益严峻的就业问题而采取的某种“上山下乡新政策”吧?这就不得而知啦,但愿海南自贸区和兴隆的明天更美好!

B. 住房

兴隆人的住房分三类:

1.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原农场分配的砖瓦房及福利低层步级楼房,只要扎根农场不走,就有世代居住权,没有房产权。后来公建楼房自交万五到万八元一套,约80平米,三房一厅一卫一厨。两房一卫一厨的则万二左右。

2. “改开”后的自建两三层步级楼房,归侨及本地职工每户由国家补助万五元,但仅实行了不到一年左右就没啦,属于农场小产权房,不能上市交易。(我原来所在的阳江农垦红十月农场也差不多,仅落实了三几个月就没了下文,而且非归侨职工没有国家此类补贴)

3。2010年开始建的类似香港的那种经济适用公租楼房,多为解决那些待业而无能力建房的年轻农工后代之类的人员而建,还有些是“拆迁房”。

据了解,兴隆华侨农场目前分两个区,(旅游区和经济区)靠沿海的旅游区土地都拿来卖给房地产公司开发搞房地产。

据说万宁县每年都有3、5万不等的华北外省人来海南过冬的“候鸟族”或创业人员,在兴隆农场的沿海旅游区买商品房。

难怪兴隆“镇”上除了满街印尼、东南亚美食餐馆,也有“东北饺子馆、西北草原羊肉摊”之类的北方风味食肆呢。

这些北方人甚至也学会讲几句简单的日常印尼语,不过他们卖的咖啡等南洋饮品太糊浓又过度甜,我的旅伴尝过一小杯都喝不完,不大正宗是也。

C.美食

言归正传,话说车子从咖啡谷开出不到半小时,就来到座落于兴隆镇上(前文已述及、此“镇”非海南省地图上标示的、地方上的那种行政一级镇单位,而是农场的场部,下同)一条横街边楼房下的“伊萨娜印尼餐厅”啦。

这顿南洋餐是好客的“印联会”罗总请我们吃的第二顿饭,那天傍晚还让黄生带我俩去本地人开的兴隆味餐馆请吃了第三餐“海南文昌鸡”之类的饭菜。

进印尼餐厅甫落座,只见四周装饰都是印尼巴厘风格,顾客陆续进门,除操印尼语、客家话海话或黎语的兴隆居民,还有说话带卷舌“儿”音、乔妆打扮的外省年轻男女游客,甚至还有金髪白肤的洋人。还未到五一黄金周旅游旺季呢,看来平时生意也不错。

席间黄生为我门点了咖喱马铃薯炆鸡块、清炒四棱豆(内陆似乎没见过这种南洋菜蔬) 、Soto ayam (印尼文:鸡肉汤,姑且称之为“索多鸡汤”吧。)、Gado-gado(印尼文:一种印度尼西亚常见的凉拌杂锦瓜菜、用加上各种热带香料和特殊调料调制的花生酱凉拌,归侨们以汉语称其为 “加多加多”)、还有Nasi kuning(印尼文:椰奶黄姜饭)。菜肴味道都非常诱人、基本正宗,充满印尼热带雨林风味,不来兴隆我恐怕难以尝到这儿时的南洋味道呢。

尤其是那碟印尼国菜Gado-gado,别看它就是水煮绿豆芽、豆角、空心菜、生青瓜条、油炸豆腐或Tempe片儿(印尼语:豆酵饼。将黄豆泡开、去皮、捣碎、发酵后做成)、若干油炸虾片条等普普通通的食材外加特制花生酱凉拌而成的素菜,我们吃过后都连呼“好吃好吃,味道好极了!”。

关键就是那添了南姜、香茅、还有不知是啥热带调味料的特制新鲜、没有任何防腐添加剂的花生酱。粤语说“食过返寻味”一点不假,我俩第二天中午还冒着海南酷暑、往返步行几里路,特地找到这家印尼餐厅、重点这味菜呢!

我说“基本正宗···”,是因为“加多加多”在印尼其实不光是一味国宴上用瓷碟盛装的绿色美味菜肴,它还是我儿时在加里曼丹岛街市边摊档上常见的、印尼大娘用芭蕉叶片打包出售的一种平民快餐。天然完整、不裂不黄的芭蕉叶片毕竟有限,现在城里的印尼人以浸过蜡的纸张打包,已经不那么传统,使“加多加多”快餐少了一点雨林青绿蕉叶味。

除了上述食材,印尼人传统的“加多加多”所添油炸虾片Kerupuk是比较大片的一两张,还要加上切开的几片Lontong ( 加里曼丹马来语,一种用新鲜蕉叶包住大米煮熟的饭团,有点像祖国的无馅淡米粽,别具蕉叶的清香味)、 或者几片Ketupat 饭团(用鲜嫩椰叶编织、包裹大米煮熟的粽子),这热带雨林天然清香、气味洋溢的速成饭菜充饥解馋,比现代干巴巴的盒仔饭方便、少脂、可口而利于健康啊。

那黄姜饭的椰奶和黄姜香味有点不足,也许是食材品质不如原产地的原因吧。

而“索多鸡汤”令我回忆起儿时在加里曼丹岛出生地那煤矿小镇上吃过的同类美汤。似乎印尼人做的更浓香清淡,因为人家的鸡肉是去皮去骨后用手撕成的肉丝,不像咱国人连皮带骨夹肉地斩成油腻腻的大块儿,弄得汤水上浮着一层肥油。

此外我出生地的印尼人也不添加黄黄的咖喱粉和细细的葱叶,而是放些略为煮熟“过好冷河”的鲜嫩绿豆芽;事先炸好一大玻璃罐的香碎红葱头,食客要时才从那玻璃罐中抓一小撮撒在清澈新鲜的“索多”鸡汤上,并撒点胡椒末。

有些“索多”还放一小把类似云南米线和福建泉州“面线糊”的、煮熟过好冷河的细米粉线,加两瓣煮熟的去壳鸡蛋,还切半边柠檬挤些果汁下去,作为打工一族的快餐或夜宵、当然更开胃解渴又充饥啦······。啊,令人遐思、回味无穷又撩人乡愁的这南洋“索多”美汤!

次日我俩在老归侨陈德福亲戚所开的那家印尼餐馆吃的Gulai ayam (用belimbing sayur、即作菜的五敛子或小阳桃、椰浆、葱头、辣椒、咖喱等作料制成的椰汁鸡)味道浓了些。

不过那碟Ikan pindang(用酸果、葱及其它作料炆熟的带汁的甜酸稣鱼)可圈可点。开始我还以为炸鱼肉上黑乎乎的那点酱汁是咱国内常见的豆豉酱油之类的东东、谁知不是,一口吃下去既酸甜、又清香、又去腥地非同寻常、特别下饭,有点像咱熟悉的蜜饯话梅酸甜味道,真不愧为南洋美味佳肴之一。

兴隆的东南亚归侨不但有鲜美“绿色”的南洋味饭菜品尝,而且他们仍然保持着晨起一杯牛奶咖啡(标价才7元)外加几件点心、午后若干甜饮、一碟美食的异国生活习惯。

我俩也在早晨以及趁“印联会”安排活动的两个下午空隙上街自由行,光顾了一两间此类“瓦隆”。(印尼语Warung 、汉语小店铺之谓也。)

兴隆不愧是全中国最大的归侨农场的场部所在地,街道两旁、菜市场内,各种各样大陆罕见的热带水果(就举甜蕉为例,便有细如小手指、甜味特浓的黄皮“猴蕉”和粗似水牛角的红皮“牛角蕉”,榴梿、山竹、芒果、红毛丹等更不在话下。)

饮美点应有尽有,连外省迁来落户的“候鸟一族”所开的饮食店,除了兜售饺子、烧饼···也卖牛奶咖啡、各种千层糕之类的它乡美食。

这间“斑斓芯·兴隆侨乡·南洋小食专门店”给我俩印象非常深刻,以至于黄生首次与罗总所安排的、为我们开车观光的刘司机一起、请我俩光顾它后,我们第二次又巡街找到那儿大快朵颐。

一进店门就看见门旁玻璃柜台里摆满Lemper(用鲜蕉叶包裹烤香、以肉茸为馅的一种糯米饭条)、Apam(一种用米面做的五彩天然色素客家发粄/发糕)、Wajik(用糯米、椰糖汁、新鲜椰丝等制成的糕点)、Kue lapis sagu(各天然果色多层甜蒸糕)、Kue lumpur Jakarta(雅加达椰子蛋香薄饼)、Kue cucur(油炸红糖圆发糕。不过正宗的Cucur 所用的红糖不是蔗糖,而是用一种椰棕甜树汁熬制而成的红糖块,老侨胞们称之为椰糖,有一种淡淡的椰树香味)、Kue bolu(印尼蛋糕)···当然更有中式点心Lumpia(春卷)和Mie goreng (炒面)等等、等等。哎唷,光看一下就垂涎欲滴啦。

天气太热,黄生特地为刘司机及我俩共四人、点了久违的四大碗印尼冷饮 Cendol(一种颗粒凉粉、斑斓味凉粉鱼,吃时加糖水、椰浆和细白的刨冰粉),香港人叫“珍多冰”,偌大一碗才12元,比我江门、开平风行的、动辄十七、八元一杯的台湾奶茶便宜多啦,而且比台湾奶茶更清香解渴、更健康可口。

次日下午我俩又光顾这家“斑斓芯”小店,那甜美馨香的绿色斑斓千层糕和红色的火龙果多层糕也就3元一块,让我俩回味无穷、恍如依然身处赤道番国、椰岛它乡。

兴隆的南洋美食是如此美味馨香、爽神健体、撩人乡思,但凡游客赴琼观光返程,都要上街买些特色手信回家。

我俩作为老归侨,当然更不例外。热情的主人、“印联会”的黄生特地带我俩去他们会员开的一家兴隆手信店,让我俩以每样产品都便宜三、五元的优惠价格,买了一大纸皮箱打包的海南特产先行快递邮寄回家,以免接下来的旅途累赘。我买了超半千元货呢。下图为部分兴隆手信

D.兴隆人的退休及文体生活

前文述及,刚到兴隆的第二天早晨,“印联会”的黄生就带领我俩去他们那广阔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广场先逛一两圈,那规模不亚于内陆县一级的城市广场呢。进得广场,遇见不少穿Batik(印度尼西亚特产蜡染布总称,云南少数民族也有类似的蜡染花布)衬衫乃至纱笼筒裙的侨友在活动。

我俩以印尼语向他们打招呼,共同的语言一下子就拉近了彼此的关系。只见不少退休人员、外地游客、“候鸟”一族等男女老少,在各场地或跳舞欢唱、或下棋游戏、或晨运打球、或弄太极练书法···甚至夜晚也同样热闹。

如此活跃欢乐的文体生活,的确令人神往,怪不得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明星老板、达官阔贾等来琼度假、开会、访问乃至落户、创业,不想走啦。

未完待续,下接海南兴隆探访续07 . 赤子心,中国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