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语制造机韩信:35年的传奇人生,创造了近30个成语

 月是故乡明548 2024-05-14

成语是古代中文的凝练,在中华文明的前半场,春秋战国到两汉魏晋之间产出了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的成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汉代初期,有一位杰出的军事家——韩信。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充满了传奇色彩。在35年的人生中,韩信以其非凡的军事才能和丰富的人生经历,创造了将近30个广为流传的成语,堪称“成语制造机”。

韩信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从一介布衣成长为汉朝的开国元勋,期间经历了无数的战役和政治斗争。他被称为“国士无双”,一出道便“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把大秦名将章邯打垮。又在与赵国的“背水一战”中,以少胜多,取得胜利。最终在“十面埋伏”的决战中,更是一举击败了傲视天下的项羽。“当一面”反映了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能;“胯下之辱”体现了他早年生活艰辛却始终不曾放弃远大抱负。那么,为什么跟韩信有关的成语会有这么多?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以上这些成语的典故大多源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这部史书由司马迁所著,详细记载了韩信的生平事迹。因此,人们戏称,不知是韩信成就了成语,还是司马迁让成语“活”了起来。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韩信与成语的不解之缘,早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的篇章之中。

在韩信的故事中,有一个成语“一饭千金”,其背后的故事颇为有趣。在韩信尚未成名时,他曾经历过一段贫困潦倒的日子。在这段时间里,他曾在河边钓鱼,遇到了一位以洗衣为生的老太太,她见韩信饥饿,便慷慨解囊,经常给他提供食物。韩信在得到帮助后,表示将来会以重金报答。然而,当时许多人对此表示怀疑,认为韩信的境况十分困难,连现在的生计都难以维持,更别谈一眼望不到头的未来了。

而在韩信经历的种种困难中,最为大众熟知的恐怕就是“胯下之辱”。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早年有人挑衅韩信,让他要么用剑刺杀挑衅者,要么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在那个崇尚武力的时代,韩信选择了后者,这一行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被视为极大的羞辱,使他在邻里中遭到了轻视和嘲笑。然而,韩信并未因此而气馁,因为他的内心有着更为崇高的志向和理想,使得他能够超越眼前的屈辱,专注于自己的长远目标。

此后的一段时间,韩信的境遇依然困顿。在得知刘邦起兵的消息后,他满怀希望地投奔了项羽,但项羽并未给予他足够的重视。在失望之下,韩信转投了刘邦。然而,由于他的过往经历,加之个人形象并不出众,后来也果然未受到刘邦的重视,只获得了一个仓库管理员的职位。不过,正所谓“强者从不抱怨环境”,恰巧就是在管理仓库的时候,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推陈出新”的管理方式,即在粮仓设前后两个门,前门用于进入新粮,后门用于取出旧粮,这种方法不仅保证了粮仓的通风,还使粮食更易于存放且不易变质。这一举措显著减少了刘邦部队的粮食损耗,很快引起了萧何的注意。经过深入的交流,萧何对韩信的才能有了深刻认识,这也为后来“成也萧何”的典故埋下了伏笔。经过萧何的引荐,韩信得以见到刘邦。萧何还称赞韩信“国士无双”,甚至建议刘邦“择良期,守斋戒,设坛场,具礼数,方为妥备”,以隆重的“登坛拜将”仪式来任命韩信为大将军。

在拜韩信为大将军后,韩信为刘邦详细分析了天下大势,并指出了楚汉之间的优劣。他直言项羽的弱点之一是“妇人之仁”。韩信认为,若果断出关,三秦之地将“传檄而定”。这一分析极大地鼓舞了刘邦,于是刘邦迅速按照韩信的计划行动。其实,从历史记载来看,韩信初封大将军时,刘邦依然没有十分信任他,因为在刘邦攻取三秦之地时,韩信主要是献计之功;而出关之后,刘邦在做收服魏王豹、河南王申阳、韩王郑昌,以及汉军联合齐王田荣、赵王歇共同击楚这些大事时,韩信在史书中的出镜率也不算太高。这表明,此时的韩信并未被赋予重任。不过尽管如此,刘邦在表面上对韩信的礼遇是足够的。韩信后来回忆道:

“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

这种“解衣推食”“言听计用”的态度让韩信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尊严。因此,韩信对刘邦忠诚无比,即使在刘邦遭遇困境时也不离不弃。

公元前205年,刘邦在扫清了一系列障碍后,得知项羽正忙于攻打齐王田荣,且战事进展并不顺利。这一情报为刘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战机:项羽的后方空虚,这正是刘邦偷袭其根据地彭城的良机。刘邦抓住机会,决定率军东进,直取彭城。然而,事与愿违,项羽迅速作出反应,带领三万精锐部队回师彭城,并出人意料地击败了刘邦的五十六万大军。这次失败导致刘邦的形势急转直下,他的盟友们开始纷纷倒戈。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投降楚国;齐王田荣、赵歇、魏豹也相继反叛。魏豹更是切断了汉军的退路,使得刘邦的军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在逃到了芒砀山后,刘邦许诺:

“若谁能打败项羽,我就把函谷关以东的地区全部封赏给他。”

对此,张良献计说:

“九江王黥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郄;彭越与齐王田荣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

刘邦一听韩信居然是一个“独当一面”的将才,于是立刻接受了张良的建议。

彭城之战后,刘邦只能凭借荥阳、成皋的地理优势,以及关中、汉中的资源,勉强与项羽抗衡。此时,韩信采取了一项高风险但可能带来转机的策略:他带领五万羸兵(疲弱的士兵)出击,目的是跳到外线作战,分散反刘邦的势力。然而,这一策略也存在巨大风险,若韩信不能迅速取胜,刘邦的军力将受到进一步削弱。韩信首先成功击破了魏王的军队,随后请求刘邦增援三万兵力,以便继续攻打燕国和赵国,并向东进攻齐国,切断楚国的粮道。在完成这些战役后,韩信计划与刘邦在荥阳会师。然而,刘邦在关键时刻将韩信的精锐部队调走,仅留给他老弱残兵去对抗赵王的二十万大军。这就是著名的“背水一战”了。韩信在这场战争中巧妙地利用地理条件,同时派出奇兵夺取赵军大营,再“拔旗易帜”动摇敌军军心,最终杀死陈余,俘获赵王。之后,韩信一路势如破竹击败了燕国和齐国,并采用“半渡而击”的战术击败了楚将龙且取得重大胜利。然而就在这时候,韩信犯下了一个令他悔恨终生的错误,他自恃劳苦功高,在刘邦与项羽苦战之际,向刘邦发出了一封要求封自己为“代齐王”的信。这一举动引起了刘邦的不满,尽管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刘邦最终同意了韩信的请求,但这一事件在刘邦心中埋下了对韩信不信任的种子。

与此同时,项羽也试图拉拢韩信,派遣武涉与韩信接触,提出合作条件。武涉(项羽手下谋士)警告韩信,尽管他与刘邦目前是“金石之交”,但未来刘邦可能会对他不利。蒯(Kuǎi)通(秦末汉初纵横家、辩士)也以“肝胆照人”的态度劝韩信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尤其提醒他现在“功高震主”“略不世出”(谋略高明,世间少有),有“不赏之功”的极大荣耀。而“人心难测”,无论楚汉,都可能对他产生怀疑。如果不为自己打算,未来可能会遭遇不测。

然而,蒯通的建议被韩信婉拒,他坚定地表示,刘邦对他不薄,他绝不会背叛刘邦。并说自己绝不能“乡利倍义”(追求个人利益而背弃公义正义)。然而,韩信嘴上这么说,却在行动上有所保留,他并没有按照约定与刘邦会师,反而坐山观虎斗起来,这进一步加深了刘邦对他的疑心。汉五年(前202)十月,由于韩信等人未能及时会师,刘邦与项羽在固陵陷入对峙。为了促使韩信等人参战,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县以东至海边广大地区为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睢阳县以北至谷城为其封地。这才让韩信等人带兵加入楚汉决战。汉军与楚军决战于垓下。汉军由韩信统领,共计三十万,对楚军进行了十面合围,最后项羽在四面楚歌的绝境中兵败自刎。大胜后的刘邦非常高兴,并称赞萧何、张良和韩信三人为“勋冠三杰”,表示他能够击败敌人夺取天下,三人功不可没。

但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取得胜利后,对韩信的处置意图愈发明显。在有人指控韩信谋反后,刘邦立即有意出兵讨伐,但陈平提醒刘邦,军队未必能胜过韩信,最好用假装游览当地风景的名义来抓他。于是刘邦以“伪游云梦”的名义成功诱捕了韩信。韩信在囚车内感叹道:

“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两个成语:“鸟尽弓藏”和“兔死狗烹”。

刘邦回到洛阳后,考虑到与韩信的旧情,赦免了他的罪状,只是削去了他的王位,改封为彻侯,号为淮阴侯,封地设在韩信的故乡淮阴县。尽管保住了性命,但韩信心中必然充满了郁闷,因此他常常以生病为由不参加朝见或跟随出行。这种郁闷的情绪使他在家中过得“居常鞅鞅”(因不平或不满而常常郁郁不乐),对外人更是态度冷淡。有一次,韩信去樊哙家拜访,樊哙恭敬地行跪拜礼迎送,并自称臣下,说:“大王竟然肯光临臣下的家门!”然而,韩信却轻蔑地说:“生乃与哙等为伍。”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耻与哙伍”,表明韩信对樊哙的轻视,韩信的一系列行为,无疑为自己树立了潜在的敌人。

后来有一次刘邦与韩信谈话,刘邦问韩信:“像我这样的能统率多少兵马?”韩信回答说:“陛下不过能统率十万。”刘邦问:“你怎么样?”韩信说:“我是多多益善。”刘邦笑着说:“多多益善,为什么还被我抓住了呢?”韩信解释说:“陛下不善于统领士卒而善于领导将领,这就是我被陛下抓住的原因。况且陛下是上天赐予的,不是普通人能做到的。”嘴上虽然在拍马屁,但是韩信对刘邦的不满也与日俱增。最终在陈豨被任命为代丞相向韩信辞行时,韩信下了决心。他跟陈豨表态,如果他被诬告三次谋反,刘邦肯定会来杀他。届时,韩信将作为内应,助力陈豨夺取天下。后来果然陈豨被逼造反,而韩信也准备趁着刘邦去平乱时起兵内应,但此时萧何和吕后一起行动,直接抓住了韩信并将他处死。死前韩信仰天长叹:

“我后悔没有采纳蒯彻的计谋,以致被妇孺之辈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

于是,“败也萧何”和“钟室之祸”(比喻功臣遭忌被杀)这两个成语便由此而来,记录了韩信的悲剧结局。

韩信虽已离世,但他的传奇故事仍被后世传颂。众多文学作品以韩信为主角,衍生出“气吞山河”(元代金仁杰在《追韩信》中说“背楚投江;气吞山河……”意思为气势可以吞掉高山和大河)等成语,丰富了汉语文化。韩信的事迹和理念不仅深刻影响了军事和政治领域,还在语言文化层面留下了珍贵的遗产。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得以窥见韩信的非凡智慧和卓越胆识,感受他的英雄气概,理解他独特的人格魅力。同时,这些成语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和思想启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启迪未来。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中华书局 2019。

2.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中华书局 2019。

3. 班固:《汉书·韩信传》,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