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桂林的古村落】崇文遗风话宅庆

 e网琴聲 2024-05-14 发布于广西

“喜庆”门格

“安吉”门格

宅庆村村貌

三进庭院

雕花对开“寿”字窗格

宅庆是个小山村,位于灵川县灵田镇西北部,地处北纬25°25′48.61″,东经110°26′57.50″,海拔274.48米;属正义村委辖,距灵田镇政府所在地15千米,北与灵川县三街镇隔山接壤,村庄几乎被四周的群山完全拥抱。

宅庆全村只有50多户,不足300人,除3户李姓外,均为黄姓。黄姓始祖于北宋年间(960—1127年)自浙江迁居于此;同时迁居灵川县的黄氏家族还有数家,现居住在大圩镇的涧沙村和西马村。

掐指算来,黄氏家族迁居至此已有千年左右,史上黄氏子侄做官的不是很多,且级别也不算高,但宅庆村的高宅大院却不少。建于清代的很多老屋都是三进院落,高翘的马头墙、精致的雕花窗槅,坚固的料石墙裙,耐用的青砖灰瓦,石雕的拴马石,等等。这一切,都彰显出黄氏家族过去曾有过不一般的辉煌!

宅庆村非常崇文,在村口立有“学子录”石碑,碑上刻有自清代至今科举(高考)中榜(有中举人、贡生、秀才、大学生、博士等)的黄姓子侄,且不论男女,这在桂北乡村中实为少见。

“学子录”石碑上的第一人名叫黄继修,查民国十八年(1929年)版《灵川县志》,卷六“先贤篇”中有对其的专门记载。黄继修为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辛酉科举人,大挑一等(清科举制度,为拓宽举人出路,对会试不中的举人,隔一定时间进行一次大挑选,一等任知县、二等任教职),先后出任新津、资阳、江油、南川、万县5个县的知县,为官政绩颇佳,深得当地百姓爱戴;江油县百姓曾在县城修建黄公祠,以彰显其政绩和功德。黄继修(1770年-?),字臣峰,少年时其父令其辍学务农,某日上山砍柴归途,柴担不慎挂坏已考上秀才堂兄的衣襟而遭斥责:“傭奴何鲁莽乃尔?”(现代语言大意为:你这个没文化的人怎么这么鲁莽?)20岁的他愤然到外乡拜师苦读,十年寒窗,终于中举,随后宦游他乡。告老返乡后,即在村中办校立学,教化子侄,倡导“学而优则仕”;此后,村中学风日甚,传承至今。子侄晚清时期有多人考上秀才,并有选拔为贡生、附贡生后到外县任教谕的;民国至今,学子不断涌现,亦有做博士、当教授的,等等。2016年12月,该村由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和财政部公布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2012年4月,为创作拙著《古韵灵田》,我曾两次到该村调研、拍摄,时因大地回春,农户忙于耕作,虽农户家的大门几乎均无锁虚掩,但为避嫌,只是进入过几户有人在家的老屋拍摄。时隔8年,2020年冬,为创作新书《古邑灵川》,在灵川县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分管文物的局领导和县图书馆领导的陪同下,再次造访该村,在村民的带领下,这次可随意进门入户采访拍摄,又有了新的发现。

在该村的中部,有一座全村最大的呈“回”字形的建筑,总体是坐东朝西,四周为高大的勾缝清水砖院墙,墙基为条料石,整栋建筑的南北两面院墙各设一个小拱门为侧门,西墙设两个后门,东墙的北侧与北墙之间设院门,门楣上刻有“举人之家”,进门为前廊,院内有两座并排型制相同的三进院落,主体建筑的两侧回廊上盖小青瓦,作附房,用于堆放杂物和圈养家禽、牲畜,屋后为后廊。房屋的总体造型虽为桂北常见的湘南式建筑,但这工整的“回”字形院落布局,在我所走过的众多桂北古民居中,则是不多见。两座三进大院的门口均设三级石阶,大门内收半间房的距离铺青石板作门庭,砚台型门当,花型户对,门楣设计成展开的书卷,卷棚挑檐;给人印象是规整气派而不张扬。院内布局与一般桂北民居的大院无二:三进两天井,两侧为厢房,主屋设六扇门。但这两座大院的门槅和窗棂的图案,却是我所走过的古民居中首次见到,其门槅、窗棂,都是用吉祥的字、词及词组来组成图案,门扇上还刻有诗文;两家窗棂的文字图案大体相同,只是构成窗棂细节上的吉祥花、兽稍有区别;两户主屋六扇门的构成也极为相似,不同的是一家用“安吉”,另一家用“喜庆”,门扇上刻的诗文也大同小异,均为修身养性、励志的诗文,刻画内容也为文人所喜爱的兰梅竹菊,其崇文风气由此可见一斑。

经多方问询和查找黄氏家谱,得知这两座建筑为黄继修的孙子所建,故在大门的门楣上刻有“举人之家”。黄继修的故居离此处不远,门口两对中举时竖立的旗杆夹石今犹在。黄继修生育五子,成人四子,老三行敏入国子监做过太学生,后官从九品;老四行敬为附贡生,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先后做过贺县(今贺州市八步区)、修仁县(今荔浦市修仁镇)的教谕;行敬生四子,长子世楷亦为附贡生,清同治年间(1861—1875年)先后做过思隆县(今来宾市兴宾区)、思恩县(今环江县)的教谕。以上两座房子为行敬的儿子所建,但具体是哪两个儿子所建,抑或为四子共建?问及其直系后裔,都说不清楚。据村上长者回忆,这两栋房屋的正堂上原来都挂有“文魁”的敕匾,于20世纪60年代的“四清”运动中被损毁。

了解到以上这些,就不难理解宅庆村崇文风气的历史由来和根植于心中的“文气”,而宅庆村古建筑中的窗格文化,不啻为桂北传统建筑窗格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