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傅振中将军:决战淮河堤 忠心为人民——淮河流域抗洪抢险纪实

 寰球傅氏 2024-05-14 发布于河南

决战淮河堤 忠心为人民

淮河流域抗洪抢险纪实

庆祝新中国75周年华诞

建功立业在军营征文

《同心刊》发表

人物小传傅振中1954年7月生,1972年12月入伍,光荣在党50多年。退休前曾任原总参谋部某局和坦克学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四十年军旅生涯荣膺三枚军功章。在2003年淮河流域抗洪抢险救灾中,贡献突出,受到全国全军表彰,并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接见。

激战前夜,未雨绸缪

皖北重镇蚌埠,是千里淮河抗洪的主战场。140多公里的河道从区域内贯穿,城区80多万人口居住淮河两岸,京沪线穿城而过,当年淮海战役就发生这这里。

2003年6月26日以来,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淮河中游水位已超1991年水位,国家防总要求沿淮各地紧急行动起来,做好淮河防汛抗洪工作。

1991年淮河流域发洪水时,坦克学院曾获得全国抗洪抢险先进单位称号。当时我在总部机关工作,曾随首长来学院慰问官兵。今天,我是这个单位的主官,刚结束抗击“非典“的战斗,即将投入严峻的抗洪战役中。

2003年7月2日暴雨连续下了几天几夜,险情危急,刻不容缓。面对即将到来的洪魔,我立即拨通了蚌埠市花市长手机。此时,市长正与军分区领导在淮河大坝上排除顺水而下的330吨钢制桥墩围堰险情。

我立刻意识到作为驻守江淮大地的人民子弟兵,保卫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随即召开学院党委常委会议,研究制定抗洪方案,同时向当地政府和人民发出“首战用我,用我必胜”的抗洪誓言和《请战书》。要求把最紧迫的任务、最危险的工作、最复杂的险情交给坦克学院。市防汛抢险指挥部把学院作为抗洪抢险第一梯队,朱文泉上将带领的抗洪领导小组也驻扎在学院。

三战三捷,江淮安

2003年7月5日凌晨1时40分,怀洪新河尹口闸被洪水冲坏,洪水直奔尹口村,千余户村民被淹,京沪铁路受到威胁。学院按到险情通报,不到10分钟,我便带领一支450人、20台车辆的抢险突击队赶赴现场抢险。

尹口闸门宽2米,水深18.36米,流量每秒5500立方米。湍急的洪水在此形成巨大的漩涡,人员稍有不慎就会被卷入涵洞。由于天黑地滑、作业面小,抢险工作极为困难。在地方专家的指导下,我们将两名抢险职员放入可以伸缩的挖掘机铲斗内,慢慢地靠近闸室两侧。铲斗一寸寸向前伸去,经过半个多小时的反复尝试,绳索终于安全拴牢。

官兵又奋战三小时,终于使被洪水冲开的闸口顺利合拢,保护了5000余名村民生命财产安全。确保了京沪铁路的畅通。堤岸边的老百姓露出了笑脸,我与市常务副市长李壮、分区朱文富参谋长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2003年7月7日凌晨时分,淮河支流邂河张店段和法河王庵段相继决口,下游25个自然村4万亩耕地被淹,3万多群众被困,洪水直逼京沪铁路,形势岌岌可危,灾情就是命令。

6时50分,接到通报,来不及吃早饭,千余名官兵,紧急集合,立马奔赴抗洪一线。这天是小暑,蚌埠地区半月来的阴雨天变得烈日炎炎。三项任务:救助群众、抢运物资、堵住两处决口。一眼望去汪洋一片,官兵们唯一能栖身的就是大堤。看到人民子弟兵赶来救援,群众激动啊!洪水中筑人墙,拼力封堵决口;运沙袋,全面加固大堤,在滔滔洪水中解救群众,抢运被淹物资。双手磨破了,没人叫一声苦,无人喊一声累;晕倒了,爬起来继续战斗。

官兵们干得很苦,连续12个小时的奋战总算堵住了决口,圆满完成了任务。

洪流滚滚军情急,抗洪就是打仗。

2003年7月12日,暴雨后的第三次洪峰像脱缰的野马,直扑荆家沟。

荆家沟位于涂山、荆山夹淮对峙北岸,这是当年大禹治水的地方。

险情惊动了党中央、国务院,军地各级领导纷纷赶到现场指挥。

雨过天晴后的江淮大地,闷热潮湿,令人难忍。下午1时,我和曹院长、张江副院长带装甲指挥系学员,紧急赶赴怀远荆家沟抢险现场。被汗水浸透的作训服色彩更浓,一片汪洋中绿色更风流。

“是你们的威风击退了淮河的洪峰,是你们的钢铁意志铸就了淮河的钢帮铁底。”时任安徽省省长的王金山动情地贊扬官兵。

就在迎战洪峰的关键时刻,下午4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当地党政军领导陪同下来到会战现场,看望抗洪指战员、慰问官兵。整个大堤人山人海,堤内堤外,岸上岸下,战旗飘飘。无情的洪水、热情的汗水、激动的心、热烈的手交融相织……

军民情深,救灾济民

洪水退了,江淮大地变成了泽国。人民的吃饭、喝水、就医成了问题。此时,我联系了蚌埠市花市长,请求把救灾物资送到最需要的灾民手上,市长提供了最困难的怀远荆山湖行洪区和固镇县九湾乡、五河县双忠庙镇等灾区。当即派军务科姚科长与当地民政局联系,将5万元大米、面粉、方便面、矿泉水等救灾物资亲手送到灾民手中。官兵们还自动捐款,其中新四军老战士朱海峰同志,用省吃俭用积攒的5000元钱捐献给灾区人民,深受当地人民赞扬。

以“淝水之战”著称的千年古城﹣﹣寿县,严重内涝,使古城东门和北门已经淹没在近3米深的洪水中。人们进出城只能顺着尚未被洪水淹没的云梯,爬上9米多高的城墙垛子。两大城门之间,汹涌着浩浩荡荡的洪水。

水困古城,人民受难。危急时刻,我当即派火力控制工程系备足大米、面粉、方便面、矿泉水等食品赶赴灾区慰问灾民。同时,学院派出三支医疗队,深入灾区送医送药。

面对汹涌的洪水,有党和政府作后盾,有人民解放军的坚强壁垒支援,灾区人民的心态前所未有的“平静、稳定”。当地一位老人说:“我这辈子经历过很多次水灾,但从未像现在这样安心!”

我们是长城,保卫着祖国的安全;我们是大堤,护卫着群众的家园;我们是子弟兵竭诚为人民排忧解难。这不是诗的语言,而是经过滔滔洪水考验的全体官兵的共同心声和脚踏实地的行动。

总参谋部首长批示:“坦克学院视灾情如命令,组织官兵奋勇抗洪的事迹值得赞扬”。

安徽省委、省政府给我们请功,上级通报表彰我们抗洪抢险救灾的事迹,人民给予赞扬,组织给予褒奖,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激励!我们当再接再厉,不骄不躁,始终保持战斗的姿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