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芾33岁酒后炫技,如书圣附体,写下巅峰之作,启功:这字有神通!

 昵称58395974 2024-05-14 发布于上海
尽精微,致广大
——精微堂
米芾这幅作品中的“八面出锋”
是视觉上的一场盛宴
王羲之,东晋著名书法家,以其深邃的笔法体系名垂青史,自子嗣王献之起,历代均有继承和发扬其书法艺术者。
唐代,太宗及诸多帝王对王羲之推崇备至、尊尚其艺,使“大王”书法成为当时学界的金科玉律,一代又一代的书法大家涌现。
图片
进入宋代,随着士大夫阶层的崛起,文艺趣味转向内心世界的抒发,导致书法领域内“尚意”风格盛行,传统严谨法度渐被忽视。
此期能真正领悟魏晋书法精髓者寥若星辰,米芾乃其中的杰出代表,不仅跻身“宋四家”之列,亦是其中涉古最深的学者。
图片
米芾自称本人作品为“集古字”,这也说明他做到了取法众人。他从段季展、沈传师学起,进而是颜、柳、欧、褚遂良等人。
在元丰五年(1082年)前后,米芾与苏轼相遇,东坡居士告诉他应当跳出唐人,以魏晋为师。自此以后,他专研“二王”。
图片
米芾自谦其作品为“集古字”,彰显了其广泛汲取古代名家之长的特点。他起初受教于段季展、沈传师等,后更广泛学习颜、柳、欧、褚等大家的书法。
在公元1082年,即元丰五年,米芾结识了苏轼,后者指点他应跳出唐人框架,直接向魏晋书法看齐。自此,他便专注于钻研王羲之与王献之父子的书法艺术。
图片
在公元1083年的春季,具体为元丰六年的四月九日,据学术推断,恰逢书法大家米芾迎来他第三十三个春秋之际。
在这特殊的一天,他的行书造诣达到了顶峰,创作了《方圆庵记》这一卓越之作。
米芾的这幅作品,每一笔每一画都透露着魏晋时期的风骨,仿佛是王羲之本人的灵魂附体于其身上,令人叹为观止。
图片
与米芾晚年个性强烈、风格突出的作品相比,《方圆庵记》更多地彰显了书法中的线条之美和字的结构之和谐。
启功大师对这部作品赞不绝口,认为其精妙之处在于难以用言辞表达完全,即所谓“妙不可言”。
图片
当代文人汪曾祺先生亦对此作评价颇高,形象地描述模仿《方圆庵记》的体验如同“寡妇失贞”,一经尝试便无法自拔。
《方圆庵记》全卷包含超过750个字,每个字的尺寸约3厘米。米芾汲取了“神龙本”《兰亭序》《圣教序》的精华,他的起笔藏锋或断切而入,不暴露锋芒,中锋运笔展露骨力与坚韧。
图片
该作品的笔画坚实稳健,同时不乏灵活圆润。无论是方折还是圆转,在横折和竖钩之间运用自如,绞转、搭笔、调锋、衔接之处都流露出“二王”(王羲之与其子王献之)的风格。
长横的提按分明有序,勾挑顿挫充满力度,撇捺之间并无过度张扬的开合。
图片
在字体结构的安排上,《方圆庵记》以纵向取得气势,而在字的内部则留出较多的空白,使得整体布局紧凑而内部宽松,疏密相间,达到一个适宜的平衡。
此篇之作,结构之奇峭,如行云流水,动中藏静,其重心左右逢源,变幻无穷。与“二王”的飘逸俊逸相比,更添一分雄浑苍劲之气。
《方圆庵记》,篇章布局严密,笔法稳健而不失洒脱,于规整之中蕴含变化,为研习行书之典范。其中,每一笔每一画,每处布局,皆值得我们深入钻研,精益求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