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状元锦囊|405分!厦门大学传播学考研经验(综合第三)

 木铎新传 2024-05-14 发布于安徽


作者 | 木铎厦门大学学员

成绩 | 2024厦门大学传播学405分拟录取(综合第三)

版权 | 木铎新传(ID:muduoedu)所有,未经许可,禁止其它一切机构转发,需要转载请先联系授权

Hey,各位未来的厦大新传人,我是你们的学姐,也是今年考研战场上的一员。在这个充满挑战的考研季,我作为跨考生一战,有幸以传播学学硕总分第三的成绩,被美丽的厦门大学录取。我本次考试政治79分,英语(一)76分,新闻学与传播学基础123分,新闻与传播实务127分,初试排名专业第五,复试89.76分,前进两名,总排名专业第三。今天,我要和大家分享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经验,更是一场关于青春奋斗的虔诚旅程。


一、择校经验:感性与理性的抉择

选择厦大,对我而言,既是一场心灵的呼唤,也是一次理性的抉择。我曾在无数个夜晚,仰望星空,问自己:为什么是厦大?是什么让我对这所学校情有独钟?

1. 心灵的呼唤:浪漫与梦想的结合

厦门,这座海边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我。海风轻拂,阳光洒满每一个角落,这里的一切都充满了诗意和浪漫。而厦大,作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之一,更是我心中理想的学术殿堂。这里更是许多福建人心中的清北,是我们福州小孩成长过程中的梦想学校。就像我的高中同学,甚至上一家公司的老板娘一样,他们都是厦门大学的校友。通过他们在社交媒体上的描述和帖子,我能感受到厦门大学散发出的这种充满活力的美学氛围。谁会不想去5A级景区学习呢?

2. 理性的抉择:专业实力与个人发展的考量

在择校过程中,我首先通过查阅各类资料,了解不同院校的学科排名、师资力量、科研条件等信息。同时,我也参考了往年的录取分数线和报录比,以及通过网络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与在校研究生和校友进行交流,参照了木铎学姐的一对一择校建议,在综合考虑个人兴趣、职业规划和生活偏好后,我最终确定了厦门大学作为我的考研目标。

此外,我发现厦门大学确实强调研究生的跨学科培养。我记得新闻学院有一位苏俊斌教授,他就与人类学和信息学院的老师共同培养了一些跨学科的研究人才。去年11月,厦门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也正式成立。研讨会期间,他们强调了汇集各学科理论的重要性,以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传播理论框架,向世界表达中国的叙事和概念。所以,我对学校的培训机制也很感兴趣。(以上介绍也可以作为大家如果复试碰到择校原因问题时的参考)


二、专业课备考经验

1.专业基础考试复习经验:量化任务

众所周知厦大是没有出题的书本范围的!木铎的厦大小班会根据参考书重点进行内容讲解,考前还有押题训练,全年课程很有针对性。我一开始的做法也跟大家一样,去了解了厦大往年有给出书单时的书籍名录,再加上近几年比较火的考题出处书,总结来说就是下方这个书单。

这个软件就是WPS关联的小程序“小团队”里的“目标里程碑”,我前期备考时觉得看书时间很难把控,就决定量化书页任务。我是根据备考的总体时间轴来反推看书时间的,比如我约定自己必须在7月前看完必看的书目,那么根据我那时盈余的时限,我最终的目标就是100-108页/天,每小时12页书,5分钟/页,这样一来,我还可以给自己手机设置倒计时,时刻提醒自己的节奏和进度,而盈余的时间就可以作为自己的休闲课间,以此激励自己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

但是看完这些书我发现一个很麻烦的事——我根本没记住几个定理!

那时真的很绝望,所以我必须迅速调整自己的战略,进入七八月,需要从“书本主导”更替为“知识点主导”,打破书本之间的界限,把所有知识整理成总表,从而才好灵活运用,我主要的整理模式就是思维导图,能够确保自己对知识的最基础理解到位,这以后再谈做题。

做题套路这方面我讲解的就不如机构专业啦,还要劳请各位同学一步一个脚印,好好听老师们的课哦!

2.专业实务考试复习经验:集百家所长

我个人觉得实务考试更多的是需要模版的,即便是评论也是有套路可循的。木铎的实务班的批改是针对应试要求,非常非常精细的,学姐会逐句批改,直到达成一个看到题目就能下手的水准。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我的评论思考套路吧!

  • 提取材料关键词:尤其是主语、动词、现象、数据、情绪性文字、矛盾点、高频词

  • 定调主情绪:支持/反对

由1和2就可以写出评论首段了,接下来最通用的常规模式就是三段原因→影响→措施

原因的思考角度是:社会背景?责任主体?

出现的影响可以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近及远去谈,这段就很适合采用相似案例来论证。

措施也就无非是从责任主体、民众社会、机构组织、政府机关来分别提意见了。

尾段可以用万能名言总结,比如“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再回扣总论点展望一下未来或者反思一下更深刻的后果,思考路径就是个人→一群人→社会→政府→民族层层递推。

除了评论比较注重“思考逻辑”上的“套路”,其他实务比如采访提纲、融媒体全媒体(专题)报道策划、电视或网络专题栏目策划、广告或品牌营销策划通通是可以准备比较死板但有亮点的万能模板的!只要你积极做题,从他人的作业里取经并提出新的创想,最后考场上任他如何出题,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哒!

三、英语备考经验:主动学习

单词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它是我最早就开始准备的考研学习环节,去年三月开始我就每天坚持背30个单词,真就不求一次花太多时间,但是需要保证有几轮的复习巩固。

我第一轮用的是“扇贝单词”,也是对比过市面的软件,觉得它的刷单词速度、即时复习功能和小测模块设计都很贴合我的个人需求。此外,我背完了主要单词后,也学习了“考研高频短语”的资源,这也为阅读打好了基础。

我第二轮背单词用的是“考试蚁”,它的主要特点是会提供很多“妙趣横生”的记忆方法,比如下图。因为第二轮我基本对简单词汇掌握熟练了,但是对一些生僻或者长难单词还有些迷糊,所以这种奇奇怪怪的联想法能让我用右脑想象力辅助记忆,背诵效果更好。

  

我考前一个月时已经没有完整的时间会用来背单词了,那个时候基本都是在碎片时间时用“百词斩”迅速地过图文配对,以求能在看到英文时脑海里迅速反应这个单词的“内涵”,不求记住每一个中文对照。毕竟阅读不需要精翻,所以记住这个单词的大体“使用场景”,理解文章大致意义即可。当然,这个阶段我过单词的速度就更快了,每天250个打底,最后没时间,也就没有背完所有词库了。

再谈到英语阅读,我个人最深的感悟是,做得多不如做得精。特别关键的是,做错的题,除了需要分析题目内容本身的正确答案选择原因,更有必要理性分析一下自己“思考逻辑”上的问题。比如我经过几轮反省,给自己定下了规矩,所有英语阅读的第一题一定都空着,等看完全文再选!这样一来我的错误率就大大降低了,因为我先前的逻辑问题是,还没理解整篇文章在讲什么就开始作答,会自己脑补很多观点。

大家也可以看到我书架上最近20年的真题也没有完全做完,只做了三分之一,但是最后结果依然还不错,这就是做的精的好处了。

至于作文,真的就是靠同学们创造独特模板和灵活套用模板的能力了。


四、政治备考经验:不只是死记硬背

很多人提到考研政治,第一反应可能就是“背背背”,但我想说,政治课其实是一场与智者对话的过程,它要求我们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要有敏锐的灵活化用能力。

实际操作中,因为我专业课前期的时间安排失误,我既没有跟完徐涛的课,也没有刷完1000题,更没有做完肖八肖四。回想起来真的也很惊险啊QAQ

但是我上考场前,确保自己看过一遍市面上别人整理的诸如“肖徐腿曲米都在押”的选择题大合集,再很认真地跟了一个B站UP主把腿姐和肖四都压的大题给认真背了数遍——当时上考场前留给政治的时间只有考前一周的每天至多3小时,所以我用了一些很偏门的记忆方法,尽量节省自己的记忆内容和背诵难度。

比如我会将同一个主题词下的内容整合起来,把腿姐和肖四的答案杂糅成简要的得分点,再提取关键词联想图片或者用AIGC生成我需要的图片。

这个过程关键的是要节省背诵的难度,最好以关键词取代长难句,并且要联想尽可能生动或者熟悉的画面。

其实我这次考试最大的难关就是时间根本不够用!除却兼职占用的时间,我还因为前期的决策失误,经常做一些无用的“工作”,比如去整理考题中不同知识点的出现频率之类的,可是实际上真的完全就是浪费时间一方面这些工作根本不直接助益我后期的考试分数,另一方面其实早就有机构的学长姐为我们做好了这些辅助材料梳理。

所以,大家真的要懂得利用现有机构替大家整理好的知识点合集,去高效备考才能轻松地高分上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