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山文史】醉龙的传说,居然是跟蛇有关?

 中山历史 2024-05-14 发布于广东

过去,每逢农历四月初八,中山人有“舞龙船头”的俗。舞龙船头又称舞“醉龙”,醉龙的奇特之处,是它与常见那种蜿蜒达数十米之长的“沙龙”不同,只有龙头和龙尾各一段。中间的一大截龙身,就留给观众从舞龙者的虚拟动作中去想象了。

相传,很久以前,香山县境内发生了一次大瘟疫,这场瘟疫势头很猛,连一位被当地的善男信女奉为活菩萨的老和尚也束手无策。这天,老和尚正在禅房里苦思冥想翻药书,突然背后咝咝作响,一回头,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用头部推开虚掩的门,钻了进来。老和尚大惊,慌忙从剑匣中抽出宝剑,一剑把蛇头砍下来,怕蛇未死,他又顺手把蛇身砍为几截。

说也奇怪,那被砍下的蛇头,依然向老和尚爬去,吓得老和尚返身便跑,歇了一会,回来一看,蛇头已经僵硬,不会动了。细看蛇眼边却挂着一颗晶莹的泪珠,咀巴紧闭着,含着一片不知名的树叶。

老和尚虽然惊魂未定,但还是立刻召唤了几位村民,把蛇的尸身抬了出去,扔下大海。

突然 ,风浪大作,几乎所有的人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儿截蛇身在浪里上下翻腾,仿佛想重新连接起来,却怎么也连接不上,殷红的鲜血把大海都染红了。最后,蛇头和蛇尾突然冲天而起,在云霄里飞舞,终于从蛇头长出长鬣和分丫的龙角,又慢慢地长出龙身和龙爪,和变成龙尾的尾部连接起来,缓缓地绕着村子飞了三圈,长啸一声破空而去。

众人正惊愕间,水中几截蛇身慢慢地朝岸边漂来,村民们把它埋在土里,不久岸边便长出几株不知名的幼苗,那些幼苗长得很快,不久就长成几株小树。这几株奇异的小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老和尚细看,它的叶子不就是蛇嘴里衔着的那种树叶吗?他突然恍然大悟。莫不是那天大蛇闯进禅房,为的是告诉自己 ,用这种树叶可以救治患上瘟疫的病人了。

老和尚从树上摘了一把树叶,用树叶煮了一锅汤,果然,喝下这种汤的病人都药到病除,很快就痊愈了。人们这时才明白:被老和尚砍成数截的大蛇,原来是天上受贬的神龙,它正是在作善事献身以后,才得以回复龙身的。

村民们举杯互相祝贺,通宵达旦。第二天清早,喝得烂醉的两位大力士,一时兴起,跑进庙里,手捧龙船的龙头和龙尾,模仿当日龙头和龙尾在天上翻腾飞舞的姿态,狂舞起来。这一天正是农历四月初八,香山舞醉龙的习俗就是从那时开始的。后来,为了舞起来轻盈多变,有人专门雕刻了些较小的木龙头龙尾,并安上木柄,但舞龙人必须喝得烂醉,边舞边痛饮米酒的习惯依旧没变。

西区醉龙资料图

解放后,四月初八舞龙头的风俗渐被淘汰了。而在历史上原来隶属于香山县的澳门却一直保留下来,直至今天。除了四月初八之外,每逢喜庆日子,便是舞醉龙的健儿显身手的日子。

濠头木龙资料图

至于那种不知名的树,后来人们把它叫做挛茜(音西)树,至今中山农村仍有在四月初八用挛茜叶的液汁做饼食的习惯,据说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吃起来微涩而带芳香,倒也别有风味,是中山人喜爱的食品之一。(来源中山文史21辑)

其实就是栾樨饼~栾(luán)樨(xī)饼是以一种叫做栾樨的植物的叶子和糯米粉、澄粉、粘米粉、冰片糖等为主要材料蒸制的糕饼。是珠江三角洲一带的特色小吃,也是农历四月初八“佛诞”的传统食品,以中山最普遍。

石岐关帝庙之“摸门钉”和当年日军侵占的故事

2024-05-13

【中山非遗文化】甲辰龙年濠头龙狮巡游

2024-05-12

【中山记历】石岐金都城2025年要停业?来看看它的前世今生吧!

2024-05-10

【石岐旧屋】龙母庙街41号,45号的回忆

2024-04-15

【中山历史】中区幼稚园的一些历史

2024-05-05

【中山历史】让我去一次就爱上的村落——沙溪龙头环

2024-05-0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