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浙江一位“免试生”,写出最美《滕王阁序》,这字能超过唐代书法家!

 三余字画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人们常说“高手在民间”,居于庙堂之上者不见得就有真才实学,如今书坛就是这样,而放在古代同样如此。有些书法家不热衷于为官,而是专精于翰墨丹青,他们的水平与宫廷书画家相比更胜一筹,但遭到了“主流人士”的抵制和讥讽。

清中期有两位大高手,都遭遇了这种情况,一位是邓石如,曹文埴请他来京城切磋书艺,结果被内阁学士翁方纲等人排挤,落得个“顿踬出都”;另一位是高垲,他的字颇受欢迎,却被庙堂书家讥讽为“乡野粗笔”,气得他不再参加科举。

邓石如在书坛的名气很大,以篆隶闻名,而高垲则是清代首屈一指的楷书大师,而且能突破“馆阁体”,直追晋唐。高垲,字子才,号爽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生于浙江仁和一户书香门第、收藏之家。

高垲三四岁时就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书法,年纪渐长后,他专学唐人,仅用数年就闻名江浙一带。因为书法好、学问精,他成了“免试生”,不用考试就有举子功名。当时江南一代的名流、商贾多请他书写碑版文书,文人之中也传抄他的作品。

虽然有举人功名,但高垲不愿为官,而是用一生研究书法,他以一人之力提高了整个清代的楷书水平。尤其是他写得那部《滕王阁序》,堪称“史上最美《滕王阁》”。书法史上很多名家都抄写过这篇名文,如赵孟頫、文徵明、祝枝山、董其昌等,但要论用笔之挺劲秀润、精工细腻,高垲当居魁首。

此作纵28厘米、横328厘米,单字大小约3.3厘米。高垲取法褚遂良、欧阳询、李邕等人,起笔尖锋而入,笔尖落纸后再进行衄挫、回锋、使转等动作。行笔以中锋为主,书写不疾不徐、自然稳健。

《滕王阁序》笔画遒劲挺拔、轻重、粗细变化均匀,楷中有行书笔意,流畅婉转、一气呵成。点画之间起收、衔接到位,无半分迟滞和败笔。结字舒展横阔、布白匀整、骨肉匀称,既端庄稳健又不乏欹正高低变化。

纵观此帖,笔画细腻精到,结字、章法工致严谨,与文章相得益彰,即使与唐代名家相比,也不落下风甚至略胜一筹,是我们学习楷书、领略笔法的上佳之选,每个字都值得好好研究和临摹。

而今,我们将高垲《滕王阁序》原作进行了超高清12色微喷复制,笔画细节与真迹毫无差别,非常便于临摹和欣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