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是什么朝代?春秋为何称为春秋,战国为何称为战国?

 正义至上 2024-05-14 发布于河南

匈奴狼山说

2024-05-13 01:55江西

上世纪90年代,我国诞生了两部公认的优秀历史剧,分别是《三国演义》和《东周列国志》。前者在质量和收视率上达成了完美统一;而后者则被认为是中国历史剧写实的顶峰,至今无出其右者。

《东周列国志》讲的是从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国都镐京,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江山一统之间的历史。

这个混乱动荡的年代在史学界有一个专有名词,称作“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五百多年的历史中,绵延几千年的奴隶制度被彻底埋葬,华夏文明伴随着战争和杀戮掀开了全新的一页。

那么,“春秋”和“战国”之间的分界线是什么?这两个历史时期又为何会被如此称呼?

“春秋战国”是什么朝代

众所周知,周朝是我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一个朝代,其八百年的国祚,堪称是绝无仅有的异数。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随后定都于镐京(今陕西西安)。周幽王时期,周朝国力日渐衰落,最终被犬戎攻破国都。

周平王虽然很快完成了复国,但旧都此时被蛮夷占领,无法讨回,最终被迫迁都于成周(今河南洛阳)。

考虑到镐京位于西北地区,而成周位于中原地区,因此周朝因国都的不同被分成了西周和东周。

据史料记载,东周的持续时间是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56年。它和春秋战国基本是重合的,只是后者多了秦灭六国的几十年。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分裂史,虽然此时名义上周天子还是天下共主。

但因为失去了国都镐京,它的实力大幅下滑,无法约束日益强大的诸侯国,对天下的掌控已经名存实亡。

西周立国之后实行了分封制,将所有的姬姓王族分到中原的不同地区为诸侯。

周天子权威尚在时,诸侯国之间能够和谐共处,虽偶有矛盾,但很快就会在的介入下平息。

但周天子迁都之后,各个诸侯依然是战乱频发,但规模却越来越大,一些小诸侯国在动荡中走向衰亡。

一段时间后,中国形成了几十个诸侯国并立的格局。

除了诸侯之间的混乱征战,春秋战国和西周相比在很多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

首先是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虽然后者是秦始皇正式提出的,但是它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经具备了雏形。

郡县制图解

其次,西周是标准意义上的奴隶社会,制度较为落后;而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文明发展最快速的阶段,逐渐完成了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过渡。

不仅如此,在生产工具的使用上,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慢慢被春秋战国的铁器取代。

最后,伴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以及各国之间交流的不断深入,春秋战国时期成为了中国古代思想发展的重要阶段。

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和墨家都在这段时间内诞生。

在这段思想文化最为灿烂,无数名人群星闪耀的时代,诸子百家为了证明各自在学术上的正确性展开了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良性竞争,推动着华夏文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是华夏文明历史上最重要的过渡时期,对后世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那么,这段时间为何会被泾渭分明的划分成了两个不同阶段?又为何被命名为“春秋”和“战国”?

百家争鸣图

为何被称为“春秋”

根据历史学家的说法,“春秋”和“战国”是两个明显不同的时期,双方在战争的规模和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上都有明显的不同。

春秋开始于周天子定都洛阳,结束于晋国灭亡,赵魏韩三家将其瓜分后各自建国。

在这个过程中,周天子的权势逐渐衰落,周朝推行的礼乐制度开始出现崩坏,各个诸侯国之间开始互相掠夺。

不过,和战国时期相比,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争夺大多不以“灭国”为目的,更多是为了证明孰强孰弱。

因此,对这个时期各个诸侯国的统治者来说,成为世人共尊、并得到周天子认可的诸侯之长是他们最重要的目标。

春秋霸主齐恒公

正因如此,春秋时期才先后诞生了五位不同的霸主,被后世尊为“春秋五霸”。

不过对于春秋五霸,不同史书中的记载存在一定偏差,其中最主流的版本有两个;

一个是孔子和孟子推崇的“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版本;另一个则是荀子和墨子认可的“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版本。

在春秋时期,周天子已经逐渐退化为名义上的君主,真正统治天下、会盟诸侯的其实就是不同时期的霸主。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春秋五霸”最为知名,但这并不代表春秋时期就只有这五位霸主。

在他们之外,还出现了大大小小几十个春秋霸主。而且在大部分时间段里,晋国国君凭借强大国力,都牢牢掌控着霸主之位。

国力强大的晋国

看到这里,想必有很多人会好奇,为何这个时期会被称之为“春秋”呢?

史学家之所以会进行这样的命名,主要来源于一本史书,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儒家经典——《春秋》。

《春秋》这部作品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记录的史书编纂修订后完成的,它记录了公元前722年一直到公元前481年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几乎和春秋时期重合。

因此,后世史学家就将这个阶段称呼为“春秋时期”。

需要注意的是,“春秋”其实是东周列国史书的统称,当时不仅有《鲁春秋》,还有《齐春秋》《晋春秋》等。

而之所以用“春秋”给史书命名,是因为各诸侯国会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去洛阳朝拜周天子。

在当时,朝拜周天子是最重要的大事,必然要被记录在史书中。因此,各国的史书最后都以“春秋”命名。

“战国”这个名称的由来

对于“春秋”和“战国”的区分,一开始并没有明确的说法。

后来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将“三家分晋”作为了春秋结束、战国开始的标志,逐渐成为后世公论。

所谓的是“三家分晋”是指:公元前403年,赵、韩、魏三家将晋国的领土瓜分。

随后他们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形成了三个新的强大国家,至此战国时期掀开了序幕。

之所以将其定为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是因为此事过后周天子的权威彻底沦为空谈,周礼也形同虚设,再无人遵守。

要知道,“三家分晋”之前,周天子虽然权势旁落,但依然被奉为共主,各国诸侯王虽然偶有僭越,但基本还遵循周朝的礼制。

赵魏韩三家分晋

而“三家分晋”的出现则完全打破了周朝制定的礼制,狠狠打了周天子的脸,也让“上下尊卑”的神圣光环被一举戳破。

而礼制的彻底崩坏使得各国之间无论是军事对抗还是政治斗争都愈发酷烈。

就这样,春秋时期那种可以被周天子调停的霸主之争彻底成为历史,战国时期的灭国之战登上舞台。

比如,春秋时期诸侯国交战虽然激烈,但还保持了克制,甚至还有“退避三舍”这样的温情时刻。

而到了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动起手来已经毫不节制,肆意屠杀敌军将士。

家喻户晓的长平之战就是这方面的典型,此役秦国大将白起残杀了40万赵国士兵,其血腥程度堪称历代之最。

血腥残忍的长平之战

正是因为战国时期的争斗越来越激烈,并逐渐丧失人性,导致大部分老百姓都对战争充满了怨恨。

在这种形势下,结束纷乱、归于一统的思想开始出现,并迅速取得了巨大影响力,成为了主流公论。

至于对“战国”时期的命名,其实和前面提到的“春秋”一样,也是来自于一本鼎鼎大名的史书。

它就是西汉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战国策》。

这本史书以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的故事为开头,一直讲述到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

因此,后世史学家便将这段时期称之为“战国”,之后在司马光等史学家的影响下,史学界又将战国的开端定为“三家分晋”。

至此,史学界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划分正式定型。最后,明末著名小说家冯梦龙撰写了《东周列国志》,让这段辉煌灿烂的历史和其中的各色人物为百姓所熟知。

结语

总的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混乱、最分裂的年代,各国之间争斗不休,民众苦不堪言。

但是它同时也是华夏历史上最重要的过渡时期,其在军事、政治、思想和文化领域都取得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是大一统王朝制度的诞生还是百家争鸣的思想碰撞都对后世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参考:

《春秋战国思想史话》

——嵇文甫

《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研究》

——李华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