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僧独自来到盘丝洞时,三个蜘蛛精正在干什么?

 博士论西游 2024-05-14 发布于河南

(博士论西游第九五八讲,选自《〈西游记〉与中国古代社会》(145)第三章――生活篇之“丰富多彩的百姓休闲生活”)
在上一讲,我们提到,在《西游记》中,乌鸡国太子和二郎真君,他们分别举行了一种被称为“采猎”休闲活动。在中国古代社会中,“采猎”又称田猎,原本是用来训练士兵的军事活动,但由于其具有极中的娱乐功能,从而成为皇亲贵族和上层人物喜爱的活动。
在《西游记》中,作者还描写了一种户外休闲娱乐活动,那就是在唐僧来到盘丝洞化斋时,三个蜘蛛精所进行的休闲活动,它也是一项体育运动,该活动就是“蹴鞠”,书中称之为“蹴踘”。
唐僧师徒离开朱紫国,“尽无穷水道,不觉的秋去冬残,又值春光明媚。”在行路踏青之时,忽见一座庵林,唐僧要亲自前去化斋。唐僧拿着紫金钵盂来到茅庵旁,他看到有四个女子正在窗前做女红,又经过一个小桥,他看见三个女子在木香亭子下边“踢气球”。
作者先对三个女子“踢气球”的场面进行了一大段的描写,然后又用一首诗对此进行了总结,其中提到“蹴踘当场三月天,仙风吹下素婵娟”,从中可以明确看出,所谓的“踢气球”,就是“蹴踘”。
既然作者在书中提到了“蹴踘”,并且也对其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这就表明,在《西游记》成书的明代,该项活动早已出现并成熟,成为了人们非常喜爱的休闲活动。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蹴鞠”是什么时间出现的?它又是什么样的发展历程呢?
“蹴鞠”,又称“蹴踘”、“蹋踘”,其中“蹴”和“蹋”都是踢的意思,而“踘”和“鞠”均指的是球。据《史记索隐》载,“《别录注》云:蹴亦蹋也”;另据《康熙字典》载,“鞠即毬字……古用毛纠结为之,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踘音鞠,义同”。
蹴鞠起源很早,相传为黄帝所创制,据西汉刘向《别录》载,“蹴鞠,黄帝所造”,而到战国时该项运动在临淄一带已十分流行,据《战国策·齐策》:“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
西汉及其之前的“鞠”均用毛发制作,据东晋文人郭璞《三苍解诂》载,“鞠,毛丸,可蹋戏。”该时期的“鞠”也以皮革为外壳,西汉杨雄《法言》提到“梡革为鞠”,唐代颜师古注“鞠,以韦为之,实以物”,这就说明,“鞠”是在皮壳里装入毛发的轻软实心球。
唐代出现了空心“鞠”。唐代徐坚《初学记》载,“今用皮,以胞为里,嘘气闭而蹴之”,就是用皮革缝合成圆球型外壳,然后塞进一个动物膀胱作球胆,再向球胆里充气使之膨胀,最后分别将内胆与外壳缝合,这种鞠结实、轻巧且富有弹性。
唐代之后,“鞠”的材质和制作方法得到进一步发展,但其皮质外壳和空心内胆却被固定了下来,只不过是材质的改进和缝制方法的复杂而已,即使现代的足球,也仍然是皮质外壳和空心内胆。
蹴鞠的起源应与军事相关,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经法·十六经·正乱》记载,“黄帝身遇之蚩尤,因而禽之”,“充其胃以为鞠,使人执之,多中者赏。”从而可以看出,鞠的出现,是为庆贺胜利和发泄余恨,之后便成为了军事训练的手段,据西汉刘向《别录》载,“蹴鞠,兵势也,所以练武士知有材也,皆因嬉戏而讲练之。”
由于“蹴鞠”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它从出现之初,就开始逐渐脱离军事训练,并演变为全社会都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
汉代很多皇帝喜好蹴鞠,西汉刘歆所著《西京杂记》就记载有“成帝好蹴鞠”,包括王公贵族和民间百姓在内,所有社会阶层对此也是十分喜爱,桓宽在《盐铁论》中就提到,“贵人之家,蹋鞠斗鸡”,“富贵奢侈,穷巷蹋鞠”。
唐宋之后,蹴鞠彻底失去军事训练的作用,逐步走向民俗化、娱乐化,并演化出了以踢进球门和踢球高度的蹴鞠比赛,以及表演或健身形式的蹴鞠“白打”。元明时期,蹴鞠逐渐走向专业化,技艺高超之人进行专业表演。
正是“蹴鞠”在明代高度流行,作者才描写蜘蛛精“蹴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