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娟:我不喜欢《我的阿勒泰》,它是一部“讨好型”的作品

 新用户8546LsRJ 2024-05-14 发布于广东

一部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带火了新疆,带火了一本书,更带火了作者李娟。实际上,在当代文坛中,已经荣膺很多头衔的李娟以其接地气的文笔和深刻的洞察力,为读者带来了诸多佳作。

其中,被搬到荧幕上的《我的阿勒泰》无疑是她作品中备受瞩目的一部。然而,李娟最近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却坦然表示这是一本“讨好型”的作品,并称自己并不特别喜欢创作这本书时的自己时,这貌似挺讽刺,自己最不喜欢的作品反而最受大众欢迎?我们不禁要深入思考这背后的原因和含义。


李娟的这一表述,首先向我们透露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复杂心境。

通常情况下,作家创作一本书,往往是出于内心的热爱或对某一主题的深刻感悟。但《我的阿勒泰》的创作过程,似乎与这种常规的创作动机有所不同。

李娟提到这本书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了“讨好”读者,这可能意味着在写作过程中,她更多地考虑了读者的喜好和市场需求,而非完全遵循自己内心的创作冲动。

这样的创作背景,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这本书会比她其他更“真实”的作品受到更广泛的欢迎。

在迎合市场的过程中,李娟可能运用了一些更通俗、更吸引人的叙述方式和内容,使得这本书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喜爱。但作者李娟也说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艺术价值低于她的其他作品,相反,它可能在通俗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从而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当然,从李娟的表述中我们也可以感受到她对于这本书的复杂情感。

虽然这本书获得了市场和读者的认可,但她本人对创作这本书时的自己并不特别喜欢。这可能是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她更多地是在考虑外部因素,而非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艺术世界中。

这种体验对于一个追求艺术真实性的作家来说,可能会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和挣扎。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李娟的这种心态也反映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面临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作家作为创作者,既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到市场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又不想过多地妥协自己的艺术追求。这种矛盾,在李娟的这句话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此外,李娟的这种表述也让我们对作家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创作往往不仅仅是灵感的迸发和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内心情感、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作家需要不断地权衡、选择,甚至妥协,以达到自己心目中的艺术效果。

总的来说,李娟的这句话不仅揭示了她在创作《我的阿勒泰》时的复杂心境,也让我们对作家的创作过程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作为读者,我们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理解作家的创作选择和心路历程。毕竟,每一部作品都是作家心血的结晶,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品味和感悟。

在此,我们中的很多人会对对李娟的坦诚表示敬意。她勇于面对自己创作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不掩饰、不逃避,这种真诚和勇气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

毕竟,这不是每一个作家都能做到的,也并非每一个普通人能做到的,李娟就占了其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