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山下的劫难

 昵称68915313 2024-05-14 发布于安徽
无知、狂妄、狭隘
历史上从来不缺自以为是的聪明人

5月3日晚上5时,新疆的天还是大亮。我从库车龟兹机场起飞,窗外是万年天山雪景。
图片
内陆来的朋友,忙着拍摄。机翼下方那个沉默、被毁坏千年的克孜尔石窟,也将迎来黑夜。
这是一个不愿被称为第二个敦煌」的地方,自有它的骄傲和倔强。

77年前的7月份,艺术家韩乐然对克孜尔千佛洞进行了系统的编号、整理、记录,带着大批临摹壁画手稿,乘坐国民党军用飞机由迪化(乌鲁木齐)飞往兰州的途中遭遇空难,一切随风而逝。

这可能是克孜尔石窟最后一次拯救的机会,就这样葬身天山。

当我置身于石窟前,那位出生于龟兹古国的高僧鸠摩罗什塑像下,维族老人闲坐打发时光。

图片
在文化意义上,这当然是可爱的场景。但在很多时候,人们并没有那么宽容。克孜尔石窟被毁坏最严重的事件,不是地震、偷盗,而是自以为真理在握者的狂妄。

图片

移位:外国盗窃

很难说如果没有俄国、德国和日本探险家,克孜尔的价值会不会被发现。

图片

在现代化之前的世俗生活中,举头可见天山白雪,俯首遍地草地牛羊。所谓石窟,信则神庙,不信则羊圈。

图片

直到以获取土地为举国追求的俄国发现了这块土地。

M.M.别列佐夫斯基和其堂弟H.M.别列佐夫斯基是两位探险家,他们于1906年2月6日来到克孜尔。那时的克孜尔石窟,除了偶有牧羊人躲风御寒,就像一处被人遗忘的破落村落,任由洋人出入。

这一次,别列佐夫斯基盗割了克孜尔第60窟的部分壁画,拿回俄国后引发巨赞。

图片

此后,克孜尔第198窟、第198A窟和第199窟的部分壁画悉数被盗割。

但俄国人早就觊觎这块国土了。

此时,正是满清政权风雨飘摇之际,东日西俄两国最是虎视眈眈。在疆防和海防之争中,主张疆防的左宗棠最终得到朝廷的支持,自西安西进平叛,最后止步于俄国已于1871年实际占领的伊犁。

为了施压俄国让步,左宗棠派出三路大军进军伊犁,其中一路正是从拜城所在的阿克苏地区翻越天山,攻打伊犁南部。

1881年,左宗棠收复伊犁,奠定了今日中俄西北边界。

虽然1940年代俄国又怂恿当地头领叛国归俄,但随着祖国一统,沙俄的企图未能得逞。

与俄国铁蹄到达的时间同步,在克孜尔石窟后山区第213窟西壁上,有几行用铅笔题写的俄文,时间是1879年1月15日。

在谷西区第38窟左甬道券顶上也有俄文铅笔题记,时间是1893年。

由于记载不详,我们无法得知他们盗割的详情。反正,就算知道了,又能怎么样呢?

如今的新疆,仍然以地广路远为印记,遑论那时的偷盗者。也许是一辆牛车,也许是几匹骆驼,带着当地人根本看不上眼、甚至主动毁灭的残片,踏上归俄之路。

对克孜尔石窟破坏最严重的外国探险家是德国人勒柯克,他揭取的壁画面积接近500平方米,涉及洞窟将近60个!

对于研究者而言,壁画的原始布局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可德国探险队使用了不准确的命名方法,给后续的研究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甚至,勒柯克还将部分壁画出售或作为礼品赠送,导致这些文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和私人收藏中,其中柏林亚洲艺术博物馆,是克孜尔研究专家绕不开的。

最近参与援疆调研工作,回顾历史,我的内心,可谓五味杂陈。

图片

毁尸:文化覆盖

克孜尔所在的谷地,人口、文化意义上属于南疆。但常年雪水浇灌,是难得的水量丰沛地带。

如果再仔细分辨,是一条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缘之间的狭长地带,可呼之为天山中路」,东西可扼通道、可控疆域,因此唐代的安西都护府便设于此处。

图片

那时统治这里的是龟兹古国,居民属印欧白色人种。给了玄奘西行取经路巨大支持的高昌古国,与龟兹同处一域。随着佛教东渐,克孜尔成为进入中原的最后一站,其石窟开凿年份,约早敦煌莫高窟100年。
如果敦煌莫高窟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是中原人,那么克孜尔石窟中的人物形象,保留着兼具印度和希腊风格的犍陀罗风格。下面这幅壁画中,供养人的形象也绝非中原风格。
图片

也因如此,虽然山下的克孜尔研究院所获成果远逊于敦煌研究院,但研究人员坚决否认克孜尔是第二敦煌」:「克孜尔就是克孜尔,它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克孜尔石窟的年代比敦煌莫高窟早100多年,它保存的早期部派佛教的艺术形态,是世界范围内部派佛教唯一完整的可视窗口。」

但是,随着吐蕃入侵,苯教与佛教的对抗自然也传到龟兹,好像主人们来不及收拾、仓皇出逃,留下一些石窟尚未竣工、一些壁画未曾绘成,但一些石窟中出现了吐蕃游牧民刻下的「岩画」

图片

到了10世纪,伊斯兰教进入西域,流行偶像崇拜的佛教自然成为冲击对象。这处规模与敦煌莫高窟相当的石窟,竟未能留下一具佛像。

哪怕壁画,也到处都是人为捣毁痕迹。

这明显是一场有目的的文化扫荡。

而且,自此以后,当地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直到今日。

我见到的克孜尔石窟讲解员俱是当地少数民族,她们也毫不讳言宗教冲突对石窟艺术的破坏,历史终于走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时代。

图片

文化堆积层本是常态,但伴随文化冲突的摧毁却是人类共同的劫难。

千年以后,窟内虽无佛像,山下却多了一尊天竺望族后裔、高僧鸠摩罗什的塑像,守护着这处历经波折的洞窟。

图片

图片

灭迹:愚昧修复

在文化的孩童时代,国外探险家的掠夺,从文化的保存意义上而言,有时确难分辨他们的偷盗是保护还是破坏了文化。

正如克孜尔被韩乐然发现,是他在德国留学时,读到了德国探险家的文章,这才知道祖国的西域,竟然存有这样的惊世瑰宝,这才有了后来的保护举动。

反观国人,则对此蒙昧无知。

有个洞窟,因为宽敞高大,牧羊人经常在窟里烧火取暖,导致壁画全部被熏黑毁灭。

图片

最近的一次彻底毁灭,则是20世纪70年代。

这可能是继韩乐然抢救、坠机后,现代人对克孜尔最不可理喻的一次保护」。

石窟不可能直接作画,必须要在石壁上涂抹一层泥皮,再在泥壁上作画。但随着地震、时间风化的破坏,一些泥壁边缘出现了剥落。

也不知什么人突发奇想,要保护洞窟壁画,用三合土将裂缝、仅剩壁画痕迹和没有壁画的部分全部涂抹覆盖。

加固是加固了,但那些本可根据痕迹复原的壁画,也永久性地消失了;有些根据偷盗文物复原的画面,也找不到原位了。

至于「修复」之前拍照建档,不存在的。

图片

愚昧不分时代、人种。

另一个可笑的事实是,你越用心用力,越容易被毁。

在一个洞窟里,所有的罗汉袈裟全部露出泥底,原因是这个窟的袈裟全部贴了金箔,被爱财君子全部剥走。

就像另一个石窟天水麦积山,佛像用了现在稀松平常的玻璃、而在古代非常难得的琉璃,于是佛像眼珠大都被盗挖。

只有皇帝才绞尽脑汁防止陵墓被盗,平民则没有这样的担心。

所谓富贵,所谓荣耀,不过如此。

历经毁灭的克孜尔石窟,如今满目风尘,安坐拜城,就像一位羞涩、惊恐而美丽的新疆姑娘,不施粉黛,却自有风情。

图片

父亲积攒了一生的记录,总不能扔了吧?老人一走,总不能什么都不留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