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一个“学术失败者”寻找“出路”

 若歌sweet 2024-05-14 发布于山东

我一直都觉得,教育社会学这个专业,是我的宿命。这个专业,契合了我的性格,也契合了我过去和未来。

当另一方面,在主流标准看来,一个勉强毕业的博士,在一定意义上是一个“学术失败者”

我们的社会发展和前进的动力,源于社会是分阶层的,分等级的。因此,为了攀登到更高的社会阶层,很多人都竭尽全力。

我们也是一个圈,我们在学术圈。可是,学术本身的高度,无论是源于天赋,还是源于资源,在这个圈子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南京林业大学一🫑suicide的事件沸沸扬扬。是啊,当我们无法得到这些学术荣光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前几天我还和朋友讲,幸亏我们没有那么长程的教育流动,幸亏我们就这样平庸地毕业了。

因此,我们对工作对学术也没有什么期待。所以,好像不那么会受伤。

是啊,对比身边更优秀学校的更优秀的人,他们的内卷程度和痛苦程度似乎比我们多一些,所以也更难接受这种教育流动以及求职之间的落差。

越优秀,越无法忍受自己的平凡。

是啊,所以作为一个“学术失败者”,我如何自洽地寻找出路呢?

昨天的那个文章的评论里,有网友认为,我不适合写这些东西,应该学点别的提升自己的认知。

我不勉觉得可笑。

对我来说,学术不能满足我的表达欲望;我通过自媒体,很好地表达了硕博们想说但不能说或者不敢说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所带来的共鸣,我认为具有重大的意义。

是的,寻找出路的过程,就是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这个社会所契合的点,然后发出自己的一些声音。

这就是意义本身。

我也常常会和很多朋友进行一些深度的讨论,我发现,很多人在痛苦的时候并不会表达自己的痛苦,或者掩盖隐藏自己的痛苦。久而久之,这些社会压抑便影响了人际关系、亲密关系的处理。

我习惯听他们去诉说,也习惯和他们一起去探讨每个人背后的原因。至少,我身边一些亲密的朋友或者我共读的伙伴,在听到我从另一个角度去解释的时候,他们感受到共鸣和治愈。对我而言,这就足够了。

这就是我学习教育社会学的意义,至少,在我感受到巨大的意义感时,我从不怀疑我读博的意义。

直到后来,我不再那么在意学术发表本身,因为我觉得这些“学术垃圾”确实没啥意义。为了形成理论和解释我需要拼凑与合成,最后我觉得都割裂我的访谈对象为我传达的故事本身。

所以,我觉得我们每一个博士都有可能也有机会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寻找到和社会链接的点。

不是一定要死磕学术,争做第一。

我们这个社会,很多人在追逐和攀登的过程中,不断地被同化、社会化,大家开始把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逐渐合理化,并且将”学生思维“看作一种降维打击。

即便我也要走向社会了,也经历和看到了很多社会的运转逻辑,当然我知道这仅仅是冰山一角。

我依然不认为那些“合理化”本身,是一种“正当化”。有些底线有些道德准则,即便是巨大的利益面前,都应该坚守。这句话,也送给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我。

但是要做到这样,这就是另一条“出路”,就必须要内心强大,降低欲望和执念。人生在世,很多东西还是图个心安理得、问心无愧。如此,在生离死别的时刻,才不会有所遗憾吧。

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日益内卷的社会找到自己内心的位置,平静,而有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