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郝旭东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设计

 林春图书馆 2024-05-14 发布于福建

  宋:此次您设计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邮票获最佳邮票,您有何感想?

  郝:《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邮票的设计工作,我其实做得很少。由于邮票选题时即确定为选用名家名作,因此留给设计的空间十分有限,从整体的设计元素来看,创意是很少的,无非是以白底色衬托带有画框的油画作品,使之更能反映“名家名作”的主题构想。因而此邮票获选最佳应当是占了选题和名家名作的光。我只是在版面设计上付出了一点点劳动而已。

  

  

  

  

  宋:您认为应该如何理解“邮票设计”工作?

  郝:邮票的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因此,应该从大的设计概念来理解“邮票设计”。可以这样说,一幅好的美术作品如果没有准确把握“邮票设计”,搬到邮票上就不一定是好的邮票,同理,一幅看上去比较粗糙的作品,由于充分考虑到邮票的艺术效果(包括工艺的、印制的),在设计上下足了功夫,其成为邮票时应当是一个佳作。

  宋:能否具体地谈谈您对“邮票设计”的认识?

  郝:“邮票设计”可以分几种情况:一是原创。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设计的前期工作,但其原稿确是为邮票的选题而专门创作的,如《孙中山诞生120周年》、《西湖》小型张就是这样,只是后来又由他人代其加上了边饰图案和面值文字。

  

  

二是原稿设计。包括名家作品选,以及将一些其它形式的艺术作品搬上邮票,如摄影作品、雕塑作品、书法作品等。这些原稿作品的一个共同点是并非为邮票选题而专门创作的,在入选邮票前,往往已在其它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如我设计的《祖国边陲风光》原稿就是从不同的摄影作品中挑选出来的。我的设计就是把12幅作品协调成整体上统一而不单调、色彩艳丽而不轻浮、有意构成而又不留痕迹的自然状态,因此必须经过反复的调整、重新的构成、必要的增减取舍等过程。

  

三是原创设计。我在2000年设计的《春节》邮票属此类,在整个过程中,原稿创作和画面设计是通盘考虑的,如用民间艺术的剪纸、年画和皮影的技法作为创作元素以体现主题的雅俗共赏,用窗花、对联的形式将面值文字与图案联为一体,使之产生设计效果。

  

  

四是纯粹设计。我最初设计的一套邮票《科技成果》(与呼振源合作)其实就是纯粹设计的一种,因为它不是简单地照搬资料,而是要对素材进行提炼加工。

  

当然,更多的是采用装饰手法,较常用的为抽象(或象征)手法来设计邮票,如以中华的“华”大写组成十个“十”字的《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一百周年》,以首部戏剧电影《定军山》构思的《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以写实(《黑奴吁天录》海报)、抽象(表示喜悲的面具)和装饰(舞台灯光照射下形成的“100”字样)手法设计的《中国话剧一百周年》邮票。

  

  

  

  宋:您认为如何才能设计出一套好的邮票?

  郝:这个题目太大,一言难尽。设计一套好的邮票既要有深入的生活感受,又要有独特的创作和设计灵感,还要有纯熟的技法,此外还要有各相关人员,如责编、专家的配合,等等。作为一个邮票设计者,我认为“邮票设计”应从设计出发,但又不能局限于设计。邮票设计者应把“邮票设计”当作一种创作,通过“创新”、“创意”,创造出广大集邮者喜闻乐见的方寸精神财富,使我国的邮票设计能屹立于世界邮票艺术之林。(来源:上海集邮,2007年第7期,文:宋晓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