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良璧,古蔺王半街的天之骄子

 古蔺同乡会 2024-05-14 发布于四川

王良璧,古蔺王半街的天之骄子  

作者|陈应培
——他,初中毕业考取燕京大学。五十年代提出“教育兴国论”,人称“马卡连柯式教育家”。先后担任古蔺一中、四中、二中教导主任,当选古蔺县第一至六届人大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四川省第二届人大代表。未到不惑英年早逝,县长惊呼:天妒英才!    
据公安部最新统计,全国人口中王姓最多,占比6.6%。王姓乃天下第一大姓!解放前,古蔺城居住的王姓人口比较多,因此,落红民间有 “王半街” 的传说。
王半街出了许多能人、巨匠、才子,王良璧(1927——1966)就是其中的天之骄子。

1

王良璧出身诗礼书香之家,自幼聪敏好学,包里一有几个“铜板”,便要拿去书店开销。他学富五车,读书万卷。在他离世后,三个大汉儿花了三天时间,才把他的藏书搬空。    
王良璧是蔺中校的高材生。1944年他在古蔺初级中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燕京大学和川南师范学堂。只因家里经济拮据,他谨遵父命,放弃读燕京大学的机会,去了泸县水井沟川南师范学堂。    
在川南师范学堂,他与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结了缘。川南师范学堂社会主义青年团支部,是革命先驱恽代英于1922年5月建立的,是四川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其中余泽鸿等一批青年团员后来成为川南地下党的骨干。1941年开始,蒋介石连续三次发动反共高潮,泸县及其周边的中共党团组织遭到国民党特务的严重破坏,被迫隐蔽分散,转入地下,慎重发展。王良璧在川南学堂就读期间,冒着白色恐怖的威胁,秘密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    

1947年,王良璧在川南师范学堂毕业以后,去自流井(现自贡市)小学任教 。    
1950年初,他从家书获知,在古蔺接管政权的解放军第十八军指战员奉命进军西藏,先前投诚接受十八军整编的古蔺自卫队和国民党军七十二军新兵营在开赴叙永途中,因畏惧进藏而纷纷逃跑,落草为寇。王良璧知书识礼,深明大义:解放军进军西藏事关祖国的统一大业,每个中国人都应积极支持。受党组织的派遣,王良璧带着幺弟王良瑾一起去投奔进藏的解放军部队。     
十八军进藏是军委的决心,二野的命令。但部队在结集待命中情绪有些波动:十八军原是到云贵川接管政权的,为此而组建的西南服务团人数最多,军长张国华被邓小平政委戏称为 “地主”。刚到四川,脚还没站稳又要进藏,部分干部一下子转不过弯来。某团副政委为了逃避进藏,居然打假报告谎称老婆病重。邓小平得知发火了,向 “地主” 放话要让十六军替换十八军进藏。张国华闻之痛哭流涕,表示坚决带十八军进藏,谁违反军纪就处分谁。邓小平转怒为喜,十八军进藏蓄势待发。    
王良璧兄弟找到驻扎在自流井的解放军,递上参军进藏的申请。自流井驻军正是待命进藏的十八军第五十四师,对报名参军进藏的知识青年自然是敞开胸怀热情欢迎。1950年3月,王良璧兄弟随着五十四师的队伍到乐山结集,然后向着雅安、康定、甘孜方向,踏上了进军西藏的征途。    
十八军按照毛主席关于 “一边修路一边进军” 的指示,以五十二师为进军拉萨的先头部队,以五十三师为修建川藏公路的筑路部队,以五十四师为筑路的攻坚部队。王良璧兄弟所在部队是一支专啃硬骨头的筑路大军。     
川藏公路从雅安到拉萨,全长两千多公里。王良璧兄弟与战友们在空气稀薄、地势险峻的世界屋脊上吃大苦、耐大劳,苦战高山、大河、冻土、冰川、泥石流等千难万险,在二郎山、甘孜机场、雀儿山等攻坚工程中留下了他们青春的汗水和艰辛,经受了艰难困苦和生离死别的严峻考验。   
1950年8月,中央军委发出关于在军队中实施文化教育的指示,要求全军必须在今后一个相当时期内着重学习文化,以提高文化为首要任务,使军队形成一个巨大的学校。为落实军委指示,拥有教学经验的王良璧被师政治部指定为文化教员,负责培训连队文化教育骨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王良璧完成了给每个连队培训两名文化教员的任务,为五十四师摘掉文盲、半文盲帽子,提高官兵文化水平作出了贡献。后来,五十四师被中央军委改编为文化含量较高的驻藏高射炮兵部队。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12月,川藏公路最艰巨的工程雀儿山公路竣工。1952年,成都到昌都实现通车,王良璧从五十四师复员。    
1952至1959年,王良璧在古蔺城关一小先后任教师、辅导员、校长。七年间,他潜心研究和实践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他认为,苏联的原子弹也能爆炸,人造卫星最先上天,说明它的科学技术人才济济,说明它的教育是成功的。在研究马卡连柯的教育理论中,王良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基础教育的目的、方式、方法,提出了“教育兴国论”,因此被人称为 “马卡连柯式教育家”。在五十年代全国大张旗鼓地开展扫盲运动期间,“马卡连柯式教育家”受到高度重视,1954至1966年,他当选为古蔺县第一、二、三、四、五、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古蔺县人民委员会的委员;1958年5月,他当选为四川省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1959年1月24日,他去北京参加了教育部举办的相关会议;1959年秋,他调到古蔺县第一初级中学(白沙)任教导主任:1961年古蔺县一中、二中、三中停学,他调到四中(皇华)任教导主任。

2

1962年8月,古蔺二中在停学一年之后正式复学了,王良璧被调到二中任教导主任。当莘莘学子走近东新镇千佛庵那片青瓦木结构的古老建筑时,只见新来的教导主任身着浅灰色中山装,笔挺地站在校园门口的大青石台阶上,热情洋溢地迎接风华正茂的少年学子们。王主任深情地望着同学们沿着石梯步步登高,跨进生机勃勃的二中校园。      
王主任留着标准的二八分头,学者风度,待人彬彬有礼,令同学们肃然起敬。由于他初来乍到,同学们比较陌生,便对他敬而远之。但同学们很快就发现王主任非常平易近人。初64级的小英(化名)同学至今仍有一个印象极深的记忆:一天,小英独自走在从学生食堂到新教学楼之间的石板道上,忽见王主任迈着矫健的步伐迎面而来。小英有些害怕,想绕道躲开却无别的岔路,想打招呼又不知说什么,于是拘谨地尽量靠小道的边沿急促行走。王主任见状微微一笑:“小英同学,这个周要回家拿伙食费不?” “王主任,我的伙食费带齐了的,这个周不回家。”简短而平常的问答,使小英顿感王主任并不可怕,心情立马就放松了。    
王主任不愧是一个精通教学管理的专业人才。他在二中担任教导主任的四年间,做到了四个 “好”:一是协助校长贯彻好党的教育方针,合理调配科任老师;二是团结科任老师积极执行好国家的教学规章、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业务管理制度;三是科学安排好全校教学工作周历,教师课务、课程表,学校作息时间表;四是认真组织好老师学政治、学业务,提高师资水平。二中初63级、初64级、初65级连续三届的中考成绩均在全县名列第一,就是王主任与校长王化东以及老师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王主任重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他给同学们说,“学校的任务就是要把你们培养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你们从二中走出去,无论是做工务农搞科研,还是当兵戍边保家卫国,都要具有能够担当重任的强健体魄,千万不能成为弱不禁风的书呆子。” 王主任是一个篮球运动爱好者,常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师生开展篮球比赛,活跃校园气氛。每当赛事开始,他便率先登场。有一次,初64级二班正在上体育课,王主任来到操场观看学生们练习打篮球。看着看着,他突然走进操场,给同学们示范运球、传球、投球的规范动作,边示范边讲解要领。他给同学们讲,正面投篮的时候,篮球在空中的飞行应是抛物线;侧面投篮的时候,篮球应先碰篮板,再借助篮板的反作用力切入蓝圈。他的投篮示范百发百中,让同学们对他的教授深信不疑。    
王主任多才多艺,对开发学生的文艺天赋十分重视。他跟音乐老师策划,组织学生排演话剧《青年一代》。该话剧的成功演出轰动了全校。至今,参演同学的精彩表演,仍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历历在目。王主任的风琴弹得非常娴熟。每当周末,校园的上空便回旋起他那优雅动听的琴声。受到王主任的影响,仅初64级一班(刘衍琴老师任班主任)就涌现了好几个文艺领域的佼佼者,如闻名遐迩的自贡市国标教练董福永、解放军第五十军文艺宣传队大提琴手王元初、古蔺县音乐作家赵智明等。   

王主任对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每一点进步都非常关注,他把尚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初中生视作春天的幼苗,予以精心浇灌,大力扶持,循循引入正道。1964年初,学校团支部在讨论小佩(化名)同学的入团志愿书时,王主任应邀列席了团支部大会。会议进行中,有个团员突然发言说小佩入团申请书的某句话跟入团志愿书有“矛盾”。团支部书记一听到“矛盾”二字便皱起了眉头,讨论会像灯泡停电那样不“亮”了。在这关键时刻,王主任发了个言,他淡淡地笑了笑说:“你说有矛盾我就说不矛盾。”然后他避开所谓“矛盾”的话题,分析了小佩的优点和缺点,给小佩指明了入团以后继续前进的方向。他的发言对团支部书记的启发很大,于是“灯泡“又来“电”了,小佩的入团志愿获得全体团员的一致通过。入团后,小佩牢记王主任给他指出的努力方向,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政治上不断进步,五年以后他又加入了 中国共产党。    
王主任的师风师德赢得了同学们的拥戴和敬重。原古蔺县司法局办公室主任冯永怀是初64级的文科状元,曾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受到过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冯永怀语重心长地说:“王良碧主任是我在求学历程中最值得敬重的師长。”原泸州市长挖厂技工校工会主席、全国技工校优秀教师陈万杰同学,是古蔺二中初64级二班的班干部,他的感言发自肺腑:“王良碧主任,吾人最尊敬之师!”

3

王良璧的父亲王野若(1884——1951)解放前是古蔺县著名的法政界开明绅士。    
据《古蔺县志》记载,王野若1906年在叙永中学堂读书时,面对摇摇欲坠的光绪王朝,毅然参加了中国同盟会。1907年转学成都绅班法政学堂。法政学堂毕业后,友人聘请他为官府作幕僚,但他谢绝了。他毅然回古蔺鼓吹民主革命。    
古蔺民革成功以后,王野若再次放弃为官执政的机会致力于办学。他与同盟会员罗锐伯、张瑞周一起创办了古蔺开智女子小学校,又参与创办了古蔺第一、第二、第三国民学校。    
后来,王野若欣然出任与法政密切相关的第一、二届省议会议员,第七区(泸州)议员,成都地方审判厅推事,、泸州地方法院审判庭长、厅长、高等法院一分庭首席推事、内江县司法官、贵州黄平县司法官、古蔺县司法官。    
在古蔺司法官任上,王野若做了前任不敢想不敢做的事。1936年,他刚到任古蔺县司法官便约法三章:第一,清监。他下令,除杀人凶犯及惯匪惯盗外,其余一律取保释放;第二,除弊。他明令禁止员司办案舞弊,违则重治;第三,避嫌。他尽力回避主办涉及至亲好友的案件,确保办案的公正性。王野若约法三章的实施,颇得县人的好评。    
1939年后,王野若出任县民众教育馆馆长,挂名县水利委员会主任委员,县救济委员会委员,县党部监察委员会主任委员。    
王野若年近花甲时,感叹官场鱼龙混杂,仕途坎坷不平,人情冷暖无常,于是退职赋闲家居。抗日战争后期,祖国半壁河山沦陷,王野若因见大后方一派纸醉金迷麻木不仁而痛心疾首,在自家大门上贴上一幅言简意赅的春联,以抒发心中积愤。 

他的春联写道:  

“国家正多事     男儿当自强。”      

门额上书 :    

“发奋图强!”     

这幅对联在王家的大门门楹上贴了整整两年,对王良璧的影响很大。  

4

今天,古蔺 “王半街” 又添新秀——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院长,国家科技园区顾问、王良璧的儿子王卫。   
粉碎“四人帮”以后恢复高考的那一年,王卫是古蔺县的高考状元。    
王卫不负王家众望,术业专攻告大成,现为成都大学生物产业学院院长,硕士生导师,省级教学名师,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王卫学识渊博,曾先后七次赴联邦德国等国留学、研修。    
王卫拥有丰富的学术成果。他先后主持、主研国家、省部各级重大科技攻关和研究开发项目二十余项,发表论文六十余篇,出版著作五部,发明专利八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七项。     
王卫还受聘四川省和成都市科技进步奖励评委,是四川省科技厅、人事厅首批科技特派员,省食品安全、农产品加工专家。    
王卫在科技领域担负很多要职:他是国家科技园区顾问,中国畜产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畜牧兽医学会畜产加工分会理事长,四川食品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及农产品加工专委会主任等兼职。    
国家对王卫在科技领域的贡献给予充分的肯定,授予他国家科技部星火科技先进工作者,四川省先进科技特派员、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王卫和他的两个哥哥两个弟弟一样,都是出类拔萃的优秀人才,他们的父亲王良璧可以含笑九泉了。

5

五十八年前的七月,天下大乱。乌云笼罩着千佛庵,大地仿佛失去了春天,失去了阳光,古蔺教育界第一冤案发生了,二中教导主任王良璧突然遭到非法横加莫须有的攻击。   
什么叫“非法横加莫须有”?就是非经法律指定的人,违背法定的诉讼程序,恶意捏造事实或歪曲事实真相,未经法庭控辩双方质证,随意罗织罪名,对他人实施栽赃陷害。    
“非法横加莫须有”  打着“神圣”的旗号,来势极其凶险,令王良璧措手不及。他无法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精神遭到严重创伤,不幸与世诀别了。    
噩耗传来,他的亲人、他的朋友、他的学生纷纷以泪洗面,惋惜不已。    
1972年,李希国、欧竹英等二中师生大声呼吁,为王良璧主任主持公道,公开昭雪,还以清白,恢复名誉。   
1980年,王良璧的好友和拥趸王开业同志当选为古蔺县人民政府县长,重新回到县委、县政府的任上。王开业同志主持召开县政府常务会议,讨论各委局负责人人选,他首先提议由王良壁同志出任古蔺县教育局局长一职。这时与会知情者沉痛地告诉他,“良壁同志已于文革之初不幸去世”。王开业同志听罢大惊失色!一阵沉默过后王县长连呼:“可惜!可惜!可惜!天妒英才啊!”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仍然让王良璧含冤九泉是极不公正的。今天,历史作证,王良璧的冤屈理所当然地应该昭雪于天下,让他的在天之魂灵得到慰藉!    

(作者陈应培系古蔺县第二初级中学六四级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