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资治通鉴:看不透的事,扣住这个点,再反过来看,就顺了!

 谋略那些事 2024-05-14 发布于江苏

管理、人性、财富、家学就看《资治通鉴》

内部资料领取方式在文末

回复【职场】了解宝书《职场避坑指南》

《资治通鉴》第六十九卷 魏纪一
曹魏·曹丕黄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

【原文】

初,吴五遣于禁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诣帝,自陈诚款,辞甚恭悫。帝问周等,“权可信乎?”周以为权必臣服,而衮谓其不可必服,帝悦周言,以为有以知之,故立为吴王,复使周至吴。周谓吴王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周以阖门百口明之。”吴王为之流涕沾襟,指天为誓。周还而侍子不至,但多设虚辞。帝欲遣侍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往与盟誓,并责任子,吴王辞让不受。帝怒,欲伐之,刘晔曰:“彼新得志,上下齐心,而阻带江湖,不可仓卒制也。”帝不从。

【译文】

以前,吴王派于禁的护军浩周、军司马东里衮晋见魏文帝,表达忠诚,言辞非常恭敬。文帝问浩周等人:“孙权要信吗?”浩周认为孙权一定会臣服,而东里衮则认为孙权不一定会臣服。文帝很喜欢浩周的话,认为浩周真正了解孙权,因而决定封孙权为吴王,并派浩周返回吴国。浩周对吴王说:“文帝陛下不相信大王会送公子去作人质,我以全族百人的性命担保公子一定会去。”吴王为此感动得热泪沾衣,对天发誓。浩周回到曹魏,而孙权却没把儿子送去,只是以漂亮话来推托。文帝要派侍中辛毗、尚书桓阶前往吴盟誓,并催促吴王送儿子上路,吴王礼貌地予以回绝。文帝愤怒,要派大军讨伐,刘晔劝谏说:“吴刚刚取得胜利,上下齐心,而且有江河湖泊的阻隔,我们不可能在仓卒之间将它制伏。”文帝不听。

【解析】

先说一下背景。
因为刘备打孙权,孙权为了避免被曹刘夹击两面作战,选择先和曹魏搞好关系。
彼时,曹丕刚刚称王没多久,加上他自身威望不足且又谋划着篡汉自立,且刘备正谋划打孙权。
可以这么说,对于曹丕来说,刘备短时间不会对魏国作战,而孙权则因为刘备的事,暂时也不会对魏国有大规模行动。
这个时间窗口正好能给曹丕做不少事情,比如篡汉。
但这个对孙权来说,那就是妥妥的权宜之计,要不是被刘备逼的,孙权少不得也要往曹魏的两淮地区拱一拱。
孙权为了让曹丕相信自己,把浩周和东里衮给放了回去做传话的说客。
要说这两人,都是于禁的部将。
还记不记得,关羽威震华夏水淹七军,把于禁给俘虏了?
浩周和东里衮就是此时一同被俘,之后关羽被吕蒙杀害,于禁、浩周、东里衮又被孙权方面给获得,直到此时孙权有向曹魏表明态度的需求。
用这两人,一方面他们本身就是曹魏的人,另一方面这两人对孙权也没多大用,留着浪费粮食,不如放了向曹魏释放善意,促成稳定曹丕的计划。
对于孙权的意思,其实是有分歧的。
周以为权必臣服,而衮谓其不可必服
奈何,浩周之前的职位比东里衮更高,后者人微言轻,加上曹丕此时有点上头,就相信了浩周的话。
之后就是曹丕称帝之后册封孙权为吴王。
对于册封吴王,曹魏内部其实也是有分歧的,比如刘晔就认为不能干,但架不住曹丕觉得可行。
至于曹丕为什么觉得可以,窃以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曹丕此时已经称帝,但曹丕自身威望不足,因此作为割据政权的孙权臣服、被其册封为吴王,等于是变相承认曹丕曹魏的正统地位。
同时,对曹丕而言,孙权这个和他老爹同时代的人物,和他老爹曹操都能打得有来有回,现在对他称臣了,这多长面子,那不就是妥妥的政绩嘛。
虽然话这么说,但军国大事不是儿戏,你孙权称臣只是态度上的,但你总得有点实际行动吧。
比如,派孙权的孩子去曹魏做人质。
当年,曹操尚在,就让孙权派人去做人质,被周瑜等人给回绝掉了,后面就有了赤壁之战。
人质这个东西,在古代王朝就是控制人的主要手段之一。
你要不听话,就杀了,尤其是对于领兵在外的将领,你要造反,先把你户口本消消乐,到时候就你孤家寡人一个,你造反有什么劲?
于是,浩周继续带话,孙权必须要把他儿子送去做人质。
接下来浩周还和孙权来了一场深情表演:
周谓吴王曰:“陛下未信王遣子入侍,周以阖门百口明之。”
吴王为之流涕沾襟,指天为誓。
浩周,说自己用全家老小担保,你孙权会派儿子会做人质。
孙权则指天发誓,自己会派儿子过去的。
浩周是否在曹丕面前为孙权做担保这个不清楚,但个人认为,浩周能够在乱世尚能做到一州刺史,至少他不是一个天真烂漫的人。
自己在官场混,沉浮也就算了,但拿一家老小的命去为给别人不可知的行为做担保,这一听就很炸裂。
但浩周就是对孙权说了这话。
要我说,浩周这就是在给忽悠孙权,给他看诚意。
意思就是,册封你为吴王,但是咱们朝中还有很多人怀疑你,我可是费尽心思给你说好话,还用身家老小为你做担保你一定会送人质去,您可不让我难做呀。
普通人听到这种话会什么感觉?
是不是觉得对面这人在费尽心思为自己考虑、在帮自己,要自己再推辞、拒绝是不是有点给脸不要脸?
可惜浩周遇到的是孙权。
作为和曹操同时代的人,少年接掌大权,成长到如今,还依然稳坐,但凡他是个天真少年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次。
对于浩周玩这一套,孙权立马痛哭流涕,怼天发誓表明心迹。
你逢场作戏,我也逢场作戏,咱两半斤八两,谁也别怪谁。
就像上面提的,浩周这个人虽然记载不少,但能上到那个位置,你觉得他会被孙权三言两语就给忽悠到?
你要记住,任何组织对外策略,一定有主和、主战之分。
而主和与主战之间也并不是泾渭分明,也会出现转变。
而主战与主和的背后都是利益的算计,这个大家都一样。
你可以把浩周看做是主和的一派,他认为主导孙权向曹魏称臣派遣人质,可以迅速让其在曹魏朝堂中获得政治地位的升高,同时孙权方面因他而与曹魏完成深度绑定,必然孙权会对这位大“恩人”感激不断。
再换个角度,为什么曹丕问浩周、对东里衮对孙权的态度,曹丕会觉得浩周说的对?
还不是曹丕内心已经有自己的看法和偏向,浩周摸准了搞投机而已。
所以,你以为浩周是被忽悠,可在我看来浩周是在选择了自己实现利益的途径而已,不存在什么忽悠不忽悠的。
如果说有人被忽悠,那也是曹丕。

【闲扯】

单纯看上面材料,最直接的启发可能就是要多留个心眼别被人给忽悠到了。
但是换个角度看浩周,你会发现他的选择背后的逻辑并不是他傻不拉几被忽悠到,而是利益的选择。
其实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也是如此。
有些事情,别人意见和你又分歧、路线和你有矛盾。
遇到这种事情,你先别急着跳脚。
首先,你要接受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意思就是什么玩意都有,反过来说,你在对方眼中也是世界多样性的一个玩意而已。
其次,你不能觉得别人就一定要围着你转,更不能你说个东西别人就要认同,有分歧矛盾很正常。
提这个不是让你去接纳,而是最大程度弱化因此而产生的负面情绪,避免你带着情绪做决策。
最后,你更要看到,别人任何行为选择背后,必然是对他有利的。
就如同之前提到,选择什么政策,意味着一批支持者的上马和权力归拢,比如盐铁会议就可以看做此。
又比如说,一件事情有好处,可是别人反对,这其中未必是人家反对事情,更有可能是反对你来干。
所以说,人的思想五花八门,对于同样事情或许看法千奇百怪,但归根结底有一点不不变,最终落脚点一定是有利于自己的。
扣住这个点去看问题,任何事情就通了。

PS:推荐一个优秀的历史类公众号,很多原创内容值得一读,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