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封神演义》:纣王只是个凡人,为何却敢让神仙称臣?

 侠客说 2024-05-14 发布于湖南

在《封神演义》里面,其实人和神仙、妖魔鬼怪可以说是和平相处,互不干涉,所有的一切皆随天命而行。纵然是女娲这等上古正神,也不能随意去干涉天命,因此,即使纣王在女娲宫题诗让女娲感到亵渎,也在算出纣王尚有二十八年气运之后,选择了留手。从小说的描述来看,女娲是绝对有杀了纣王的实力,但是如果她任意干涉天命,估计会带来非常不好的后果,所以女娲都到了朝歌了,却仍然选择返回女娲宫,把自己被题诗亵渎这口气用力忍了下去。以女娲这等上古正神的身份,尚不能随意对凡人动手,那么其他的神仙也就更加不会随意干涉凡间的事情了。我们看《封神演义》中的那些凡人们,但凡有些本事,都对神仙鬼怪不放在眼里,纣王甚至觉得神仙面对自己只是执拂尘打了个稽首是轻慢了自己,原文是这么写的:“纣王看这道人如此行礼,心中不悦,自思:'朕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你虽是方外,却也在朕版图之内,这等可恶!本当治以慢君之罪,诸臣只说朕不能容物,朕且问他端的,看他如何应我?’”这一段描写出自小说第五回,是云中子面见纣王的片段,且不说云中子已经是大罗金仙,云中子光凭修炼千年的经历都足够让纣王叫老祖宗了,可是纣王仍然觉得云中子对自己不够恭敬。侠客君倒想说一句,你纣王到底想干啥?尊老都不会吗?

对不起,在《封神演义》里面,像纣王这样的,还真不会像后世君主一样把这些大罗金仙放在非常崇高的地位上。在得知云中子是专为除妖而来时,纣王还想让云中子到自己朝中为官,对云中子说:“先生有这等道术,明于阴阳,能察妖魅,何不弃终南山而保护朕躬,官居显爵,扬名于后世,岂不美哉!”云中子如果真的当了纣王的官,那不是还得在纣王朝中向纣王行大礼,况且云中子都已经有那么高的修行了,怎么可能会在乎人间的富贵呢?所以,云中子对纣王说:“蒙陛下不弃幽隐,欲贫道居官,贫道乃山野慵懒之夫,不识治国安邦之法,日上三竿堪睡足,裸衣跣足满山游。”云中子是说自己闲云野鹤惯了,以不愿受拘束为由给拒绝了。

纣王敢如此对云中子,侠客君觉得无非是以下这个原因:

商朝治下,有本事的人比较多,这些人和纣王见过的云中子相比或许会大有不如,但是纣王也没见过云中子显示有多么高强的本领,所以在纣王眼里,估计认为云中子也不是一个修行之人而已,并没把云中子当成什么很厉害的神仙。而我们看纣王朝中有哪些人很厉害的。首先说的一个就是张桂芳。张桂芳只不过随便叫一叫别人的姓名就能把别人的魂魄叫散了,从马上掉下来,然后就能把别人抓了,这是肉眼可见的很厉害的法术。想当初张桂芳奉诏讨伐西岐,随随便便就让姜子牙高挂免战牌,而张桂芳不过是一个青龙关总兵而已。另外还有魔家四将,这四个人本事也大得很,跑到西岐也打得姜子牙不敢出来。这些人都是纣王手下的臣子,所以,面对没有显示出自己本事的云中子,纣王很难有什么其他的敬意。

更不要说,纣王手下还有一个截教嫡传弟子闻仲。这闻仲是截教金灵圣母的嫡传徒弟,金灵圣母可了不得。截教号称万仙来朝,自通天教主以下,男仙的首领是通天教主的首徒多宝道人,而女仙的首领就是金灵圣母,闻仲是金灵圣母的嫡传弟子,那就是通天教主的嫡传徒孙。但闻仲是纣王的老师,是为闻太师,到纣王临朝时,闻仲已是三朝元老,还是先王的托孤大臣,满朝文武,纣王也就独独敬畏闻仲一人而已。只有闻仲在朝,方可为商王朝续命,不过闻仲没想清楚自己的定位,偏偏爱在外东征西讨,结果朝歌大后方失守,闻仲远征西岐焉能不败?

除了上面列举的这些厉害的主,纣王还有一个厉害的大将就是孔宣。孔宣这个人不仅是大罗金仙,恐怕已到了准圣级别了,和手持法宝的赵公明、三霄有的一比,而且赵公明和三霄是有厉害的法宝在手才能对付得了阐教的十二金仙,但孔宣自己修炼出来的五色光可收万物,在小说里面牛得不得了的陆压遇上这五色光也只有逃跑的份,原著中写陆压遇上孔宣的五色光时是这么写的:“陆压手中剑急架忙迎。步马相交,未及五六合,陆压取葫芦欲放斩仙飞刀;只见孔宣将五色神光望陆压撒来。陆压知神光利害,化作长虹而走;进得营来,对子牙曰:'果是利害,不知是何神异,竟不可解。贫道只得化长虹走来,再作商议。’”后来是西方教准提道人收服了孔宣。而似孔宣这么厉害,也不过是纣王的三山关总兵罢了!

纣王手底下有这么多的看得见的能人异士,云中子在与纣王会面时没拿什么像样的本事出来显摆显摆,纣王又凭什么要那么尊敬云中子呢?开口要云中子到自己朝为官正是理所当然的一件事情。

当然,有人会说纣王是最后一位人王,一般的神仙地位还不如纣王。但是,这种说法《封神演义》里面是没有的,在这部小说里面一直都是称纣王为“天子”的。如果在其他什么小说里面有纣王是最后一位人王的说法,那也只是其他小说的设定,不能拿到《封神演义》里面来凑数。

诸君以为何如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