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腾讯新闻

 林双日 2024-05-15 发布于海南
图片
杜牧,政治才华出众,博通经史,尤其专注于治乱与军事。
26岁,进士及第,曾任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监察御史等官。先后出任黄州,池州,睦州,湖州刺史。
平生很有政治抱负,文章多谈兵论政,诗风清俊豪健,尤以绝句著称,与李商隐齐名,人称“小李杜”
图片
【01】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华清宫是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年)修建的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曾在那里寻欢作乐。杜牧一日经过骊山华清宫时,回望长安有感而作。
回望长安,绣色如织,骊山巍然,其上华清宫隐于翠色之中,绣岭东西,古木交映,奇花斗艳,金碧辉煌。
“绣成堆”的喻象,生动而确切,是对华清宫周边盛景的绝妙勾勒,亦是对诗人回眸瞬间所捕捉之景的精巧描摹。
行经古道,华清宫近在咫尺,不禁让人遐想,昔日帝王对杨贵妃的宠爱,以至于在繁华帝都之外,更筑行宫,极尽奢华,宠溺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山巅之上的华清池,温泉水滑,四季如春,曾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故事的温柔乡。
千门依次洞开,秩序井然,皇家气派尽显,却也引发无限遐思。是何故,使得这往日戒备森严的宫门,今日敞开迎宾?
作者并未直陈,转而切换镜头,一幅动态画面跃然纸上:长安古道,一骑绝尘,疾驰而来;另一侧,宫帷深处,佳人依君侧,笑靥如花,目光随那尘埃中的身影而动。
这前后两个场景,看似断裂,却在诗人笔下以蒙太奇手法巧妙相连,悬念顿生。
镜头背后,是那鲜为人知的秘密——岭南荔枝,跨越千山万水,只为博贵妃一笑。
诗人言“无人知”,实则意指此事之荒诞不经,以平淡之语,道出李、杨故事背后的奢侈与残忍,批判不言而喻,深沉且锋利。
华清宫,唐玄宗避暑行宫,亦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杜牧经此,所作非仅为一景一物之描绘,而是借古喻今,怀古伤今,对那段因贪欢误国的历史发出深沉的感叹。
他以冷静之眼,审视着过往的奢华与悲剧,不加藻饰,却字字千钧。
那专使的疾驰,那嫣然的笑靥,不仅是对一个时代印记的刻画,也是对人性、权力与爱情复杂交织的深刻反思。
最终,当一切尘埃落定,只余下一骑红尘与那历史长河中的轻轻一笑,留给后人的,是关于爱与欲望、权力与责任的无尽思索。
杜牧以寥寥数语,却让读者自行穿梭于历史的缝隙,感受那场由极乐转向极悲的戏剧性转折。
这便是诗的魅力,无需多言,却意蕴深远,引人入胜。
图片
【02】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
在杜牧的眼中,“无能”二字,绝非自黑,而是对时局无奈的反讽。
他,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兼备政治军事才能,声名远播,即便是宋代词人姜夔在描绘扬州时,亦忍不住怀念其“杜郎俊赏,算如今,重到须惊”,极赞其风采。
杜牧内心自有一份骄傲与自信,显然非“无能”所能概括。而他所处的时代,朋党倾轧,宦官弄权,藩镇割据,民族纷争,这等乱世,又岂能以“清时”二字简单带过?
“有味”或许在他人看来是生活的惬意,可对杜牧而言,却是一种讽刺。
身为吏部员外郎,却无实权在手,满腔热血无处挥洒,这哪里是“有味”生活?
他在诗中,以反言传递内心的激愤与不平,以戏谑之语,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
换个角度看,“有能”而不用,与“无能”又有何区别?既然如此,不如效仿那悠然的孤云,来去无痕,或是山寺中的高僧,静心淡泊,于尘世之外找寻一片心灵的宁静。
“闲爱孤云静爱僧”,在乱世之中,这何尝不是一种超脱的智慧,一种自我救赎?
谈及“欲把一麾江海去”,杜牧并非真的想要归隐江湖,而是寄望于外任州刺史,希冀能在地方有所作为。
毕竟,他是那个心系家国,矢志不渝的杜牧。湖州,那片“江海”之地,成了他新的起点,诗人在宣宗大中四年,即将踏上这片土地,心中五味杂陈。
离京之时,谁不眷恋那繁华的都城?杜牧亦然,但他深情的目光,却投向了昭陵,那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寝,象征着盛世的辉煌与选贤任能的英明。
在即将远离的时刻,他对那位开创盛世的明君充满了敬仰,也对自己生不逢时,才华未展而感慨万千。
正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时的悲歌“独怆然而涕下”杜牧的心境,亦是如此复杂,百感丛生。
这首诗,是杜牧在将赴湖州任刺史前,于乐游原上所作。
乐游原的高旷,让他得以远眺,思绪随之飘远,既有对未来的期待,也有对过往的回顾,更有对国家兴衰的深刻思考。
望着昭陵,他心中涌动的是对盛世的怀念,对自身命运的反思,以及那份永远燃烧着的,为国效力的渴望。
在简洁而深沉的诗句中,杜牧的忠君爱国之情,以及未能尽展抱负的遗憾,尽在不言中。
图片
【03】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
当北国尚存冬日的余寒,春姑娘便悄然降临江南,以她那明艳的身姿装点着这片温婉的土地。
黄莺们仿佛应着春的召唤,从钱塘湖畔、翠柳枝头纷至沓来,它们在蓝天之下,竞相欢歌,颂扬着春阳的温暖与春风的轻柔。
江南春色,不仅是听觉的盛宴,更是视觉的盛宴。
春雨轻拂,将万物染上了鲜亮的绿意,春风过处,百花争艳,竞相绽放,柳丝也迫不及待地披上了鹅黄嫩绿的新装,大地被点缀得分外妖娆,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
在这片千里江南的画卷中,无论是绿水环抱的村舍,还是青山相依的城郭,都可见酒旗轻扬,仿佛在春风中轻声呼唤,不论远行的旅人,还是劳作归来的农夫,都能在此找到一份慰藉,一杯酒,几番笑谈,陌生人间的隔阂在春风中消融,转瞬间,彼此便成了推心置腹的知己,正应了那句“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南春景,不仅限于眼前的繁华,还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遥想南朝时期,那曾在这片土地上建立的宋、齐、梁、陈四朝,虽如流星般短暂,却也曾金戈铁马,气吞万里。
而今,那些曾经宏丽的佛寺,那些见证过无数兴衰的楼台,都已融入江南的烟雨中,只留下淡淡的痕迹,引人无限遐思。
杜牧生活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争斗的晚唐时代。唐宪宗当政期间,削弱了藩镇势力,重振了朝廷权威,取得一些成就,就自以为立下不朽之功,信仙好佛,寻求长生。
后继的穆宗、敬宗、文宗照例提倡佛教,僧尼之数持续上升,寺院经济持续发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实力,加重了国家的负担。
杜牧此时来到江南,不禁想起当年南朝、尤其是梁朝事佛的虔诚,到头来是一场空,不仅没有求得长生,反而误国害民。
他创作此诗,既是咏史怀古,也是对唐王朝统治者的委婉劝诫。
图片
【04】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
在唐武宗会昌二年,杜牧于黄州之任时,偶得赤壁古战场遗落的断戟,尽管岁月已在其上覆盖了六百年风沙,但经一番磨洗,昔日的锋芒仍旧熠熠生辉。
这件三国时期的遗物,如同时光的信使,引领我们穿越回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战,那场曹操与周瑜、刘备联军之间的惊心动魄对决。正是周瑜巧借东风,令黄盖诈降火攻,成就了以弱胜强的传奇。
然而,杜牧在《赤壁》诗中,却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一个假设:“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他不走寻常路,从一个小小的“便”字入手,暗示若非天时相助,周瑜的胜利或许只是一场空想。
在杜牧看来,赤壁之战的转折点,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场恰逢其时的东风,这背后隐藏着偶然与机遇的深刻哲理。
诗中提及的“二乔”,即大乔与小乔,分别是孙策之妻和周瑜之妻,她们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象征,更是国家荣辱的镜像。
杜牧通过设想二乔可能遭遇的不幸,间接反映了战争胜负对国家命运的决定性影响,这种写法风华蕴籍,引人深思。
这首怀古之作,不仅回顾了历史的烟云,更通过一件断戟、一场战役、一阵东风,以及两位女性的命运,探讨了历史偶然性与个人机遇的主题。
杜牧以小见大,以诗意的语言展现了广阔的思考空间,让人在品读历史的同时,也不禁反思:在时代洪流中,个体与历史的交集,往往充满着未知与变数。
整首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另类解读,在杜牧的笔下,赤壁之战超越了单一的历史事件,成为了探讨命运、机遇与必然性哲学的一个生动案例。
图片
【05】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泊秦淮》
在秦淮河的波光灯影里,一位诗人泊舟于此,眼前展开的是一幅迷离而哀婉的夜色画卷。
轻烟与月色相互交织,为寒水与沙洲披上了一层淡淡的幽光,这既是自然之景,亦是心境的映照。
杜牧身处繁华的边缘,近在咫尺的酒家灯火阑珊,乐声与笑语透过夜的寂静,悠悠传来,带着几分欢愉,几分放纵。
《玉树后庭花》的旋律随风飘散,这曲调曾是陈后主宫闱中的靡靡之音,如今却在秦淮河畔的酒肆中再次响起,仿佛历史的回响,提醒着人们那些因沉迷声色而致国破家亡的教训。
杜牧敏锐地捕捉到这“犹唱”背后的深层意味,它不仅是对过往的追溯,更是对当下社会风气的无声批判。在这片歌舞升平之下,隐藏的是国家的隐忧与知识分子的深深忧虑。
秦淮河,这条见证了六朝兴衰的河流,依旧流淌着昔日的奢华与今日的浮华,仿佛历史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循环,让人心生感慨。
诗人用“近”字巧妙地拉近了时空的距离,也将听众的思绪从遥远的陈朝拉回眼前的酒家,揭示了历史与现实的惊人相似。
那些看似无忧无虑的歌女,实则是时代风气的牺牲品,她们的歌声背后,是权贵们的沉迷与社会的麻木。
一幅秦淮夜泊图,其中既有月色之美,也有乐声之魅,更有历史的沉重与现实的忧虑。
诗人没有直接痛斥,而是以“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为引,委婉表达了对时局的关切与批判。
这是一首诗,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盛世背后的阴影,警示着人们勿忘历史,勿让悲剧重演。
在温柔的诗意与深刻的忧虑中,我们明显能听见诗人内心深处对国家未来的深切期盼与忧虑。
图片
【06】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这位历史长河中的风流才子,他的身影总是伴随着“俊赏”与“疏野放荡”的复杂评价。
一句“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是他对过往的自嘲,也是他人眼中不羁生涯的真实写照。
而提及韩绰,或许名字已随风而逝,但通过杜牧笔下深情的诗句,我们能窥见一位同样风流倜傥的公子形象,二人在扬州的共事时光,成为彼此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
在杜牧的诗行间,扬州的山水被赋予了情感的色彩,青山如黛,隐约天边,绿水悠悠,流向无尽的远方。
这不仅是自然之景的描绘,更是对故人深沉思念的寄托。时值秋尽,长安落叶满地,而江南的温婉仍旧,绿草未黄,恰似白居易《忆江南》中那令人心驰神往的江南之春。
提及扬州,不得不提那“二十四桥”的传说,它不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无尽的风月与才子佳人的故事。
无论二十四桥确切何指,它都是杜牧心中扬州月色最美的象征,是那段青春记忆中最闪耀的部分。
月色下,玉人韩绰与歌女们吹箫弄影,这幅画面被杜牧以轻松诙谐的笔调勾勒,却丝毫未减其风雅与情深。
诗句间的玩笑,透露出的不仅仅是对韩绰才艺的赞赏,更是对那段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的深切怀念。
在远离江南的异乡,杜牧以诗为媒,跨越千山万水,与友人对话,那份调侃中蕴含的亲密与深厚的情谊,让人感受到超越时空的温暖。
杜牧以他的才情,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完美融合,创造出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游走于扬州的山水与月色之下,感受那份超脱于尘世之外的风流与温存。
这不仅是一首寄给韩绰的诗,更是一封写给扬州,写给那段无法忘怀时光的情书。
图片
【07】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二首·其一》
在即将离别的时刻,如何将心爱之人的美好定格,使其成为心灵深处永不褪色的画面?
诗人摒弃了二维的画布,选择用诗的笔触,以多维度的细腻描绘,将她的美丽永恒镌刻。
诗人首先正面勾勒,用“娉娉”捕捉她娇羞而艳丽的姿态,“袅袅”描绘其轻盈修长的身影,宛如春日初绽的花朵,又似风中摇曳的碧树,这份外在的美跃然纸上。
“十三余”,不仅述其芳龄,更暗示内心的纯真无瑕,未经世事雕琢,情感的初萌如同晨露般清新纯净,一个亭亭玉立、纯情未染的少女形象跃然于读者心间。
紧接着,诗人采用奇巧的比喻,摒弃了“如花似玉”、“貌若天仙”等俗套,而以“豆蔻”为喻。
豆蔻,常绿且在二月初含苞待放,既象征着持久的青春活力,又暗合少女的娇嫩与待展的风情,加之“梢头”二字,更添了几分随风轻摆的柔美与生机。
这一妙喻,不仅成为了传颂千古的经典,也让“豆蔻年华”成为了形容少女青春的最佳词汇。
最后,诗人借助对比,强化印象。在“扬州”这个人间繁华地,十里春风,歌舞升平,珠光宝气中美女如云。
诗人通过“卷上珠帘”,让所有隐藏在华丽背后的佳人一一亮相,于万众瞩目下,通过审慎观察与内心衡量,坚定地宣告“总不如”。
这种偏爱,超越了客观的美,源于深情的主观视角,正如古语云:“情人眼里出西施”。
诗人笔下,不吝赞美,却又避免落入俗套。他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正面描绘与间接映衬相结合,创造性地使用比喻,再以对比手法凸显挚爱的独特。
在这首诗中,扬州的繁盛、豆蔻的含蓄、珠帘后的群芳,皆成了衬托女主角的背景,而她,便如诗人心中独一无二的春日豆蔻,无论何时何地,皆是那“总不如”的唯一。
全诗穿梭于人、花、城之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美人、情愫与惜别之意,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与深邃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真挚而热烈,让每一次笔触都饱含着对这段美好时光的无限留恋与珍视。
图片
【08】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赠别二首·其二》
分手在即,人海茫茫,再逢难期,心中情感纷繁复杂,欲诉还休。爱之深时,越是想说,越不知从何说起。
不同于初恋情愫的直白倾诉,历经情感旅途的沧桑,爱恨言语似乎已难启齿,别离叮咛亦觉尘俗。
诗人深知此情,如柳永与情人执手无言,泪眼相望,这种不虚伪,不掩饰,不矫情的凄然相对,正是深情无言的最佳诠释。“多情却似总无情”,看似矛盾,实则道破情感真谛。
在这最终相聚的时刻,强颜欢笑只为减轻对方离愁,然内心唯有凄凉,无以言笑。
诗人唯有借酒消愁,以“唯”字强调除此无他。月挂西柳,夜已深沉,时光匆匆,似与人竞走,红烛燃短,烛泪涟涟,似亦懂人情,为这场别离暗自垂泪。
诗人以烛拟人,情感层层递进,使这惜别之情更加深沉缠绵。
诗章以“无情”开篇,实则满纸深情;以笑不成欢为引,反向运思,使得情感表达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蜡烛之“芯”与惜别之心相谐,烛泪流淌,既是自然现象,也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使得物我交融,情感传达更为深切。
如此借物抒情,不仅丰富了诗的结构层次,也深化了诗意,让这惜别之歌悱恻动人,风情万种。
这首诗是对别离情感的真实写照,情感复杂而深刻,多情之人反显无情,千言万语却难开口。
别宴之上,相对无言,情感之深,非言语所能尽述。蜡烛垂泪,不仅是拟人之笔,更是情感移置,使得景语皆情语,触动人心。
如此真挚深切的离愁别绪,通过红烛之泪得以艺术化展现,含蓄而又深沉,触动了无数有过类似体验者的心弦,成为了流传千古的佳句,让人回味无穷。
图片
【09】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遣怀》一诗,杜牧以春秋时楚灵王爱细腰美女,与汉成帝对赵飞燕轻体如燕,可在掌上跳舞的喜爱并置一处,巧妙地勾勒出扬州不仅美女如云,且姿态曼妙,轻盈舞,与前句“酒难相见”相呼应。
杜牧在扬州任职期间,生活醇酒与佳人,享受着醉生的逸趣,无论是馆还是月下花前,都是一番风流连神仙般的生活。
然而,诗题为'遣',却在回忆中,我们察觉不到诗人应有的欢乐,反而是落魄江湖,穷困潦倒,漂泊无依的一派失意之感。
洪亮学者指出,杜牧才兼备诗文,注《孙子》,不仅有诗才更有治国之略。
从科及第至开,正值青年,本应展鸿鹄展宏图,却在幕府中十年,终未露角,寄人下,沉于酒色,以此消磨时,与初志相去甚远,这便是落魄江湖的写照。
诗中,杜牧对十年的沉思,以'觉'短鲜明对比,十年如梦,漫长却如幻,映了黄金时段虚掷,既是对时光的痛,也是对沉沦的悔。
'赢得',带调侃与自嘲,是对过往的醒悟,也是对沉醉生的责,是痛的反思。
十年来,尽是沉浸在酒色当中,与歌女们厮混在一起, 打成了片,最后还落得一个薄情寡幸的负心汉,在最青春的年华里,最终是一场空。
从诗中,我们看到的不单是杜牧对扬州生的悔,更是对政治抱负志不得志的无奈。
'扬州梦'是他的生活,也对尘如梦,恍惚,不堪回首,以此告诫后人,生短,珍惜光阴,勿悔恨。
杜牧此诗,是其生涯的忏悔,是志未展的无奈,也是对生的深刻省,是风流的痛与对浮生的沉思。
图片
【10】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
诗人画了一幅的秋日画卷,带着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置身于那寒山之巅,感受那秋日的韵味与诗意。
沿着一条斜斜的碎石小径,向山顶攀登。那“远上寒山”的路途,充满了曲折与艰难,却也充满了未知与期待。
山间风劲霜严,寒意袭人,但那份清新与宁静,却让人心旷神怡。一路上,山泉潺潺,鸟语啾啾,仿佛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乐章,让人陶醉其中。
当诗人行至山坳间,只见白云缭绕,竹篱如带,犬吠声声,几间石板小屋若隐若现。
这荒寂的山间,顿时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心头一阵惊喜,他大概是找到了旅途中的慰藉与归宿。
然而,更为动人的风景还在前方。偌大一片枫林,鲜红耀眼,宛如燃烧的烈火,又似璀璨的云霞。
驻足停车,大饱眼福。那夕阳晚照下的枫林红叶,比二月春花更鲜红、更艳丽,它笼山络野,蔚为壮观。
这一刻,诗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梦境之中,忘却了旅途的疲惫与艰辛。
诗人通过描绘寒山、石径、白云、村落等自然景物,为我们营造了一个高远、清幽、宁静的意境。
想想,时值黄昏,寒山石径,一个人因眼前风景而驻足停车继而流连忘返,这该是一幅多俊美的风景啊。
图片
【11】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
在秋夜的深宫,银烛摇曳,其光如银,映照于绘有山水人物的屏风之上,却添了几分清冷。这并非寻常人家的光景,而是深宫生活的侧写,富贵与孤寂并存。
银烛之光,秋月之辉,本是明亮,却因内心的寂寥,让周遭的一切仿佛都被笼上了一层寒意,这是诗人运用通感之妙,让情感与环境相互渗透,创造出“有我之境”。
接下来的场景转换,宫女步入庭院,手持轻罗小扇,与流萤共舞,这一幕“轻罗小扇扑流萤”,表面上是童趣未泯的嬉戏,实则是内心孤寂的外化。
流萤本是自然界中微小的生命,却在皇宫的荒凉一隅闪烁,暗示着宫殿的冷清与人情的淡漠。宫女追逐的不仅是流萤,更是对逝去快乐与温情的渴望。
当夜深露重,万物皆霜,宫女独坐石阶,仰望星辰,牛郎织女的故事在她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诗人并未直言宫女的哀愁,却通过“天阶夜色凉如水”这样细腻的描绘,让人感受到那份深入骨髓的凉意,以及比之更甚的内心荒凉。
这句诗,既是对秋夜物理的刻画,也是对宫女心境的映射,更是对她被遗弃命运的无声控诉。
元稹的《行宫》提及白头宫女'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与之相较,本文中的宫女更为不幸,她甚至未曾有幸一睹帝王之面,她的生活是一片空白,连思念都是奢侈。
牛郎织女虽一年一会,却有彼此的念想作为慰藉,而深宫中的她,爱情似乎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传说。
整篇诗作,未着一“怨”字,却句句含“怨”。通过对深宫秋夜的描绘,宫女扑萤、观星的细节捕捉,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宫女深沉的孤独与无尽的苦闷。
没有直抒胸臆,却在每一幅画面、每一个动作中,透露出宫女对自由、爱情与温情的向往。
这是一幅流动的情绪画卷,细腻而不失力度,以景寓情,情景交融,让人在淡淡的哀愁中,品味出深宫背后的复杂人性与无尽哀伤。
图片
【12】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
清明时节,雨丝纷纷,细密如织,这“雨纷纷”三字,不言雨势,却将那绵绵细雨的氛围勾勒得淋漓尽致。
或许这雨不至倾盆,却足以令行旅之人衣衫沾湿,步履沉重。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杜牧笔下的“路上行人”为何“欲断魂”?这是否过于夸张?
深究之下,我们发现,关键在于“清明”二字。这一节日,不仅是春日的象征,更承载着慎终追远的传统美德。
在这一天,人们应赴祖坟祭拜,表达哀思。而对于远离家乡,身处池州官任上的杜牧而言,不能亲自扫墓,内心的歉疚与哀愁自是难以言表。
那“欲断魂”前的“欲”字,微妙地点出了情绪的酝酿,是雨与情的交织,让这份愁绪几近崩溃边缘,而又尚未完全释放,恰到好处地捕捉了游子的微妙心态。
诗中,牧童的出现,带着一抹灵动与自然。无需多言,一指“杏花村”,便胜过千言万语。
那远处,杏花烂漫,雨中酒香,仿佛是心灵的慰藉,为愁苦的行人提供了一方避难所。杏花村,显然是诗人内心深处的理想国,一个可以暂时忘却忧愁的地方。
细品之下,诗歌的景物设置匠心独运。雨,选择的是杏花时节的“纷纷”,既符合季节特征,又平添几分柔情与哀愁,与清明的氛围不谋而合。
而“杏花村”的引入,则是雨中的一抹亮色,不仅为画面增添生机,更寓意着希望与解脱的可能。
整首诗,既是对个体情感细腻入微的捕捉,也是对清明时节普遍情感氛围的共鸣。
它超越了个人的局限,成为一种共通的情感体验。读者既能从中读出游子的孤独与哀愁,也能感受到雨后杏花的温暖与酒香的抚慰,体会到一种从忧伤到释然的心理转变。
图片
【13】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金谷园》
诗人经过西晋富豪石崇的金谷园遗址而兴吊古情思,物是人非之感扑面而来。
金谷园的遗址前,诗人驻足沉思,过往的奢华与辉煌,已随风散作香尘,无处寻觅。
一句“繁华事散逐香尘”,轻轻勾勒出往昔的纸醉金醺,与今日的荒芜形成了鲜明对比。
石崇的奢侈生活,绿珠的悲剧命运,都如那易逝的香尘,空留一声叹息。
“流水无情草自春”,春水潺潺,碧草萋萋,自然界的更迭似乎无视人间的悲欢离合,自顾自地展示着生命的循环。
这“自”字,与杜甫笔下“映阶碧草自春色”异曲同工,透露出一种对世事无常的无奈与淡然。
日薄西山,一阵晚风吹过,带来鸟儿的啼鸣,本应悦耳的声音,在这特定的情境下,却显得格外凄切,仿佛在低吟历史的哀歌。
眼前的落花,也触动了心中的柔软,那轻盈飘落的花瓣,与绿珠那绝望一跃的身影,竟在这一刻重叠。
一个“犹”字,蕴含了诗人对绿珠深深的同情与哀怜,她如同那落花,美丽却命运不由己。
这首诗,未言情而情自现,借景抒怀,将金谷园的荒凉、绿珠的悲剧以及诗人自身的感慨,融入每一句对自然的描绘中。
没有直接的情感宣泄,却在每一处细节中透露出深深的哀惋与思考,四句连贯,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图片
【14】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齐安郡中偶题》
在'两竿落日溪桥上',一幅画卷悠然展开,时间定格于落日余晖与暮色将至之间,光线柔和,恰到好处。
地点设于溪桥,诗人既非岸边闲步,亦非溪中泛舟,而是静立桥上,为观柳影荷姿铺设了绝佳视角。
'半缕轻烟柳影中',细腻入微,轻烟缭绕柳丝,这'半缕'之选,精妙在于与'两竿落日'的工整对应,又暗示日光斜照,烟雾非浓,仅是轻柔一抹,缠绵于柳树幽影之中,情境交融,引人遐思。
诗的后两句'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生动捕捉了风中荷叶的姿态。
以问语'多少'启,增添诗意灵动,'相倚恨'与'一时回首',赋予了绿荷以人的情态,它们似乎因西风而生怨,集体转身,这一瞬的动态捕捉,较之其他风荷描写,更添一份飞动与情感深度。
荷叶的'恨',实则是诗人情感的投射,借物抒情,让无情之物染上了人世的哀愁。
诗人以敏锐之眼观物,又以情深之心感物,绿荷之态、之情,皆在笔下活灵活现。
'恨'字的运用,尤为点睛,将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风荷的动态中透出诗人内心的隐痛与不遇之恨。
在唐末衰微的时局中,杜牧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胸中块垒,自然流露于笔端,通过风荷的描绘,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幽怨。
全诗通过对落日、柳烟、绿荷的细致描绘,构造了一幅意境深远的画面,情感与景物交织,自然与人心共鸣,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每一个字眼,每一处细节,无不透露着诗人的情感细腻与笔力深厚,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再现,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抒发,唯美而深刻,引人共鸣。
图片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类别宣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