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雅博学苑 2024-05-15 发布于广东

小王问:“谢老师,能否请教您一些关于经络学说的知识呢?”

谢老师继续向小王解释道:“除了药物的使用外,中医学中的经络学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概念、组成、分布、功能以及与脏腑、形体官窍、气血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与藏象、精气血津液等共同构成了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谢老师继续解释着,“十二经脉是人体生命运动的重要载体,也是疾病形成和治疗的基础。正如《灵枢·经别》所言,十二经脉不仅决定了人体的生命活动,也是疾病的根源和治疗的关键。

小王聚精会神地听着谢老师的讲解,他感受到了经络学说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地位。

经络学说的研究不仅仅是为了针灸、推拿等学科提供理论支持,更重要的是它对临床诊疗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谢老师继续说道,“通过对经络的诊断和调理,我们能够达到治疗疾病、调整人体生理功能的目的。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小王翻开笔记本,认真地提出了问题:“谢老师,我想了解经络的构成和作用,以及它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谢老师微笑着开始解释:经络里面的'经’的原意是'纵丝’,有路径的意思,简单说就是经络系统中的主要路径,存在于机体内部,贯穿上下,沟通内外。'络’的原意是'网络’,简单说就是主路分出的辅路,存在于机体的表面,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谢老师的声音温和而深沉,每当他回答问题时,他会用手势强调关键点,使小王更容易理解,又说:”中医理论里,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这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而络脉则是经脉的分支。经脉通常以纵行为主,循行于较深的部位,有一定的循行路径,贯穿全身。而络脉则纵横交错,分布于较浅的部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小王专心聆听,一边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重要的细节。他的眼睛闪烁着好奇和求知的光芒,每一次谢老师解释的时候,他都在用心感受着,似乎在思索着如何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缝隙理论认为经络是生命活动的场所及过程

“通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对中医经典以及现代科学新进展的思考,我国有学者建立了经络学说的'缝隙理论’。”谢老师开始解释他对经络的独特见解。他细致地描述着经络是存在于身体各组织器官中的缝隙,内含气血等精微物质。

小王认真地做好笔记,对着谢老师的话语一字不漏。谢老师继续:“缝隙理论认为经络是存在于身体各组织器官中的缝隙,内含气血等精微物质,如人体内环境之体液、血液、淋巴液及流动于其中的细胞因子、递质等生命信息物质;这些精微物质在活体的生命活动中才能流动,形成各种组织器官之间、各个细胞之间以及细胞生物膜内外的电势、渗透压差,进而在人体各个组织结构间形成灌渗、流通的网状结构,完成人体基本和高级的生命活动过程。

小王听得入迷,对谢老师的理论充满了好奇。他问:“那么,经络就是可以理解为人体的内环境,同时也参与了人体内物质与能量的新陈代谢过程。因此,经络是人体与生俱来的生命活动的场所及其活动过程,是一种客观存在;它伴随生命而来、亦伴随生命而逝?”

谢老师微笑着回答:“可以这样理解,经络就是人体的内环境之一,经络的外围结构是人体不同组织之间、由不同组织外壁所围绕而成的缝隙、孔道,大至皮、脉、肉、筋、骨等组织之间的缝隙、小到单个细胞之间的间隙,人体无处不有'缝隙’、人体无处不存经络。但是,这是现代中医的'缝隙理论’的理解,只是众多解释的一种。

经络系统主要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

小王又问:“那这个经络到底包括哪些内容?”

谢老师说:“说到这个具体内容,中医认为经络系统主要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注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皮,十二经经和十二皮部。络脉它主要是十五络脉,难以计数的孙络浮络等等。小王更加认真做好笔记了。

谢老师说:“十二经脉,又称 十二正经,包括手三阳经、手三阴经、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它们分属于十二脏腑。所谓十二脏腑,即五脏六腑再加上心脏的外膜——心包。心包也算一脏。这样每一条经脉都包含有所属脏腑的名称,如肺经、胃经、大肠经等。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谢老师又说:“另外十二条经脉还根据所属的脏腑的阴阳属性和经脉在体表分布的位置特点,而定经脉本身的阴阳属性。脏为阴,肢体的内侧为阴,凡属于脏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内侧,故称阴经;属于腑的经脉都分布在肢体的外侧,故称阳经。阴经包括太阴经、少阴经和厥阴经三种。阳经包括太阳经、少阳经和阳明经三种。又经脉在体表的分布有上下的不同,分布在上肢的称为手经,分布在下肢的称为足经。

小王专注地听着谢老师的解释。他拿出一本笔记本,一页一页地翻阅,用细致的字迹记录下谢老师的每个回答。小王的神态表现出他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热情,他深深地吸纳着谢老师的知识。

谢老师又说:“你可以理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来源于远古的阴阳理论,是先人对自然天气、地候和人体诸多事物内在变化过程认识的深化;经络系统内三阴三阳的气化、传变,正体现了经络系统'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生理、病理作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经络也是人体中一个无形的调度、控制系统,控制和决定着人体的健康、疾病、转归;经络异常是形成疾病的根本原因。疾病之所以发生,是由于经络的结构及其功能出现了问题;疾病之所以能够治疗、转归是向愈还是恶化,也是经络调控作用的结果。

小王的表情逐渐由紧张转变为满足,他的脸上露出微笑,仿佛在解开一个谜团。他的手不停地翻动着笔记本,记录下每一句谢老师的回答,以便后续的学习和研究。

古人是如何发现中医的经络

小王坐下后,轻轻地咳嗽了一声,然后开口说道:'老师,经络是神奇,那么请问古人是如何发现中医的经络,能否请您为我详细解释一下?'

谢老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回应:'当然,小王,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经络的发现确实是通过多个途径逐步总结和确认的。让我为你详细解释一下每个途径。'

小王拿起笔记本,准备认真记录下谢老师的解释。

发现经络途径 1:针灸等刺激后感应传导现象的总结

'首先,' 谢老师开始解释道,'针灸感应是古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当他们在患者身上施行针刺或灸法时,患者常常会产生酸、麻、胀、重等主观感觉,我们称之为'针感’。这些感觉通常沿着一定的路线向远处传导。通过长期观察,医家逐渐认识到这些感觉的传导路径,从而总结出了经络的分布。'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气穴,则针游于巷。”

发现经络途径 2:腧穴主治功效的总结

小王迅速记录下了这一点,然后饶有兴趣地问道:'那么,腧穴主治又是怎么回事呢?'

'很好,' 谢老师点了点头,继续解释道,'在针灸的临床实践中,医家发现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能治疗远隔部位的病证。而且,这些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通常会排列在一条线路上,这为经络的存在提供了佐证。实际上,这些主治范围相似的腧穴就是经络上的穴位。'

小王眉头微微皱起,似乎有了更深的疑问,他继续追问:'那么,气功感应呢?'

发现经络途径 3:中医气功学的实践

'气功感应,也称为导引或行气,' 谢老师回应道,'是通过调整呼吸、内守心神、放松肢体等方式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常常会感受到气在体内有规律地流动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反复出现有助于我们认识经气的运行方式,从而有助于对经络的理解。'

《灵枢·官能》载:“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在导引、行气过程中,随着呼吸的调整、心神的内守、肢体的舒缓,常常出现“气”在体内有规律地流行的感觉,这种感觉的反复出现,有利于对经气的认识和经络的发现。

发现经络途径 4:体表病理现象的总结

小王点了点头,似乎更加明白了。他继续记录下来,然后问道:'体表病理现象是什么意思?'

'体表病理现象是指当人体内某一脏腑发生疾病时,在体表相应部位会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 谢老师解释道,'比如压痛、结节、皮疹等。这些反应的出现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与经络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观察和总结这些现象,古代医家逐渐认识到经络的存在。'

发现经络途径 5: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小王问道:'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是指通过尸体解剖来认识经络吗?'

'是的,' 谢老师点头道,'古代医家通过解剖尸体,直观地认识到了人体内部的一些结构和脏腑的位置。他们观察到与四肢相连接的管状和条索状结构,也注意到了一些脉内血液流动的现象。这些观察为经络的发现提供了一定的启发。'

《灵枢·经水》记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定数。”

附张景岳的《类经》经络图谱

张景岳(1563年-1640年),本名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别号通一子,因善用熟地黄,人称“张熟地”,浙江绍兴府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代杰出医学家,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是实际的创始者。

《类经》是明代张景岳所著的医经著作,也是继隋代杨上善《太素》之后,对《内经》进行全面分类研究的又一著作。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中医基础精讲:学习中医经络的第一课,从经络的发现到缝隙理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