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武汉掌故 | 沙湖边上琴园美

 人文武汉 2024-05-15 发布于湖北
民国初年所建武昌琴园,位于沙湖以西之沟口地方,离原武胜门外约5里,即今徐家棚以东一带。面积为3.75公顷,约合56亩。

琴园主人任桐(1868—1932),字琴父,浙江永嘉人。清末任湖北道员,民初任职于武昌商埠局,又与友人筹办过盐业公司。其人喜爱诗文,擅绘山水,钟情园艺。居于沙湖之滨,自号“沙湖居士”。晚年不闻时事,潜心研究武昌湖泊,撰写了《沙湖志》和《园林春色》。由于其极爱沙湖之美,遂于1917年斥巨资在沙湖边购地建别墅,取其字号之一字而命名为“琴园”。

任桐任职的武昌商埠局就是主管武昌自开商埠的机构,武昌自开商埠是清末张之洞提出的,直到民国初年成立商埠局,才正式开始运作。以沙湖建设会名义公布的《沙湖征求诗文小启》,虽系扬铎执笔,但亦道出了任桐的心声:“武昌,居全国中心,为古名都,联京汉,控湘粤,川桂恃为尾闾,皖赣视其马首,人杰地灵,萃集一时,他日粤汉路成,则门户洞辟,外人之至焉者,咸将由港,而粤,而湘,而鄂。商旅之往来者,亦将争出于斯途。直可夺上海之势,与汉口隔岸而并盛也。”


总之,将来商埠繁盛,琴园前景看好。这就是任桐兴建琴园的最初动机。琴园在当时园林中独具特色,不仅景色宜人,而且富有民族风格和时代气息。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一、按一年四季不同景色布局造景

春景有花柳塘,沿堤两旁间植花柳,并在杏花林和桃花园中分别建有“听雨楼”“留香水阁”,沿桃花溪建有“鸳鸯亭”和“烟雨亭”;

夏景有荷塘,在园东北凿池种荷花,池中筑两台植梧桐,绕池植翠竹,池边树下设“观鱼台”,岭上建“山外楼”;

秋景有月榭名“一天秋”,在园西北一带,建有赏月平台和“月圆人寿厅”“出尘阁”等建筑,在“雁荡”和“雁山”二溪环绕,沿溪有“广寒亭”“香雪亭”和“平沙水榭”,四周植桂花、枫树、芙蓉等观赏花木;

冬景有梅岭,东部边缘堆山岭,岭上栽植数百株梅花,有“卧雪轩”“冷香簃”“锄月馆”“留屐山庄”等建筑,山之通幽处有“飞霞洞”,北有题为“白云深处”的“问渔亭”等建筑。

二、具有现代气息

该园在不断修缮扩建过程中,建设了一些现代设施。如,在湖岸边修建船坞,有木制汽艇两艘供游客游乐。还增设茶楼、戏院、照像馆等设施,并辟苗圃、建花房七八间。

三、私家园林对公众开放

该园曾对外开放,门票五角至一元。1922年,为从徐家棚到琴园游览方便,武昌商埠局专门修建一条由粤汉铁路边通往琴园的马路“琴园路”。琴园建成后,规模直追苏州拙政园,轰动一时,成为当时文人雅士必游之地。康有为曾为之作联:“琴谱茶经,轮换风雅;园花池月,悟彻禅机。”

琴园门票(1918年)

  
1931年武汉遭受洪水灾害,徐家棚一带亦被淹没,园内一些建筑物和树木花卉多被淹毁,从此未大复修。1938年武汉沦陷,日军占据琴园,将其作为兵营,园内建筑全部被毁,大量文物被抢掠一空,变得一片荒芜。

1949年后,先后有棉花收购站、部队、军烈属工厂等单位设于此地。1957年在旧址上又修建了武汉塑料一厂。还有一部分成为和平公社农民的住宅区。原琴园逐渐湮没,人们已不知琴园之所在,“琴园路”也被讹称为“秦园路”。

与任桐为忘年交的扬铎,与之游沙湖者再,且以西湖比名妓,沙湖比闺秀,二人欲争作湖山快婿,时人传为佳话。扬铎为沙湖写了三篇文字,即《游沙湖记》《序任琴父沙湖志》和《沙湖征求诗文小启》,自称“沙湖三唱”。 

20世纪90年代,湖北大学在沙湖边重修一个“琴园”以供学生休闲和学习,但是规模很小。


如今,武汉园林部门受任桐琴园历史的启发,在新建的沙湖公园中拟将以前景致加以适当恢复,成为新的“沙湖十景”:石壁龙湫、泉亭松韵、琴堤水月、东山残碣、雁桥秋影、雁山晨钟、兰岭香风、寒溪渔梦、鸥岛浴波、沙湖放棹。

并准备逐步建设五大分区:历史人文区、市民休闲区、文化艺术区、湿地观赏区、运动游乐区。毗邻楚河汉街的沙湖公园定将成为武汉市又一处胜景。 
 
摄影:关耳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沙湖·雁桥秋影

转载请注明出处,勿侵犯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