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岛湖中的鱼依靠什么生存呢?

 零壹贰012 2024-05-15 发布于湖北

图片

图片

千岛湖不仅水量库容大,而且以水质清澈著称。古语说“水至清则无鱼”,可是在清澈见底的千岛湖里生活着多达114种鱼类,湖中每年的水产捕捞量可达4000吨左右,堪称一座巨大的鱼类资源宝库。令人称奇的是,千岛湖里养着这么多的鱼,竟然还不需要人工投入饵料。千岛湖中的鱼依靠什么生存呢?

这还要从1998年的蓝藻水华事件说起。1998年和1999年,原本无比清澈的千岛湖竟然连续两年在局部水域季节性漂起了一层蓝绿色的藻类,并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环境专家意识到,这是由于千岛湖局部出现蓝藻水华所致。

蓝藻水华

图片

蓝藻水华是指淡水中的蓝藻在特定条件下快速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浮沫的自然生态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是由水体富营养化引起的,例如,工农业排放的废水中含有的营养物质进入水体,就有可能导致蓝藻大暴发。蓝藻水华现象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一方面,它会阻隔氧气进入水体,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因缺氧而死亡;另一方面,它会持续释放难闻的气味,而且会在水中产生毒素,威胁人类健康。因此,为了预防和控制蓝藻水华的发生,应合理控制工农业废水排放,增加水体的流动性,适量放养一些鱼类并控制其种群数量,同时适时打捞清理蓝藻等。
为破解千岛湖蓝藻大暴发的生态环境难题,生物学家研究后得出结论,湖里的鱼太少了。这是因为,鲢鱼和鳙鱼等淡水鱼通常以蓝藻为食,不仅如此,这些淡水鱼还能吸收水中的磷,磷是蓝藻生长必需的养料。淡水鱼摄食藻类的过程也是一个排氮固磷的过程,可以改变水体中的氮磷比,使之保持相对平衡。因此,要治水必须先养鱼。

图片

于是,在这一科学理念的指导下,人们在千岛湖中投放了大量鱼苗,然后定期捕捞,再定期投放新的鱼苗,创造出“以鱼治湖”的独特的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确实有效。此后,千岛湖的水质得到明显改善,蓝藻水华也不再发生。由于千岛湖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湖水温度大部分时间在20℃左右,非常有利于鱼类生长、繁殖,人们每年都能收获大量鱼类,真可谓一举两得。

每到捕鱼季节,千岛湖上便会响起嘹亮的捕鱼号子,湖面上开始上演巨网捕鱼的壮景,成千上万条鲢鱼、鳙鱼等争相跃出水面,四溅的水花让整个湖面犹如沸腾一般。被捕捞上来的鱼,个头大的能有20多千克,个头最小的也在4千克以上。更不可思议的是,2015年10月19日,捕捞队曾在千岛湖中捕获了一条重达90千克的大青鱼,号称“千岛湖鱼王”。


图片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4.5A

点击图片,一键下单

图片


读完文章点“赞”“在看”
将好“分享”给更多人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