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主席如何重塑中华?

 狭路相逢勇亮剑 2024-05-15 发布于浙江

炎黄蚩尤,华夏源流。

孔丘仁德,礼仪之邦。

秦王睥睨,一扫六合。

人民救星,再造中国。

挽狂澜、驱外敌、定南北。

上下五千年,

数风流人物,看毛泽东!

图片

▲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图源:共产党员网

01

前  言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既有“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仰天长问,又有“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浩然壮气。

他名字二十八画(毛澤東),故笔名生二十八画,二十八岁参加中共一大,之后坚定不移,用短短二十八年时间重塑了一个濒临灭亡的文明古国。

他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横扫四百万敌人,三年时间取得解放。

他在朝鲜半岛把以地球最强国家为首的十七国联军打败,签订其历史上第一个失败的停战协议。

他投身革命的时候,这个国家除了文盲几乎一无所有,工业基础几乎为零,任何国家都可以过来踩两脚。

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这个国家建立了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扫清了四亿的文盲,杜绝了几千年来的匪患,有了自研的飞机、导弹、核武器,一跃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五个国家之一。

他是二十世纪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闻风丧胆的人物,也是一位令人敬仰的诗人。

他,就是毛泽东。

今天,笔者通过分享毛主席的伟大谋略、伟大思想,来和大家一起感受伟人之智慧。

图片

1925年,毛泽东在广州  图源:共产党员网

02

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

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状况出发,通过调查研究,指出农民问题在中国革命中的重要地位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极端重要性

为了迁就国民党,当时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者宁愿抛弃农民这个最主要的同盟军,使工人阶级和共产党处于孤立无援的地位。

毛泽东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就写于这样的背景下。

在文章中,毛泽东指出中国无产阶级的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是农民,这样就解决了中国革命中的最主要的同盟军问题。

他预见到当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其在革命高涨时将要分化,其右翼将要跑到帝国主义方面去。

1927年蒋介石发动的反革命政变,证明了这一点。

毛泽东首先提出了革命的首要问题——分清敌友,这也成为了日后中国共产党取得成功的关键。

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过去一切革命斗争成效甚少,其基本原因就是因为不能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攻击真正的敌人。我们要分辨真正的敌友,不可不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作一个大概的分析。

接下来,毛泽东分析不同了阶级的经济地位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

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

可知一切勾结帝国主义的军阀、官僚、买办阶级、大地主阶级以及附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反动知识界,是我们的敌人

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

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当时尚在国共合作时期,党内很多人,认为应该同国民党合作,国民党即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

这篇文章发表后四个月,也就是26年3月,就发生了中山舰事件,国共关系危机大大加深,但党内防备国民党的意识仍是不够,最终在27年事变中损失惨重,大批共产党人惨遭杀害。

建党初期,党的工作重心在城市,一直领导工人运动,对农民运动关注少。

毛泽东在文中提出了两个在当时非主流的想法。

一是指出农民是同盟军,解决了革命力量不足的问题。

二是预见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动摇的阶级,有可能叛变革命。

历史将会证明,这两个论断都是正确的,可惜当初党内并没有就这两点意见达成共同认识。

如果1925年这种思想就能在党内树立起来,是不是就能避免1927年的屠杀,也不必在生死关头才选择开辟农村根据地,中国革命的胜利可能会早一点到来。

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加以设想,更容易体会到正确道路的来之不易。

这一时期,为了答复当时党内党外对于农民革命斗争的责难,毛泽东到湖南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并写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首先,开篇即介绍了当时的背景——“农民问题的严重性”,即在当时,湖南的农民革命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

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

对于这样一个庞大的力量群体,这样一个迅猛发展的运动,我党即面临着该如何处之的抉择。

站在他们的前头领导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后头指手画脚地批评他们呢?还是站在他们的对面反对他们呢?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同志进一步详尽描述了当时的农民运动的组织情况和发展现状——“组织起来”、“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

大革命时期正是中国农民协会(简称农会)大力发展的时期。

这些由共产党领导的农会组织是组织和发动农村社会革命的一种政权形式,这就决定了这个时期的农会组织与旧农会有着本质的区别。

在发展方面,农民协会的主要攻击目标是:

土豪劣绅,不法地主,旁及各种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城里的贪官污吏,乡村的恶劣习惯。

在猛烈的攻击之下,其结果便是:

农会便成了唯一的权力机关,真正办到了人们所谓“一切权力归农会”。……一切事情,农会的人不到场,便不能解决。……农会在乡村简直独裁一切,真是“说得出,做得到”。

正是由于农会对传统的乡村秩序进行了猛烈的冲击,加剧了革命阵营的分化。

代表地主利益的国民党右派对农民协会的行为极为不满,他们认为农民运动“糟得很”,“过分”、“矫枉过正”,是“痞子运动”。

毛泽东同志对此一一进行了驳斥。

第一,“好得很”驳“糟得很”。

国民革命的真正目标就是打击封建势力,国民革命没有做到,但是农民运动做到了,这就是“好得很”。

持“糟得很”观点的是站在地主利益方面来打击农民运动的,是反革命的理论。

第二,“矫枉必须过正”驳“过分”“矫枉过正”。

在农民运动中,所有受打击的土豪劣绅、不法地主都是罪有应得,为恶太甚,罪不当罚的极少。

革命本质就是暴动,农民运动如果不采取极端而猛烈的行动,就必然不能推翻根深蒂固几千年的封建势力。

因此农民运动若要终结旧的封建秩序,就必须“矫枉过正”,用暴烈的群众的革命办法,而不是温和的改良的方法。

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不是绘画绣花,不是那样雅致,那样从容不迫,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暴动,是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暴烈的行动。

第三,“革命先锋”驳“痞子运动”。

所有的农民可分为富农、中农、贫农三种。

其中,地主、富农(占10%)对革命的态度始终的消极的。

(占20%)的态度是游移的,是革命有必要争取的群体。

贫农(占70%)是农会的中坚,最革命,拥有农会的领导权。

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若否认他们,便是否认革命。若打击他们,便是打击革命。他们的革命大方向始终没有错。

大多数贫农虽然以前有缺点,但大都变好了,仅有的少数不良分子不能代表大多数好的贫农。因而他们是“革命先锋”,不是所谓的“痞子”。

最后,详细列举了农民在农会领导下所做的“十四件大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原文。

图片

1927年,毛泽东在武汉  图源:共产党员网

03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1927年大革命失败,中国共产党经受了自创立以来从未有过的巨大挫折。

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遭到反动派的疯狂屠杀,党员数量由大革命高潮时期的近6万人急剧减少到1万多人,党的活动被迫转入地下。

当时,许多人对革命失去了信心,毛泽东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就是针对这一问题写出的。

毛泽东开篇即介绍了当时国内的政治状况。

整体而言,城市买办阶级和乡村豪绅阶级的统治仍在继续。
但是,帝国主义各国在中国存在斗争和矛盾,中国内部各军阀之间也充满斗争和矛盾。
一方面,中国当时需要一个必须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另一方面,中国民主革命的运动仍在继续发展。

基于此背景,毛泽东对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和存在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第一,中国是一个由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国家。

这意味着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各个派系的军阀,军阀之间战争持续不断,而这种长期的分裂和战争,就使得在帝国主义统治占领的白色地域之间会出现一小块或若干块由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

这种现象是在任何一个帝国主义国家或者任何一个由帝国主义国家直接统治的殖民地国家都不会发生的,而能在中国发生,究其原因有两点,即地方的农业经济帝国主义国家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这代表在中国白色政权之间的分裂和战争必然是持续不断的。

第二,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在1926和1927两年大革命期间,湖南、广东、湖北、江西等地的工农兵士群众都得到了极大的锻炼,都发展过工会、农会组织,也都参加过对地主豪绅阶级的经济、政治斗争。

这些都为红色政权的存在提供了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的革命形势是向前发展的。

全国革命形势若不是继续地向前发展,而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停顿,则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是不可能的。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更不能造成长期的和日益发展的割据局面。

所以“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思想。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政策正确。

正是由于政策正确,在1928年4月至7月四个月时间,即使面对湘赣两省数倍于我党的“进剿”军队, 割据地区依旧不断扩大,土地革命不断深入,民众政权依旧不断推广,红军队伍依旧不断壮大。

最后,毛泽东同志也客观地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亟需解决的两个问题,即经济问题和军事根据地问题。

其中,经济问题是一个很大的困难,目前尚未得出有效的解决办法。

军事根据地问题即是要巩固好井冈山和九陇两个根据地,需要努力做好三件事:修筑完备的工事,储备充足的粮食,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

图片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军事斗争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写于外有重兵、内部恐慌的惨淡局面下,这篇文章用卓越的大局观和积极的战略部署,指出前进的方向,扫清革命的雾霾。

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工农革命军与朱德、陈毅率领的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

红四军在朱德、毛泽东、陈毅等领导下,形势高涨,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

与此同时,红四军及其党组织内加入了大量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同志,加上环境险恶,战斗频繁,生活艰苦,部队得不到及时教育和整训。

因此,极端民主化、重军事轻政治、不重视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流寇思想和军阀主义等非无产阶级思想在红四军内滋长严重。

1929年12月28日,在福建省上杭县古田村召开了著名的古田会议,成功纠正了大部分错误,明确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原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然而,在党内和军内弥漫的悲观主义情绪没有完全消除。

1930年元旦,时任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的林彪致信毛泽东,信中过高地估计了敌人的军事力量,弥漫着一股悲观情绪,甚至提出“红旗到底打多久”的疑问。

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系统回应了对中国革命的质疑,并且非常详细、辩证地论述了革命高潮必然来临的趋势,论证异常精彩,简直是一位预言家。

一是对于悲观思想和流寇主义的批判。

在文章中,毛泽东首先批驳了消极的悲观思想和片面依赖流动作战的流寇主义,说明农民斗争和建立革命根据地的重要性。

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并且以三个“必须”,着重予以强调。

必须这样,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如苏联之于全世界然。必须这样,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甚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也必须这样,才能真正地创造红军,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

二是对当前局势的判断。

毛泽东指出,现在中国革命的主观力量虽然弱,但是立足于中国落后的脆弱的社会经济组织之上的反动统治阶级的一切组织(政权、武装、党派等)也是弱的。

帝国主义之间矛盾正在加剧,争夺中国更加迫切。

既然国际上帝国主义相互之间、帝国主义和殖民地之间、帝国主义和它们本国的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发展了,帝国主义争夺中国的需要就更迫切了。

争夺中国迫切,则会导致中国内部军阀混战加剧,赋税加重。

帝国主义争夺中国一迫切,帝国主义和整个中国的矛盾,帝国主义者相互间的矛盾,就同时在中国境内发展起来,因此就造成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一天天扩大、一天天激烈的混战,中国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就日益发展起来。伴随各派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军阀混战而来的,是赋税的加重,这样就会促令广大的负担赋税者和反动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日益发展。

赋税加重,则会导致地主阶级和农民矛盾剧烈,百姓困苦,人民破产,学生失业等。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商品侵略、中国商业资本的剥蚀和政府的赋税加重等项情况,便使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更加深刻化,即地租和高利贷的剥削更加重了,农民则更加仇恨地主。因为外货的压迫、广大工农群众购买力的枯竭和政府赋税的加重,使得国货商人和独立生产者日益走上破产的道路。因为反动政府在粮饷不足的条件之下无限制地增加军队,并因此而使战争一天多于一天,使得士兵群众经常处在困苦的环境之中。因为国家的赋税加重,地主的租息加重和战祸的日广一日,造成了普遍于全国的灾荒和匪祸,使得广大的农民和城市贫民走上求生不得的道路。因为无钱开学,许多在学学生有失学之忧;因为生产落后,许多毕业学生无就业之望。

当这些百姓无可活路之时,革命高潮就必然会发生,而且将很快地发生。

如果我们认识了以上这些矛盾,就知道中国是处在怎样一种皇皇不可终日的局面之下,处在怎样一种混乱状态之下。就知道反帝反军阀反地主的革命高潮,是怎样不可避免,而且是很快会要到来。

三是毛泽东对于危机的应对。

危机中往往蕴含机遇,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

毛泽东指出,在大混乱的变局之中,反而要以最积极的态度准备和迎接革命。要在变局中有策略、有方向,对于我党来说,主要的任务是三个:积极发展农村斗争,积极建立红色区域政权,不断创造和扩大红军。

争取群众、建立政权、扩大军队,革命的高潮将会不可避免地来临。

在文章中,毛泽东对游击战的论述十分精彩。

我们三年来从斗争中所得的战术,真是和古今中外的战术都不同。用我们的战术,群众斗争的发动是一天比一天扩大的,任何强大的敌人是奈何我们不得的。我们的战术就是游击的战术。大要说来是:“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固定区域的割据,用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强敌跟追,用盘旋式的打圈子政策。““很短的时间,很好的方法,发动很大的群众。“这种战术正如打网,要随时打开,又要随时收拢。打开以争取群众,收拢以应付敌人。三年以来,都是用的这种战术。

最后,是毛泽东豪情满怀的期许。

它(中国革命的高潮)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帆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图片

1930年夏全国革命根据地形势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可以说,正是毛泽东对局势准确的预言和积极的部署,彻底扭转了红四军不利的局面,重振了红四军的雄风。

在这一精神指引下,不到两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就在瑞金成立。

图片

1934年,毛泽东和警卫员在瑞金(左二起:吴光荣、陈昌奉、戴田福)  图源:共产党员网

04

红军不怕远征难

众所周知,1930年-1934年,中国工农红军反击国民党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五次“围剿”的作战,史称“围剿”战争。

在这个过程,国民党军队早已是人强马壮,队伍庞大,也占据着当时中国大部分的土地,而中国工农红军占据的革命根据地,就像泛在海洋上的若干零散的红色小舟,随时面临着被国民党海浪掀翻吞没的危险。

前四次“围剿”战争,均在毛泽东的指导下或根据毛泽东的战略思想取得了胜利。

第五次“围剿”战争在王明“左”倾冒险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李德等人先推行“军事冒险主义”策略,后在敌人的猖狂进攻面前采取“拼命主义”,以失败告终。

图片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形势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随后,红军开始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在长征途中,博古、李德等领导人一味退却逃跑,消极避战,使红军十分被动,在湘江损失惨重。

直到毛泽东提出改向国民党统治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摆脱敌人,争取主动后,革命态势才有好转。

图片

湘江战役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1935年1月15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遵义召开扩大会议。会议着重总结了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经验教训,肯定了毛泽东关于红军作战的基本原则。

这就是著名的遵义会议,会议的一系列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同共产国际中断联系的情况下独立自主地取得的,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开始走向成熟

随后,又成立了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三人小组,负责指挥红军的行动。

这就在事实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后,蒋介石调集几十万军队分路向遵义地区进逼,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边境地区。

中央红军根据遵义会议确定的方针,准备从四川省泸州以西的蓝田坝、大渡口、江安一线北渡长江,进至四川省西北部创建苏区,在红军第四方面军的配合下转入反攻,争取赤化四川。

“四渡赤水”之战,毛泽东展现了出神入化的指挥技巧。

1935年1月上旬至中旬,蒋介石为阻止中央红军北进四川同红四方面军会合或东入湖南同红2、红6军团会合,围歼中央红军于乌江西北的川黔边境地区,调集其嫡系薛岳兵团和黔军全部,滇军主力和四川、湖南、广西的军队各一部,向遵义地区进逼。

1月19日,中央红军分三路从松坎、桐梓、遵义地区出发,向土城、赤水方向挺进。

1月29日,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

这时,国民党军分路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并且加强了长江两岸的防御。

据此,中革军委2月7日决定,中央红军暂缓执行北渡长江的计划,改在云南、贵州、四川三省边界地区机动作战。

2月9日,中央红军集结云南省扎西(今威信)地区进行整编。

图片

一度赤水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2月11日,中央红军从扎西挥师东进,于2月18-21日在太平渡、二郎滩渡过赤水河,向桐梓地区急进,同时以红5军团的1个团向温水方向开进,以吸引追击之川军。

红军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完全出乎蒋介石的意料。

川军3个旅慌忙由扎西附近向东追击,黔军3个团从遵义向娄山关、桐梓增援,第1纵队2个师由黔西、贵阳地区向遵义疾进,企图阻止并围歼红军于娄山关或遵义以北地区。

2月28日,中央红军再占遵义城,并控制了城西南的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高地,并在老鸦山、红花岗一线阻击了孤军冒进的第59师之进攻。

遵义战役后,蒋介石由汉口飞抵重庆坐镇指挥,并改以堡垒推进和重点进攻相结合的战法,企图南北夹击,围歼中央红军于遵义、鸭溪地区。

图片

二度赤水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中央红军为寻求新的战机,向西转移,于3月16日三渡赤水河,再入川南。

蒋介石急忙令其“追剿”军向川南追击。

图片

三度赤水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中央红军突然折向东进,于3月21日晚至22日四渡赤水河,秘密折回黔北。

3月27日,中央红军以红9军团在马鬃岭地区牵制国民党军,主力向南急进,3月31日渡过乌江逼近贵阳,把“追剿”军甩在乌江以北。

4月2日,中央红军以一部兵力佯攻息烽,主力进至狗场、扎佐地域,前锋逼近贵阳。

这时,国民党军在贵阳及其周围地区只有第99师4个团。

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十分惊恐,一面急令各纵队火速增援贵阳,一面令守城部队死守飞机场,并准备轿子、马匹、向导,准备随时逃跑。

4月4日,红9军团在打鼓新场以东老木孔地域击溃黔军5个团,歼其2000余人。

至此,中央红军巧妙地跳出了国民党军的合围圈,将蒋介石的几十万军队甩在乌江以北。

图片

四度赤水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四渡赤水之后,中央红军主力乘滇军东调增援贵阳之机,迅速进军云南,并于5月9日,在皎平渡、洪门渡渡过金沙江。

在此期间,在乌江北岸活动的红9军团,也从云南省会泽以西的树节、盐井坪渡过金沙江,随后与主力会合。

至此,中央红军摆脱了数十万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图片

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  图源:百度百科

此后,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终于在陕北吴起胜利会师,其他红军部队也陆续结束长征。

图片

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  图源:共产党员网

05

形成系统思想,指导中国革命

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

他撰写了大量重要理论著作,深刻总结和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吸收战争抗日的新经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哲学思想、军事思想、统一战线思想和党的建设思想。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精辟地论述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文章指出,在日本帝国主义打进中国本部来了这样一个基本的变化面前,改变了中国各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扩大了民族革命营垒的势力,减弱了民族反革命营垒的势力。

这篇文章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

第一,深刻地分析了国民党反革命营垒及其内部的矛盾。

国民党营垒中,在民族危机到了严重关头的时候,是要发生破裂的。这种破裂,表现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表现于冯玉祥、蔡廷锴、马占山等风头一时的抗日人物。这种情况,基本地说来是不利于反革命,而有利于革命的。由于中国政治经济的不平衡,以及由此而生的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增大了这种破裂的可能性。

第二,正确地估计了革命和反革命力量的对比,论述了建立统一战线的极端重要性。

日本帝国主义决定要变全中国为它的殖民地,和中国革命的现时力量还有严重的弱点,这两个基本事实就是党的新策略即广泛的统一战线的出发点。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军,是今天的革命向反革命进攻的需要。只有这样的力量,才能把日本帝国主义和汉奸卖国贼打垮,这是有目共见的真理。因此,只有统一战线的策略才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策略。关门主义的策略则是孤家寡人的策略。

第三,共产党要担负起对统一战线的领导责任。

一些坏人受敌人的影响退出去,一些好人却会受我们的影响加进来。只要共产党和红军本身是存在的,发展的,那末,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必然也会是存在的,发展的。这就是共产党和红军在民族统一战线中的领导作用。

《实践论》《矛盾论》这两篇著作是则是毛泽东理论最集中的文章,深入学习运用或将影响人的一生。

《实践论》系统阐述了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矛盾论》说明了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

事物矛盾的法则,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自然和社会的根本法则,因而也是思维的根本法则。……矛盾存在于一切客观事物和主观思维的过程中,矛盾贯串于一切过程的始终,这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矛盾着的事物依一定的条件有同一性,因此能够共居于一个统一体中,又能够互相转化到相反的方面去,这又是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然而矛盾的斗争则是不断的,不管在它们共居的时候,或者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都有斗争的存在,尤其是在它们互相转化的时候,斗争的表现更为显着,这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绝对性。

下文则是“矛盾”之方法论。

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和相对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和矛盾方面的主要的和非主要的区别;当着我们研究矛盾的普遍性和斗争性的时候,要注意矛盾的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的区别。否则就要犯错误。如果我们经过研究真正懂得了上述这些要点,我们就能够击破违反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利于我们的革命事业的那些教条主义的思想;也能够使有经验的同志们整理自己的经验,使之带上原则性,而避免重复经验主义的错误。这些,就是我们研究矛盾法则的一些简单的结论。
图片

1936年,毛泽东在保安  图源:共产党员网

06

战争抗日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新的历史条件下,毛泽东先后发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两篇军事理论著作,系统论述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战争抗日的持久战总方针和人民战争思想等。

当时,中国共产党内和党外都有许多人轻视游击战争的重大战略作用,而只把自己的希望寄托于正规战争,特别是国民党军队的作战。

毛泽东批驳了这种观点,同时写了《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指出抗日游击战争发展的正确道路。

如果我们是一个小国,游击战争只是在正规军的战役作战上起些近距离的直接的配合作用,……又如果中国也像苏联那样的强大,敌人进来,很快就能赶出,或虽时间较久,但是被占地区不广,游击战争也只是一种战役的配合作用,当然也只有战术问题,没有什么战略问题。……中国……是一个大而弱的国家……被另一个小而强的国家所攻击,……在这样的情况下,敌人占地甚广的现象发生了,战争的长期性发生了。敌人……兵力不足,在占领区留了很多空虚的地方,因此抗日游击战争就主要地不是在内线配合正规军的战役作战,而是在外线单独作战。

众所周知,在抗日时期内,在1937年只有四万余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到1945年日本投降时就发展成为一百多万人的大军,并创建了许多革命根据地,在战争抗日中起了伟大的作用。

战争的长期性,……规定了游击战争不能不做许多异乎寻常的事情,于是根据地的问题、向运动战发展的问题等等也发生了。于是中国抗日的游击战争,就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由此,游击战争的指挥原则,一方面反对绝对的集中主义,同时又反对绝对的分散主义,应该是战略的集中指挥和战役战斗的分散指挥。……一句话,就是: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

这一策略使蒋介石在抗日时期既不敢投降日本,又不敢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到1946年发动全国规模的内战时,由八路军新四军编成的人民解放军就有力量对付蒋介石的进攻了。

《论持久战》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战争抗日取得胜利的纲领性文献。

文章全面分析了中日战争所处的时代和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并从全国的战略全局出发,深刻地论述了战争抗日是持久战,必须经过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战争抗日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批驳了“亡国论”和“速胜论”。

图片

深刻地阐述了人民战争的思想,指出全国人民参加抗战,坚持抗战,是取得抗战胜利的根本条件和基本保证,批判了脱离群众的片面抗战路线。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军队须有源源不绝的补充,……广泛的热烈的政治动员,这样,要几百万人当兵都是容易的。抗日的财源十分困难,动员了民众,则财政也不成问题,岂有如此广土众民的国家而患财穷之理?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个把日本帝国主义是不够打的。

提出了实行持久战的具体战略方针,即在战争抗日的第一、第二阶段中,实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

图片

八路军新四军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在第三阶段中,应该是战略的反攻战。

在战场上,因为我是进攻,敌是防御;我是多兵处外线,敌是少兵处内线;我是速决,敌虽企图持久待援,但不能由他作主;于是在敌人方面,强者就变成了弱者,优势就变成了劣势;我军方面反之,弱者变成了强者,劣势变成了优势。在打了许多这样的胜仗之后,总的敌我形势便将引起变化。这就是说,集合了许多战场作战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的胜利以后,就逐渐地增强了自己,削弱了敌人,于是总的强弱优劣形势,就不能不受其影响而发生变化。到那时,配合着我们自己的其它条件,再配合着敌人内部的变动和国际上的有利形势,就能使敌我总的形势走到平衡,再由平衡走到我优敌劣。那时,就是我们实行反攻驱敌出国的时机了。

提出战争抗日三个阶段在全体上的主要作战形式是运动战,其次是游击战

整个战争抗日中,中国将不会以阵地战为主要形式,主要和重要的形式是运动战和游击战。在这些战争形式中,战争的领导艺术和人的活跃性能够得到充分地发挥的机会,这又是我们不幸中的幸事啊!

八路军的战略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和其他一系列作战原则。

战争抗日应该是有计划的。战争计划即战略战术的具体运用,要带灵活性,使之能适应战争的情况。要处处照顾化劣势为优势,化被动为主动,以便改变敌我之间的形势。而一切这些,都表现于战役和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同时也就表现于战略上的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之中。

最后坚定指出,战争抗日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图片

1938年10月下旬广州、武汉失守以后,全国战争抗日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日本鉴于战线过长、兵力不足,被迫调整侵华政策,逐渐将其主要兵力用于打击在敌后战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而对国民党政府则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的方针。

敌后战场逐渐成为战争抗日的主要战场,承担起领导中国人民单独打败日本的责任。

图片

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斗争  图源: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1939年到1940年初,毛泽东接连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从总结论述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三大法宝”,到第一次明确提出“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再到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不仅回答了当前时局中提出的种种问题,而且回答了中国现阶段民主革命和未来建设新中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对指导中国革命具有特别重大的意义。

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为两步,其第一步是民主主义的革命,其第二步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这是性质不同的两个革命过程。而所谓民主主义,现在已不是旧范畴的民主主义,已不是旧民主主义,而是新范畴的民主主义,而是新民主主义。由此可以断言,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政治,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所谓中华民族的新经济,就是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所谓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这就是现时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在中国从事革命的一切党派,一切人们,谁不懂得这个历史特点,谁就不能指导这个革命和进行这个革命到胜利,谁就会被人民抛弃,变为向隅而泣的可怜虫。

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践的深入展开,毛泽东在1940、1941年撰写《目前抗日统一战线中的策略问题》《论政策》《关于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总结》等著作,科学论述了“争取中间势力”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丰富和完善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政策和策略思想。

图片

百团大战示意图  图源:百度百科

中国战争抗日的战略反攻,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根本转折和日军逐渐失去战略主动权的形势下进行的。

从1943年7月开始,共产党领导的敌后军民在华北、华中、华南地区,对日伪军普遍发起局部反攻,由游击战向运动战发展。

图片

敌后军民大反攻作战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1944年5月,中央指示冀鲁豫军区向水东地区增派兵力和干部,极力扩大水东抗日根据地,开辟水西抗日根据地,和其他部队一起实现控制中原的目标。 

1944年5月,由卫立煌指挥的中国远征军强渡怒江,发起滇西反攻,先后攻克日军坚固防守的松山、腾冲、龙陵,收复西南失地。成为了日本在中国战败的转折点

1945年1月27日,中印公路完全被打通,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会师于芒友。至3月,反攻胜利结束

图片

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  图源:共产党员网

1945年3月起,日军先后发动豫西鄂北会战和湘西会战。

1945年4月25日,联合国大会召开。5月8日,德国法西斯无条件投降。至此,欧洲战争结束,盟军作战重心迅即东移,全力对付日本法西斯。

1945年8月6日、9日,美军分别在日本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苏联红军也根据《雅尔塔密约》,在8月8日对日宣战,发动八月风暴行动,出兵中国东北。

8月9日,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人民一切抗日力量立即举行全国规模的大反攻,与盟国一起对日本进行最后的决战。

1945年8月14日,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条约》;15日,日本照会中、苏、美、英四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15日正午,日本裕仁天皇通过广播发表《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

战争抗日的实践,充分证明《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图片

中国战区受降及日军集结地区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07

秋风扫落叶,解放全中国

抗战胜利时,国民党拥有正规军约200万人,加上其他军事力量共430万人。

而人民解放军仅61万人,加上地方部队和后方军事机关人员共127万人。

双方兵力对比为3.4∶1。

抗战后期,国民党军队得到美国大量军事援助,武器装备大大改善,约有四分之一成为美械或半美械部队,又在受降中接收了侵华日军100多万人的武器,还控制着几乎所有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以及几乎全部现代工业。

图片

战争抗日胜利后的国内形势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面对国共关系何去何从和双方力量对比的巨大悬殊,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中已经点明。

蒋介石军事力量的优势,只是暂时的现象,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美国帝国主义的援助,也只是临时起作用的因素;蒋介石战争的反人民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而在这方面,人民解放军则占着优势。人民解放军的战争所具有的爱国的正义的革命的性质,必然要获得全国人民的拥护。这就是战胜蒋介石的政治基础。

毛泽东在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前两天,就颇具战略预见性地指出,“国民党怎么样?看它的过去,就可以知道它的现在;看它的过去和现在,就可以知道它的将来”;蒋介石“此人历来是不知感恩的”,“翻一翻一九二七年的老账,还想照样来干”。

之后,毛泽东还指出:“我们宁可把事情估计得坏一些,不但要准备打三年到五年,还要准备打十年到十五年,最坏就得打得我们连一个县城也没有。”

从而对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即将发动内战的已定方针,实现了战略上的清醒认识,使全党全军特别是党内高级干部对即将面临的艰苦斗争形势有了战略预判。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

8月6日,毛泽东会见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运用历史眼光分析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进一步坚定了全党全军与国民党彻底决裂、斗争到底、革命必胜的决心和信心。

战略防御时期,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积极防御,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图片

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国民政府的8个月的全面进攻并没有收到预想中的效果,人民解放军主力依然存在。

这样,国民政府便做出新的战略方案,即重点进攻陕北与山东共产党根据地。结果,导致后方兵力空虚。

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大军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国民政府的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陈毅、粟裕领导下的华东野战军挺进豫皖苏;陈赓、谢富治兵团挺进豫西。

三路大军,互相策应,在黄河与长江之间的广大地区形成了一个“品”字形的战略态势,牵制了南线国民党军一半以上的兵力,带动了中国各个战场的战略进攻

由于在大别山地区遭到白崇禧围剿,中野最后被迫分批撤出大别山区。

东北战场,林彪连续发动秋季攻势、冬季攻势,将东北国民党军队压缩在锦州、沈阳与长春,胜局已定。

1947年11月,人民解放军在华北攻克石家庄,1948年5月中旬,晋南重镇临汾也被人民解放攻克。

西北战场方面,彭德怀取得宜瓦战役的胜利,尽管在西府陇东战役失利,但此时胡宗南部已经捉襟见肘,延安被人民解放重新占领。

图片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1948年秋冬至1949年初,中国人民解放军陆续发动战略决战。

战略决战的序幕是在山东战场上揭开的,这就是1948年9月16日至24日的济南战役

华东野战军集中强大兵力对济南发动攻击,经8昼夜激战,歼敌11万人,取得胜利。

这是人民解放军解放敌人重点设防的大城市的开始,也是蒋介石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防御体系总崩溃的开始。

1948年秋,人民解放战争进人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9月,东北野战军发动声势浩大的辽沈战役。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东北全境解放。人民解放军从此在数量上取得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11月初,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发起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历时66天,共歼灭国民党军55万余人,南线国民党军队的精锐主力已被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

11月下旬,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三兵团联合发动平津战役。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基本解放华北全境。

毛泽东在河北平山西柏坡世界上最小的指挥部里,指挥了世界上最伟大的人民解放战争,并且取得了三大战役的完全胜利。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国共两党的战略决战,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4万余人,基本摧毁了国民党的主要军事力量,为中国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图片

三大战役示意图  图源:百度百科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

图片

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长江以北的胜利,让统一之势渐成定局。

风云变幻的历史关头,面对帝国主义的试图干涉、国民党反动派的空喊“和平”、国内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不实幻想,毛泽东再次用历史的“清醒剂”笃定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战略决心。

孙子兵法的原则在毛泽东的实践中也得到一次革命性的改造,他不同意“穷寇莫追”的战略战术原则,而是以反潮流的英雄气势,提出了“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正是这种坚定不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气势,才为中国人民和社会带来了有史以来最深刻的革命和变革。

图片

1949年3月25日,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进入北平  图源:共产党员网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朱德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35万人民解放军渡江部队分别从东起江阴西至九江的湖口发起了渡江战役,长达千里的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

4月23日,渡江战役胜利完成,南京解放,标志着国民党22年反动统治的崩溃。

图片

渡江战役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此后,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取得了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图片

人民解放军实施战略追击解放全国大陆示意图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08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解放战争后,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中国,成为了大家面临的问题,毛泽东给出了回答。

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毛泽东提出了建立新中国的系统性的战略构想。

一、提出了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城市的问题。

从一九二七年到现在,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乡村,在乡村聚集力量,用乡村包围城市,然后取得城市。采取这样一种工作方式的时期现在已经完结。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在南方各地,人民解放军将是先占城市,后占乡村。城乡必须兼顾,必须使城市工作和乡村工作,使工人和农民,使工业和农业,紧密地联系起来。决不可以丢掉乡村,仅顾城市,如果这样想,那是完全错误的。

二、论述新中国的经济政策。

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战争抗日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加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这就是人民共和国的几种主要的经济成分,这些就构成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形态。由此决定,对内的节制资本和对外的统制贸易,是新中国在经济建设中的两种基本政策;限制和反限制,将是新民主主义国家内部阶级斗争的主要形式。……中国经济建设的速度将不是很慢而可能是相当地快的,中国的兴盛是可以计日成功的。

三、论述了新中国的对外政策。

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任何外国外交机关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取消一切帝国主义在中国开办的宣传机关,立即统制对外贸易,改革海关制度,这些都是我们进入大城市的时候所必须首先采取的步骤。在做了这些以后,中国人民就在帝国主义面前站立起来了。

毛泽东还在其他场合多次论述对外关系和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后来,新中国处理对外关系时,就是遵循这些原则。

四、论述新中国的政治方针。

召集政治协商会议和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一切条件,均已成熟。现在一切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都站在我们方面。……我们希望四月或五月占领南京,然后在北平召集政治协商会议,成立联合政府,并定都北平。

五、强调巩固政权的极端重要性。

必须学会在城市中向帝国主义者、国民党、资产阶级作政治斗争、经济斗争和文化斗争,并向帝国主义者作外交斗争。既要学会同他们作公开的斗争,又要学会同他们作荫蔽的斗争。如果我们不去注意这些问题,不去学会同这些人作这些斗争,并在斗争中取得胜利,我们就不能维持政权,我们就会站不住脚,我们就会失败。在拿枪的敌人被消灭以后,不拿枪的敌人依然存在,他们必然地要和我们作拚死的斗争,我们决不可以轻视这些敌人。如果我们现在不是这样地提出问题和认识问题,我们就要犯极大的错误。

《论人民民主专政》是1949年毛泽东发表的唯一一篇署名文章。

文章以人类进步的远景和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开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领导民主革命的基本经验,回答了全国人民普遍关心的一系列问题,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基本思想。

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基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而主要是工人和农民的联盟……工人阶级是(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这就是我们的公式,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经验,这就是我们的主要纲领。

《论人民民主专政》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系统思想,创造性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国家学说,与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一起,共同构成建立新中国的两块基石,成为新政协会议通过《共同纲领》的理论和政策基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至此,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从1949年1月至1950年6月,朝韩在“三八线”附近频繁发生冲突。

1950年6月25日拂晓,朝鲜战争全面爆发。

1950年7月7日,美国借联合国名义,组织“联合国军”参战。

假虞灭虢,唇亡齿寒。1950年10月,美军、南朝鲜军北上越过三八线,并推进至中朝边境,严重威胁中国的安全。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中国人民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0月25日赴朝参战。

中、朝军队连续进行5次战役,把敌军从鸭绿江边逐回三八线附近。

最终,双方于1953年7月27日双方在板门店签署《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

抗美援朝战争被称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中华民族得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图片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归国时间及作战情况一览表  图源:《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继续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国内经济恢复、三大改造,开展五年计划,完善工业体系建设、国防建设,打开外交局面等诸多工作,为日后中国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原始影像  视频来源:中央档案馆

09

后  记

初中时期,我抄录过许多毛主席的诗篇,爱不释手。

10年前,我从新疆到北京,第一次瞻仰了毛主席。

在大学期间,我初读《选集毛泽东》,如获至宝。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这篇文章写了许久,希望和大家一道,一窥毛主席战略战术之伟大,感受新中国成立之不易,以表心中无限之敬意。

最后,以毛主席《沁园春·雪》收尾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