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平江路旁的廊檐河滩

 吴越尽说 2024-05-15 发布于浙江

平江路旁的廊檐河滩


大哥从上海回苏州,要我陪他去看看平江路外婆家的老屋,这老屋如今还有一位表兄住着。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外婆家就是这样的枕河人家。前门是丁香巷——东弄堂8号,后门临河建了一个河滩,河对岸是胡厢使巷。从平江路走进胡厢使巷,远远就能望见外婆家带廊檐的河滩。苏州古城内这种带廊檐的河滩,经历百年风雨后,还保持这么完好的已不多见了。

图片

  看到这河滩,就想起了小时候跟着妈妈去外婆家,总要到这河滩上坐一坐,看一看过往船只和在河边洗刷的邻里乡亲,听一听那“吱!吱!”的摇橹声和家长里短的谈笑声。这河滩建造得挺讲究,河滩踏步和墙基驳岸全是用精雕细凿的苏州金山石砌成,还镶嵌了两块洞穴式的缆船石,用于船舶停靠。河滩共建有16层石级,冬天河水少的时候,会露出最下面的石级;夏天雨水多,河水上涨,只露出上面四五个石级。

  这河滩头的用处可大了。那时的河水很清澈,用明矾沉淀煮开后是可以当饮用水的。日常洗菜淘米洗衣服都在这河滩上搞定。因为有了廊檐,刮风下雨也不会受影响,附近邻居也常来这河滩洗刷东西,这样邻里间就更和睦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做饭用的是灶头,前面是灶台,一般安放大小两口锅,锅边上还有汤罐;灶后是烧火用的灶眼和灶膛,烧的是稻草和麦秸。冬天里到了烧饭时,我们喜欢到灶后取暖,顺便在灶膛里放上两个山芋或一块年糕,经烘烤后香气四溢,美不可言。每当春秋两季农忙过后,河道里就出现了叫卖稻草麦秸的船。有些人家是有固定的农户送柴上门的,外婆家就是这样的,一到这个季节卖柴草的小船就摇到外婆家的河滩边,农夫挑着柴草走上河滩送入柴房间。

  到了夏天,河道里又多了叫卖西瓜的小船。苏州人夏天都喜欢吃西瓜,一买就是一担。船家一边摇橹一边吆喝。外婆听见了也会走下河滩,让小船靠过来,如果西瓜好也要买上一担,成交后船家就把西瓜挑上河滩,堆放在堂屋的桌子下面。

  苏州从明清以来就有“东北半城,万户机声”之说。外婆家也是这“东北半城”中的一家自产自销的丝织户。她家织的是章绒,与现在的平绒差不多,用的是木制织机。家中除了必备的家具外,尽可能地多安放织机。记得在外婆家除了去河滩看景闲聊外,还有一件趣事就是到机房看舅舅表兄织章绒。织章绒工艺技术要求非常高,自然进度也就较慢,一天大概只能织四五寸。外婆家是一个丝织作坊,所用的机器设备、原料成品,都要从这个河滩上运进送出,那时的运输工具主要是船,“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外婆家的河滩建造得这样讲究、这样结实,原来河滩是家里生产必不可少的货运码头。

  那年,外婆去世了,按照苏州人的风俗习惯,在家要设置灵堂,还要做七七四十九天的法事。在这丧事期间,家里大人为失去亲人而痛哭时,只有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小孩才感到热闹好玩。我记得和尚的法事中有一事,要我母亲拖着一只船,船是纸做的,底下放一把算盘,绳子一拉船就动了。那时我还很小,觉得船好玩,一定要我来拖这只纸船。妈妈拗不过我,无奈只得带着我一起跟在和尚后面拖动这只小船。出殡时,外婆的棺木也是从后门出去,经过这个河滩上了木船,走水路,一直送到木渎灵岩山下的公墓安葬。

  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外婆家的河滩依旧完好,曾在这河滩上走动的人今又何在?


作者:薛鏐中
2024-05-0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