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姑苏纪事:有人说,明代苏州乡村生活是这样的(二)

 吴越尽说 2024-05-15 发布于浙江

《便民图纂》与明朝苏州耕织生活


上一期我们介绍了明朝苏州生活指导手册——《便民图纂》以及编者邝璠的生平事迹,这一次我们就跟随《便民图纂》里的内容,来看看明朝苏州乡村的耕织生活。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苏州农业和丝织业发展的经济背景。

自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建城一直到隋朝之前,苏州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经济地位都远远比不上长安、洛阳这些北方重镇。直到公元610年,连接华北与江南的大运河开凿完成,苏州一下子跃升成为江南地区重要的经济都市。特别是经历了安史之乱,部分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转移,给江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劳动力,使得江南地区成为唐朝中期重要的农作物产地。那么作为江南地区中心的苏州,自然而然也就成为了粮食贸易及运输的重要节点。曾任苏州刺史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也写过“半酣凭栏起四顾,七堰八门六十坊,远近高低寺渐出,东西南北桥相望”(《九日宴集醉题郡楼兼呈周殷二判官》)来描绘当时的苏州景色。与有着108坊的首都长安城相比,建设60坊的苏州也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大城市了。


宋代·平江图


到了北宋年间,苏州的丝织业开始繁荣发展,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根据北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的记载,大中祥府四年(1011年)苏州还只有66139户家庭,而到了元丰三年(1081年)就已经增至199892户。70年间人口增加到接近三倍,从侧面体现出苏州的繁荣发展。丝质手工业高速发展的同时,苏州地区也已成为全国的产粮中心,也难怪南宋范成大的《吴郡志》里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记录了。而到了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苏州的总人口已经达到506543户、2166463人了。单单一个苏州府的农业产出就占到了当时全国总量的11%。包括龙袍在内的皇家衣料也都是由苏州出产,怪不得《洪武苏州府志》里会说“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到了《便民图纂》写成的明朝中后期,苏州已经形成了以漕运丝织为中心的繁华商业,王心一在《归田园居记》中如此描述当时的苏州“尝出阊市,见错绣连云,肩摩毂击。枫江之舳舻衔尾,南濠之货物如山,则谓此亦江南一都会也”。

而支撑了如此繁盛的漕运以及丝织业发展的,正是苏州乡村的耕织农民。《便民图纂》这本书的主要服务对象,也正是这些苏州农民。《便民图纂》卷一卷二就是关于农务女红的绘图,邝璠以宋朝旧制耕织图为蓝本,因为内容“与吴俗少异,其为诗又非愚夫愚妇之所易晓”,“系以吴歌其事”。

第一卷农务篇以“浸种”“耕田”“耖田”“布种”“下壅”“插蒔”“扬田”“耘田”“车戽”“收割”“打稻”“牵礱”“舂碓”“上仓”“田家乐”15篇内容,从年头到年尾介绍了一年种稻的过程。其中“浸种”表明了当时明朝已经有了“催芽育苗”等思想的科学选种方法。


《浸种》——三月清明浸种天,去年包裹到今年。日浸夜收常看管,只等芽长撒下田。


而“耕田”“耖田”则表明苏州地区已经开始采用北方流行的深耕技术。《便民图纂》卷三里的“治秧田”一节也提到“须残年开墾,待冰冻过,则土酥,来春易平,且不生草。平后,必晒干。”所以深耕多选择在冬至之前的晴天进行,以起到冻土晒垡的作用。


《耕田》——翻耕须是力勤劳,绕听鸡啼便出郊。耙得了时还要耖,工程限定在明朝。


《耖田》——耙过还须耖一番,田中泥块要匀摊。摊得匀时秧好扦,摊弗匀时扦也难。


当时对于肥料的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肥料的种类和积制方法也得到了发展,卷三“壅田”一节中提到“或河泥,或麻豆饼,或灰粪。各随其地土所宜。”主要的肥料包括粪肥、泥肥、饼肥、磷肥(骨灰和灰粉)等,也提出需要“看土施肥”的理念。

第二卷女红篇则以“下蚕”“喂蚕”“蚕眠”“采桑”“大起”“上簇”“炙箔”“窖茧”“缫丝”“蚕蛾”“祀谢”“络丝”“经纬”“织机”“攀花”“剪制”16篇内容,也从头到尾介绍了养蚕抽丝纺织的全过程。

“采桑”一节中“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十分鲜明地展现出了当时江南地区男女协作的场景。从简单的桑蚕养殖到丝织印花业都有女性的参与,女性生产力的解放其实也是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奠定了基础。


《采桑》——男子园中去采桑,只因女子喂蚕忙。蚕要喂时桑要采,事头分管两相当。


“炙箔”“缫丝”则说明明朝苏州地区已经开始注重蚕丝的质量,对缫丝的工艺进行了改进。是有“出口干”和“出水干”的出现。所谓“出口干”,就是当熟蚕吐丝结茧时,保持适当的温度环境,使则吐出的丝一见空气就能迅速干燥。“出水干”就是使刚从煮茧锅中缫出的生丝能迅速干燥。


《炙箔》——蚕性从来最怕寒,筐筐煨靠火盆边。一心只要蚕和暖,囊里何曾惜碳钱。


《缫丝》——煮茧缫丝手弗停,要分粗细用心情。上路细丝增价买,粗丝卖得价钱轻。

我们跟着《便民图纂》体验了一番明朝苏州农民的耕织生活,无论男女,当时一年到头的生活还是十分辛苦的。但这些简单易懂的绘图,郎朗上口的竹枝词也处处体现着古代劳动人民的科学智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苏州能成为东南地方的经济重镇,靠的是劳动人民兢兢业业地生产,也仰赖着科学有效的技术支持和生产关系。这与苏州人自古以来“勤劳内敛,崇文重商”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当我们当下作为“最强地级市”苏州的一员,再回头读一读《便民图纂》这类苏州地方小志小传,是否也能品味出更多苏州的风情呢?


作者:小鱼儿

来源:《方志苏州》公众号

2024-05-0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