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指导:有我与无我

 一中大语文 2024-05-15 发布于福建

【原题呈现】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我与无我,是评说诗词境界的依据,也是衡量做人境界的标准。

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

【佳作展示】

立“有我”之姿,铸“无我”之境


王国维有言:“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老子则说:“无身无我,方可与万物为一,与天地共生。”前者阐述了“有我”的影响,而后者突出了“无我”的效果。“有我”和“无我”各有作用,能相辅相成。生而为人,既要立“有我”之姿,也要铸“无我”之境。

立“有我”之姿,方能成事。曾国藩有言:“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方有成事之可冀。”诚哉斯言!置身事外,喊一万句加油,不如参与其中,搭一把手,出一份力。哪怕这力量并不强大,但也可以“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从而“不必等待炬火”。正是明白了这一层道理,当有人问这个世界的问题出在哪里时,作家切斯特顿的回答是:“在我”!“在我”,是问题在我,也是解决问题有我。以“有我”之姿,去作为,去担当,就能把事情做成,进而在时代的沙滩上留下我们个体的足印。

铸“无我”之境,才好修身。成事之外,也要修身,而修身需要“无我”。当我们面对纷扰时,不妨多一点超脱;面对名利时,可以多一点淡泊。庄子推辞宰相之邀,选择“曳尾于涂中”的生活;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毅然归园田居……他们“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在名利纷扰面前保持着超脱淡泊的心态,铸就了“无我”之境,成为了千古名士。这样做法,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以“无我”之境,去淡泊名利,忘怀得失,必能在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抬头看到皎洁明亮的月光。

儒家提倡“治国平天下”,也提倡“修身齐家”。这两者,是“有我”之姿和“无我”之境的完美融合。它们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共同构成了我们人生的二重奏。当它们相互交织,彼此配合时,人生的乐章会变得美妙而激荡。所以,真正的智者,会以“有我”之姿,成“无我”之境,在成事中修身;也会用“无我”之境,立“有我”之姿,在修身后进一步成事。当两者构成相互助推的帆和桨,人生的航船一定可以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行文至此,想起了东汉“大树将军”冯异。当天下危乱,烽火四起时,他身先士卒,勇猛作战;当大局已定,朝廷论功行赏时,他坐在大树下,任凭其他将领争功。或许,他的做法,可以作为处理“有我”和“无我”关系的千古垂范。以“有我”成事,以“无我”修身,能让我们成大业,养大德,不负时代,亦不负此生!

作文指导:无我与有我

作文指导:“有我”与“无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