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于冠深:大风

 杏坛归客 2024-05-15 发布于山东

作者:于冠深

有生以来,我是上了小学后才学第一支歌儿的。那时,我的家乡刚解放不久。就全国而言,解放战争正打得如火如荼。村里的干部,又是忙着动员参军,又是组织出官车支前什么的。一天下午,校长从区里开会回来,就教了我们一支歌儿——

槐木扁担软又软,

两个筐子排两边 。

今天我到前线去支前呀,

挑了那个子弹挑炮 ,

打啦呜咳吆!

打啦呜咳吆!

过了一段时间,有一批荣军,即挂彩后修整的解放军战士——他们多是南方人(现在想来,他们可能是从前的新四军吧)——从前线下来,住在了我们学校周围的几个村,老师就带领我们去慰问。大家列队行进,打着三角形的彩色小纸旗,使劲喊着“向荣军学习!”的口号,高唱“槐木扁担软又软……”

荣军们在场院里排成整齐的行列欢迎我们。他们也唱了起来。唱了一支歌儿后,就向我们拉歌儿。我们感到很窘,只好再唱“槐木扁担软又软”。用我们后来自嘲的话说,眼见得我们“槐木扁担不歇肩”,“肩膀没软嗓子软了,”他们就自己这一部分跟那一部分相互拉起来,唱了一支又一支,让我们大大地开了眼界和“耳界”。

几天以后,有一位荣军同志,到我们学校来,教我们学唱歌,荣军来了几次,教会了我们好几支歌儿。那歌儿支支都好听。有一支是这样唱的:“透过重重云雾,太阳出来了。打破千年锁链,穷人把身翻!我们要种地,我们要吃饭,不怕老蒋多凶狠,美国来帮助。”下边的记不得了。这样的歌词内容,我那时虽小也基本都懂。即使有个别地方不大懂,也并不影响我嗓门的洪亮度。

当初学会的歌儿,有一支最简短,整个说来就是一则比喻。歌词如下——

蒋介石!

你这个死独裁!

撑着破船下大海,

东一歪来西一歪,

人民的浪潮打过来,

船沉海底泥里埋!

人民的浪潮打过来,

船沉海底泥里埋!泥里埋!

还有一支歌儿,我觉得特别好。尤其是那些排比句,更让我喜欢:“我们是,人民子弟,人民的兵,人民的武装,人民的野战军!人民要我们坚决勇敢杀敌人!……”下面不排比的几句想不起来了。再往下又是排比句:“像狂风,像暴雨,像闪电,像雷鸣,像猛虎一样地匍匐前进歼灭敌人!……”

那天,我们前往慰问时,荣军就唱过这支歌儿,而且是分两部轮番唱的。歌声刚住,就听站在我们身后围观的乡亲有人议论:“荣军唱歌儿跟刮大风一样,赶劲!”“赶劲”者,“带劲”之谓。当时,我对这话是入耳未入心。现在想想,还真不能小看他这个评价。评价这个评价,可蔽之为中肯、精到和精辟。

《左传》有载,春秋时代的音乐评论大家吴公子季札观周乐时,有言:“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这是他在乐工们为之歌《齐》后的评论。关于“大风”的解释,或曰“大国的音乐”,或曰“大国的风度、气派”。我想,或者也可以直解为“跟刮大风一样”吧。总之,我的老乡以风喻歌儿,既是喻歌儿之形,更是喻歌儿之质。换言之,既是喻歌儿之声,更是喻歌儿之气:蓬勃向上的朝气,一往无前的勇气,战无不胜的锐气,忠于人民的正气。诸如此类。当年,人民的子弟兵,正是唱着这样的战歌儿,以狂风暴雨之疾,摧枯拉朽之势,仅仅三年时间,就打垮了蒋介石的八百万军队,解放了全中国。

如风之歌儿,其功大矣哉!

没过多长时间,荣军调走了。我们仍然常唱荣军教的歌儿。后来,我离开了家乡,竟没再听见任何别人唱起过那些歌儿。那绝对是产生于血与火的歌曲,与时下某些无病呻吟、无聊至极的哼哼唧唧,大异其趣,可惜传播的范围有限,渐渐湮灭了。就像革命战士当中,有着许多无名英雄一样,这些没有传播开来的革命战争歌曲,便是歌曲当中的无名英雄。

有一次朋友聚会,大家唱卡拉ok。我还不曾在类似的场合唱过。忽然想起当年荣军教唱的歌儿,演唱的冲动陡然升起,就唱了蒋介石“撑着破船下大海”的一支,当然是无伴奏演唱。别人照例鼓掌,我知道那是出于礼貌。不过,当此之时,我并不在意自己演唱的水平高低。重要的是,我用演唱,表示了我对那些革命战争歌曲中的无名英雄的由衷追思与纪念。

英雄而有名的本身,或者也可以认为是对英雄的一种补偿吧。故较之有名的英雄,无名英雄是更应得到纪念的。革命战士是这样,革命歌曲也如此。至少我是这样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