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意像论(28)第二十五章:万物起源

 洛松次仁LSCR 2024-05-15 发布于四川

事实上,如果我们连“有”或“无”都无法定义,那么,如何谈论万物起源呢,我是说:“有或无”、“开始和结束”本就是和杯子、苹果、忧愁平等的对象,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用“有”或“无”来描述这个世界中的任何一个对象,简单说:真实世界根本无法用“有或无”、“开始或结束”来定义。

1.0“无”的平庸性

1.1从哲学思辨来说,“绝对的无”不能产生“有”-----那么,任何关于宇宙起源的理论都不可能从绝对的“绝对的无”开始,即必须假设存在点什么,例如假设存在的量子起伏就可以凭借一次偶然产生一个宇宙;奇点爆炸必须要求奇点的存在------所以,物理学只能在宇宙诞生后的某个时间点作为起点来讨论。

1.1.1一个简单的设想是:我们能想象这个世界的绝对的“无”吗------如果你承认这无法想象,那么,“无”就是不可设想的-----哲学上有个“公理”:能设想的未必存在,但不可设想就一定不存在-----因为,不可设想意味着,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观念以及一切事物是无法关联到该对象的------所以,“无”并不存在。

1.2处于这个世界的内部不能把这个世界设想为“无”,并不意味着,在这个世界之外不能把它设想为“无”--------于是,我们来到了这里:在意像论看来,整个意像世界以其高度的不确定性而从外部来看就是一个绝对的“无”:不是它在诞生之前或消亡之后为无,而是一直为“无”------它包含了这个命题:你一旦从外部能感知到意像,那么,就意味着你成为了它的内部-------所以,意像世界在自身之外一直就是“无”。    `

1.2.1在意像世界的内部来看,意像是一种存在-------如果从外部来看,意像世界一直是“无”,那就意味着意像世界从外部来看没有过任何的状态变化------“状态变化”必须是针对“有”------那么,在外部看来的一个“无”的世界而被内部视为“有”,那么,外部看来永恒的“无”就会成为内部视角下永恒的“有”------那么,基于意像世界内部就无法谈论意像世界的来源。

1.2.2“永恒”这个词语的意义依赖于时间的实在性--------本质是:意像世界没有时间,也就没有过去和未来,也就没有实在性的“变化”,也就不存在“从无到有”的过程------根本上讲:我们不能用“有或无”来描述意像世界---------我们本身就存在于“无”的内部-----我们本身一直就是“无”--------你对此的费解都是可以接受的,因为,“有或无”成为了我们自身第一位的本质性的观念并让我们自身在这个观念下得以成为“有”--------但是,你可以这么理解:我们认为“可能性”意味着非现实的存在,而我们处于宇宙的一个特定的历史之中,而这个宇宙在任何瞬间都具有无限个平等的可能性,继而说我们处于宇宙的一个可能历史之中,这意味着宇宙的全部历史的总和就是一切可能性的总和(矢量和),继而就是非真实存在的-----简单说:我们只是活在我们理解的那种可能性之中。

1.3我们把意像理解为信息能恰如其分的理解其“有无”-------在任何时候我们没法把离开载体的“信息”视为一种存在-----印在纸上的“3”给了你“3”的信息,但我们无法说“3”是一种存在:既不知道它存在于哪里,也不知道它以何形式存在,更不知道它何种意义变为“不存在”---------而意像论的观点就是:这种只能被我们表示为所知,而无法进行描述的对象就是意像------如果我们无法把“3”设想为我们认为的那种存在,那么,我们就不能在我们认为的那种“存在”的基础上讨论存在,继而讨论“从无到有”-----继而说:“存在”这个概念和所有的意像一样是无法辨明的-------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东西能被视为“存在”。

1.3.1“存在”是否是事物或对象的一种属性是哲学中的一个争议,康德坚持“存在”是我们谈论存在之物的前提而不是存在之物的属性------但是,我们之前论述过:我们不能离开我们的视角去展开谈论,那么,如果量子粒子可以让自己成为“任意”,而这种“任意”只有获得一定的确定性后才能被我们把握为存在,那么,我们就要问:处于不确定态的粒子是否是一种存在------进一步说:薛定谔思想实验中的那只“既死又活的猫”是否是一种存在------我们只能说:当这只猫呈现为死或呈现为活着时才能被我们把握为存在-----这也就是说:意像在做出适当的表达后,我们会基于这种表达而做出“存在与否”的认定,进一步说:意像自身是不能用存在与否去定义的。

1.3.2如果你接受一切意像都是平等的,那么:“存在”是否是一个概念,继而是否是一个概念意像------“存在”作为一个意像的特殊性是我们赋予的,我们还如此的把特殊性赋予给了“意识”、“物质”、“时空”等------我们谈论“存在”的方式适合于其他一切意像-------当“存在”这个概念意像呈现时,我们获得了某个特定的感知,如同当杯子呈现时我们所获得的特定的感知-------即,“存在”只是一个意像,它依旧是平庸的,它自身跟其他所有的意像一样,不能能动的去规定其他意像------它似乎只是说:当一个对象给与我们感知时,我们把这种给与感知的能力,即贝克莱说的可感性,定义为“存在”。

1.4我们一开始就声称“可知而不可解”是意像论的核心观念,这意味着,任何一个意像因为其高度的不确定性继而无法被任何概念所描述--------那么,也就不能被“存在”所描述-----“存在”这个概念的全部价值就在于:它声称了意像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确定化的表达-------“存在”即“拥有确定化表达的意像”。

1.4.1如果意像不能用“存在”来定义,那么,我们就无法去谈论意像是如何从无到有的-----这看上去很奇怪,其实,我们可以这么想:我们能谈论“甜味”或“忧愁”是如何产生的吗--------恰如你已经明白的,任何置信度足够高的理论都无法解释“甜味”是如何生成的-------哲学家把这个理解为上帝“赋予的观念”-------回到意像论的统一回答上:我们不能用概念意像去把握自身意像------如同我们不能用自然数去把握实数。

1.4.2我们说意像是自因和恒存的,也是一种为了让你理解而勉为其难的描述-------意像世界没有时间,没有“存在与否”,那么,就无法谈论其开始和结局:大爆炸的奇点和宇宙终结的大寂灭作为意像都存在于意像世界------这里说的“存在”是这个意思:这些意像是如此的不确定,以至于它可以在正常的不确定状态而无法被我们认定为“存在”,也可以在特定的序列中被感知为“确定性表达”而被我们认定为“存在”-----总之,用这句话来总结尽管让我们不太满意,但却是纯粹的事实:意像是不可描述的,所以,我们不能用“存在与否”来描述意像本身。

1.4.3为了帮助你理解,你可以试着问自己:“甜味”本身是一种存在吗-------如果它不是一种存在,那么,我们缘何能在特定的条件感知到它;如果它是一种存在,那么,我们依赖于什么对它做出“存在”的定义呢:它以什么样式或什么属性存在于哪里呢?进一步说,假设我们所认为的宇宙消亡之后,“甜味”存在吗?我的意思是说,很显然,“甜味”并不依赖于这个宇宙而能被我们理解为“存在”-------现在,需要你把“甜味”推广到所有的意像,乃至所有的事物。

1.4.3.1同样的,“人”依旧是平等于甜味的意像,也不能用存在或不存在来进行谈论-------我们任何一种把我们谈论为“不存在”的方式尚且不能自证自己的“存在”-------我们要以原子的集合来谈论我们的“存在或不存在”,但原子以及原子的集合本身就不能证明自己是存在的。

2.0宇宙起源

2.0我们不能说意像世界最初是怎样,后来又是怎样-----因为,我们不能预设时间的观念------所幸,意像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意像具有表达一切的能力------你不要为此感到太惊讶:我们仅仅用10就能表达一切可数性的信息;量子论允许任何一个对象通过适当的表达而被我们理解为另一个任意的对象--------所以,在任何“时候”意像世界都平静如水,从外部来看,它依旧是如此的模糊,以至于可以被视为“无”。

2.1意像是高度不确定的,所以意像本身没有任何的可描述性,但意像世界始终存在这样的事情:即意像之间保持着互知性--------所以,确定化法则始终在所有的意像以及意像序列中起着作用-------这个作用是如此运作的:意像可以表达出一切,那么,意像之间的互知让任何一个意像任何一种表达被其他意像所获知,该表达在意像保持着“任意性”的状态下会成为一种唯一性的影响-------这一点很关键:你首先要知道不确定性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它包含了一切允许释放的信息-----我们不能对这些信息作出任何的描述,恰如,我们无法说“011100000111”这样的信息到底是什么意思,它们的意思依赖于在不同的主体依靠自身的特定结构而做出解读------但要紧是:所有的意像有着表达一切的能力,并且也在表达着一切。

2.2到了确定化法则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时候:我们相信在大部分的图景中意像世界因为充分的互知而保持着充分的不确定性,继而保持着整体的混沌性-------但是不确定的意像始终存在足够的机会呈现出特定的表达,无论这个特定的表达是什么,它会因为互知性而被别的意像所获知,由于意像都是不确定的,那么,所获知的确定性将打破自身的不确定性的平衡,继而也做出相应的表达-------我们定义这种特定的表达为A,那么,A会在一定范围内的意像中因为互知而得到所知-------这里的关键就是:A不会消失,而只能不断的加强------不断加强的原因就是:所有的意像是如此的不确定以至于它包含的所有表达都是平等的,那么,这种平等性将因为A的出现而被打破,即这些意像会因为获知了A而在其任意的表达中得到某种倾向性,即倾向于相似于“A”做出表达。

2.2.1熟悉物理学的应该知道,在描述宇宙起源的理论中,会有一个对称性破缺的过程,恰恰是这个破缺的过程让宇宙获得了物质和能量--------在黑格尔的逻辑学中,有一个因为自我否定而异化的过程,这被黑格尔视为万物的起源。

2.2.2你不要把A视为某个我们认知的对象-------所有的“对象”都是我们对于某种表达的定义------物理学始终依赖于假设而给出足够简化的描述-------它不能被称为粒子,而只是意像的自身呈现,仅仅所呈现的这种自身具有特定的“可知性”。

2.3假设意像M1和意像M2都因为互知性而表达出A,那么,基于互知性,A会越来越强烈的影响着M1M2,并越来越强烈的制约着它们各自的不确定性,并让它们越来越多的表达出A------而越加强烈和确定的A又会更强烈的影响着M1M2,继而它们都具备了被定义为两个序列的资格-------这个资格是:关于A的意像的呈现会越来越强烈------那么所有的表达为A的意像就具有了某种有序性,继而可以被视为一个序列-------记住,序列依旧是被定义的,并不是说,有一个“线”把一串意像连起来。

2.3.1考察M1M2这两个序列,它们因为A的表达而越来越相似,这种相似依旧不影响它们各自的独立性和不确定性,仅仅是说,序列中的意像具有了强烈的规定性,继而形成了一种整体表达,设定为B-------BA具有相似性,乃至我们可以通过还原法把A还原为B,但它们是两个层级的意像-------如同中子和质子形成了一个叫做原子核的整体表达。

2.3.2对于M1M2之外的意像而言,如果没有形成B类表达,那么,也终将会被A所捕获而表达出A-------M1M2之外的意像由于普遍的处于均匀的不确定状态,所以,A这个表达会很快的传播出去------记住,意像的互知性因为没有时间的实在性进行约束,所以处于即时状态-------宇宙起源的物理学理论中需要一个非常短的暴涨时期------宇宙会在那个瞬间变得非常大-------这里只有类比上的意义,而无法严格的去对应:作为A的表达会迅速的传遍整个意像世界------同时,A的表达会在传播过程中有所衰减,于是带来了有所差异的B,例如B1B2B3-----B1B2之间的差异性就会被定义为“空间”------但是在传播过程中,会基于意像的不确定性而产生新的表达,例如产生了C,但是,B1B2B3又会形成更大的层级,例如是C1C2C3-------最终形成了我们定义中的星系团-------这种在高度不确定性的背景中因为不确定性的起伏而产生的最初的细微结构,因为所在的高度不确定的背景而被迅速传播出去,最后被保留在所有的意像的结构里------这类似于我们所发现的“宇宙背景辐射”。

2.3.3那么,意像世界会呈现为这样的图景:所有的意像都有了A的表达,或作为A的信息会更大概率的被表达出来---------确定化法则依旧会在所有的意像中起着作用。

2.3.4你只要把包含着A的意像视为一个原初的意像世界,那么,我们只需要重复刚才的过程,就会在A的基础上必然的产生越来越多和越来越复杂的表达------我们无法声称这些表达到底是什么,因为它们依旧是不确定的,但是,它们具有奇异性,即能传达出特定的可知性-------这样的意像具备了被定义的可能性:我们可以把A定义为夸克,把B定义为电子,把C定义为分子等等。

2.4物理学相信,在宇宙最初阶段,宇宙的全部对象是统一的,即所有的物质粒子和力粒子都是统一的------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伴随着宇宙的冷却,物质粒子和力粒子相继分化出来,并最终构成了我们现在知道的宇宙图景。

2.4.1当确定化法则让一个层级形成了足够一致的表达,而另外一个层次序列则形成了另外一个表达-------这两个层级“之间”不存在实在化的空间,但这两个表达的差异性会被定义为“距离”-------这意味着两个层级作为整体的的确定化表达很难超过单个层级的足够强烈的确定化表达,例如苹果和石头很难融为一个对象,也类似于太阳和地球之间所定义出来的距离。

2.5这里的本质只有一个:所有的意像都是不确定的,那么,一定存在某个状况下,在互知下形成某种表达,所需要的是:这种表达在意像世界的传递要足够的快,否则就会消散于意像的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即每个获知表达的意像,也会更多的受到其他意像的均匀的不确定表达的互知性传递,从而削弱固有的确定化表达-------确定化的表达扩散的过程就可以被理解为宇宙膨胀的过程--------这意味着所谓的宇宙之外就是特异化的表达未到达的世界---------但基于互知性的传播是非常快的,恰如我们声称的,宇宙的膨胀速度是超过光速的-----对此我们不必再深入讨论。

2.5.1在这个意义上,所谓的“宇宙之外”就是指那个最高的不确定性的意像世界------我们可以说意像的表达基于互知性还没传播到这个区域,但更可以说,基于互知性传达到的结构被淹没在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之中。

2.5.2宇宙学认为宇宙的膨胀速度已经远超光速------愈加靠近宇宙的边缘由于星体之间的距离越大而导致膨胀速度越快------一个有趣的问题是:我们能否到达宇宙的边缘,甚至说能否到达宇宙之外------物理学家统一的回答是:宇宙之外是没有意义的------意像论可以做出如此的回答:无论我们以什么速度飞向宇宙边缘,我们的速度始终会低于宇宙膨胀的速度------我们把自身视为宇宙的一部分,也伴随着宇宙的膨胀在向外扩散,基于意像的互知性,我们到达A点,则A点附近的世界会因为这种互知性而成为我们宇宙的一部分,我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周围都伴随着因为互知性产生的宇宙的新疆域------所以,我们永远只能在宇宙内部,这跟我们设想的任何速度无关------由此,物理学家指出:我们如果速度足够快,只会让我们回到起点而永远无法飞到宇宙之外---------我们认定的宇宙的膨胀就等效于我们说的意像的互知性的传播------我们说这个速度是无限的,但我们可以在时间得到定义的前提下把它们视为有限,但即或如此,我们在理论上也永远无法飞出我们的宇宙------物理学用这个观点进行了回应:宇宙是有限而无界的。

2.5.3现代物理学支持宇宙是有限的从而让“宇宙之外”是一个可以讨论的对象,而多宇宙理论则强化了这个对象的意义------在大量的宇宙之间到底存在着什么------如果存在着任何我们可以设想的对象,那么,这些对象依旧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宇宙内的对象------所以,宇宙之外就意味着不可设想:不是虚无也不会有空间------但现代物理学支持宇宙之外是存在的-----问题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一点:如果我们的宇宙是膨胀的,那么,那些基于宇宙的膨胀而得到的新的地盘在被占据之前处于什么状态呢-------我们唯一能说的是它们是不可设想的------我们甚至不能断言它们是一种存在也不能断言它们是一种非存在-----于是你会发现:我们所能给出的对于它们的描述就只有一句话:它们是不可描述的------这恰恰意像论对于意像的描述。

2.5.4一旦结合意像论,你就能很好的设想所谓的“宇宙之外”------它们就是处于最高度不确定性的意像------它们依旧可以依赖于不确定性的自身不断产生瞬间的结构继而产生新的宇宙以回应我们宇宙的膨胀------现代宇宙学指出:我们的宇宙所在的母宇宙时时刻刻在产生大量的泡泡宇宙------所谓的“宇宙膨胀”仅仅是我们宇宙的结构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因为互知性而得到了表达从而成为了我们宇宙的一部分------唯一对我们形成干扰的就是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它们是如此的不确定,以至于可以表达出我们宇宙的信息-------一旦你想到物理学家断言的宇宙的膨胀速度远超光速,你或许会试着去想这个母宇宙到底该有多大-------但意像论不主张这样的思考:在意像世界并不存在实在化的空间-----所有的意像以任意的方式融合在一起:它们可以表达出任何一种需要表达的信息,即能拥有任何需要拥有的属性,继而能成为任何需要成为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它们在我们看来成为了一个杯子的同时,可以被别的宇宙的人认为成为了一个篮球------我们的宇宙的所有人之所以都认为那是一个杯子,因为我们具有绝对意识下的空间一致性,但对于外宇宙的人来说,他们拥有的是另外一套空间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不仅不能讨论意像世界的尺度或空间,甚至不能讨论这些意像的数量,因为,每个意像都可以被不同的宇宙感知为特定的对象-------如同我们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曲子所产生的各自不同的感受。

2.5.5基于物理学理论的需要,我们可以设定时空的维度,无论是11维还是26维乃至无限维都没有任何问题,在于这一点:每个意像是如此的不确定性,以至于可以“同时”在不同的层级,乃至不同的宇宙(宇宙只是包含了一定数量的意像序列的层级序列)做出不同的表达-----一旦我们把一个意像序列中所有意像平等对待,我们就得到了一个更高维度的空间-------对于这个意像序列自身是不断呈现而又消失的意像被序列之外的我们视为“同时存在”的-------这样,我们就可以一直推演下去并得到无限的维度。

2.5.6这样的谈论可以一直进行下去,并构造出满足我们好奇心和需要的任意壮丽的图景------但所有问题的关键就只需要把不确定性视为这个世界的本质-------不是说这个世界为何是如此的壮丽,而是说,不确定性就意味着可以满足我们的一切谈论,但唯一和永恒不变的事实就是:只能被描述为“不可描述”的意像能回应任何具有特定表达的意像并做出相应的表达-------这个世界对于我们的边界就在于我们的想象力的边界------事实上:我们的一切最为瑰丽的想象本身就是这个世界的一些意像的特定表达而已------它们是永恒不变的,变化的只是我们在自身之内所谈论的自身。

2.6我们不难以此来理解恒星或行星乃至星系或星系团的形成---------不同层级的意像序列在依据所在层级的确定化程度来划定层级范围:原子的确定化程度足够的高,以至于原子之间的“距离”完全可类似于星体之于星体之间的“距离”--------我们把“空空间”视为高度不确定的意像占据着,那意味着这些“空空间”是如此的不确定,以至于有机会表达出任何的意像------这被我们称之为量子起伏,同时也被物质波所占据。

2.7意像世界所形成的确定化表达只能在意像序列的内部实现,而并不影响意像世界整体的状态------假设有一个外宇宙的生命来考察我们的宇宙,如果它不能进入到我们的内部,那么,它所观察到的依旧是一片混沌,乃至是一个“无”。

2.7.1我们的宇宙的真正诞生是在意识产生之后:我们的宇宙历史作为一个平庸的序列存在于意像世界,这个序列是没有任何外在力量来进行定义的,这就如同放在桌子上的扑克牌,其中一个序列是红桃A、红桃2、红桃3一直到红桃K-------但这个序列是内在于扑克牌的,根本没有外在的力量来定义、把握这个序列。

2.7.2但是,意识会在这个序列中呈现出来-------这个序列恰恰符合确定化法则的描述,即拥有了空间的一致性、感知的连续性和意像的自身性------处于这个序列中的任何一个意像都因为具有这样的特点而被定义为拥有了意识:这些意像被感知时能对所在的整体表示“知道”,并且在被感知的瞬间能知道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其中至少有一个细分序列具有最强的确定化呈现,以至于绝对主体在感知它时会认为是该序列在进行感知,这个细分序列就是人类。

2.7.3我们能且只能在那个保证有序性的后继意像中得到定义并作出“我们当下是存在的”认定,同时,我们所在的层级也因为确定化的表达而让这个层级的所有细分序列保持着一致性-----最大限度上,我们所在的最大的层级就是我们认为的宇宙------不是这个宇宙因为实在而被我们感知到,而是我们只能出现在那个特定的意像中,并且在每个瞬间因为把握了整个宇宙而具备了把每个瞬间串联在自身性之中的能力,于是,我们所谈论的故事里,就关于了整个宇宙的过去和未来--------但我们依旧只是在每个瞬间的“所知”中完成这样的谈论,每一次谈论因为被感知而被定义为具有自身性的“自我”。

2.7.4所有的无法让我们的意识进驻的意像都因为其呈现时无法拥有自身性而被感知为“一片混沌”而成为了绝对主体在感知那些有序化的序列时的背景-------它们被我们理解为可能“历史”而消失在我们的“现在”之外------但物理学允许我们在自身之内谈论它们,并认定它们的实在性和我们所在的宇宙历史是平等的------这在意像世界看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2.8尤其重要的是:不确定性本身是如此的万能,以至于一定可以在某个层级序列中产生一个“上帝”并且该“上帝”因为占据了所有的确定化法则下的意像序列而成为了唯一-----它也必然的预示着确定化的表达会继续在意像世界“扩散”,并且扩散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但无论扩散的速度有多快,由于它“扩散”的定义是由确定化法则是规定的,所以,扩散得到的地盘依旧符合确定化法则的描述,也依旧在我们的绝对主体的感知之内,也依旧在我们的宇宙定义的范围之内。

3.0意识疑难

3.1意识疑难是指:我们主观中的那些图像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它们本身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拥有着感知中的内容-------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个问题连一个尝试性的回答也没有。

3.1.1我们把“意识机制”理解为确定化法则本身,但是我们依旧没有回答:确定化法则下所形成的图像到底是什么------我们阐述了确定感的来源,但我们依旧没有阐述清楚这种“确定感”为何被表征为那种图像:那个被叫做“三角形”的图像在给与了确定感的同时也确实给了一个清晰的自身,那个被叫做“甜味”的图像也确实给出了一个明确的自身并让自身在一切感知中被轻松的挑选出来。

3.1.2“意识疑难”包含的是这样的一个本体论问题:如果我们声称这个世界是高度不确定而模糊一团的,那么,我们主观中的图像就是这个世界的图像------我们无法把这些图像简单的归结为“模糊一团”而敷衍了事。

3.1.3意像论企图对此做出回答,这样的回答意味着这样的事情:我们用概念去描述概念如何从“前概念的世界”生成的,类似于我们用相机拍摄出来的照片来再现相机的工作原理------你无法指望在我们的概念世界或语言世界里用“单词的组合”来呈现大脑成像的过程------能突破语言结界的只有我们依赖于自身意像所把握到的感知。

3.2在大脑成像中完成关键性工作的是自身意像-------我们把自身意像定义为包含了全部前置意像的信息并在当下呈现出来的意像------即,作为你的自身意像在任何瞬间的表达都包含了你形成之前以及你的当下之前的全部信息,也足够微弱的包含了全宇宙的信息------这是一个已经浓墨重彩而完成了的阐述。

3.2.1即是说,你感知到的一切都是你的自身意像的表达,并在任何瞬间感知到你的自身意像时都包含了一切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是有强烈程度的差异的:越靠近当下的自身信息会被越加强烈的感知到------自身意像让一切信息以自身性的方式汇聚在当下,并让当下因为具有最强的表达力而成为了现在,但是,任何一个“现在”依旧包含了对于过去和未来的一切感知,其感知的结构依旧遵循着自身性。

3.2.2我们的宇宙严格的遵循着确定化法则,由此,我们的宇宙中的一切意像都是自身性意像,即我们宇宙的任何事物在呈现自身时依旧包含了全部的自身性信息:该事物的全部历史中所得到的信息都会集成到当下的自身意像之中-------所以,一个杯子的疤痕会一直被保持下去,所以,我们能用薛定谔方程去预测一个粒子的行为:因为在任何瞬间该粒子依旧保持着之前的全部历史的信息。

3.3我们感知到了一个对象,感知到了自身的全部历史------由此,我们才能理直气壮的对所感知到的任何对象声称“知道”-------对象的信息和我们的自身信息以互知性实现了信息的给与并以我们自身意像的形式呈现出来。

3.3.1这个世界被我们理解为非续存的,即任何意像都是静态式的给与,但是,任何一个瞬间的意像都包含了它的全部“记忆”-------我们在感知任何事物时也包含了我们的全部“记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的任何瞬间,之前阅读的全部信息都会汇聚到当下-------我们不是基于该意像当下的“状况”来定义该事物,而是根据该事物的全部历史乃至更多的信息来定义该事物。

3.3.2关键点来了:事物的“长相”即事物的空间形式,也包含了其全部的信息------即,事物的“长相”不是静态性的给与,而是包括了一切的回忆和积累所集成的信息-------你不能把“三角形”理解为它当下的瞬间的形式,而是包含了它成其为自身的全部历史,以及我们感知它的全部历史。

3.3.2.1我们把空间形式归结为可数性的确定性------即我们断言了这个事实:一个事物成长为当下的模样包含了一个历史过程,这个历史过程就是我们在可数性的基础上对它进行“计数”的过程-------我是说,如果我们可以把一个单纯的感知理解为一个模糊化的“点”,那么,我们就能把一个图形理解为足够多的这样的模糊化的“点”--------不是说,这个意像是由足够多点的构成的,而是说它作为一个信息集合体可以经由每一次被感知为一个点并经过足够多次的感知而完成的“画作”------这些足够多次的感知只是成为了我们的自身信息,并且在感知这个“模糊一团”的三角形时同时给与了我们,继而我们才能把三角形感知为“三角形”。

3.3.2.2天才的休谟提出过类似的观点:视觉图像只是对触觉的回忆------这个观点不够深刻,因为他忽略了触觉和视觉依旧是平等的------更为准确的描述是:我们每一次感知依旧只是一个模糊化的“点”-------并不是说那种几何学意义上的“点”,而是说,当我们习惯于这样的单一化的感知,这个感知可以被定义为“点”--------当我们用电极刺激我们的视觉皮层得到的就是一个又一个的“点”------这种“点”的感知会作为自身性信息被保存在自身意像中,当我们看到一个“三角形”,对于这个图形的全部信息或全部历史同时被感知,继而我们的感知不再是一个“点”,而是足够多的“点”-------请逐字阅读:我们每一次的感知都因为其高度模糊而可以被理解为一个“点”,但所有的感知因为自身意像的存在而可以在可数性的基础上得到积累--------于是,当“三角形”传达出自身的可知性,尽管这个可知性依旧是模糊一团的,但这种被定义为“三角形”的可知性释放了我们自身意像中的相关信息--------当你看到一个美女,那么,相关的例如“喝咖啡”、“香味”、“宾馆”等信息也会被相继激发-------这里的“激发”这个词语并不准确,而是说:我们感知到了“作为三角形”的模糊一团时,也同时感知到了关于这个三角形的全部历史。

3.3.2.2.1“三角形的全部历史”是如此被建立的:在我们还处于草履虫时代或处于原子分子时代,每一次的感知依旧成为了自身意像的一部分-------“三角形”包含了足够多但又足够单一的信息,这些信息被我们逐一感知,并依赖于感知的次数而具有了可数性------“三角形”还包含了较为复杂的“观念”,就谈论“直线”吧-----这样的可数性的积累就形成了“直线”的观念------这种建立在可数性上的可知性具备了确定感,更重要的是,由于这些信息足够的单纯而极其容易被提取或极其容易被感知到--------所以,我们在感知一个“直线”时就极其容易的同时感知到“直线”的全部呈现历史---------我们因为同时感知到了“直线”包含的所有的可数性信息而把直线感知为一条直线。

3.3.2.2.2就是说:当我们谈论对于一条“直线”的直观时,是包含了“回忆”的-------这个“回忆”也许在我们还是爬虫时代就已经建立起来------即“直线”依旧是一个没有任何长相的“信息集合体”,但它具有这样的特点:它有足够多的信息,而每个信息都是单纯的和同一的----当我们直观到这个直线时只是因为拥有着对于它“感知历史”而把它集成为我们认为的那种空间形式。

3.3.2.2.3可数性的感知结合一些其它观念就能形成直线或任何一种空间形式,例如差异化大小带来的“距离”的观念--------我们也知道,任何一种空间形式都只能以其自身的单纯性在和背景的差异中脱颖而出而成就其形状的。

3.3.2.3“忧愁”没有长相,仅仅是因为“忧愁”的历史难以像直线那样被清晰的感知着-------“忧愁”所包含的信息不够单纯,继而无法在可数性基础上对它进行积累------我们任何时候谈论忧愁或对忧愁进行求解时,我们都会置身于太多的各不相同的经验之中------你可以这么理解:“忧愁”是生命进化或观念演化足够久后才诞生的,它所包含的信息不是“一粒一粒的同一化信息”而包含了极为复杂的成分,从而无法拥有可数性的确定感,继而无法形成直观形式,而只能被定义为“感觉”。

3.3.2.3.1物理学有一个很好的思想可以借鉴-------意像论对此更是不惜笔墨的做出了深刻性拓展:即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转化的-------意像世界并不存在时间和空间的实在性-------时间上的维度在被同时感知时就成为了空间上的维度:你如果能同时感知到了王思聪的全部成长历史,那么,王思聪对于你来说就是四维的-------我们同时感知王思聪或一个杯子的全部历史会因为其复杂性,或“确定性表达不够强烈”而成为模糊一团------但我们感知到一个“形状”的全部历史时,则因为每一个“模糊一团”是同样的感知而形成确定化的表达-------总之,我们对于空间形式的直观包含了我们人类乃至地球生命的全部贡献和全部感知的结晶。

3.3.2.3.2我们无法用神经系统来解释意识图像,在于,我们对于神经系统的全部“成像”依旧是自身意像的表达,依旧需要一个极其艰难的意像化的过程-------我们所获知的“神经元”平等于我们获知的“杯子”而只能在概念层面上得到我们的谈论,而且这种谈论依旧是借助于我们的感官系统为中介来完成的------即我们谈论的神经系统依旧来自于神经系统,依旧只是作为纯信息的意像。

3.3.2.4当我们把直线把握为直线时,我们会注意到这种“直线”会一致性的反应到别的事物上------例如蚂蚁爬行一条直线的全部图像符合我们对于直线的把握------这恰恰是因为所有的事物都具有自身性,我们把“直线”把握为直线的同时,其他一切事物都将一致性的对应着直线的全部信息------我的意思是:我们只需要阐述我们为什么把一团模糊的感知把握为清晰化和确定化的“直线”即可,而其他事物对“直线”的回应则是由“意像的有序性”来解释,即“空间一致性”和“时间连续性”。

3.3.3事物的大小则来自于其包含的“单一信息”的数量量度--------所有的被我们认为足够大的天体都有着极为单纯而数量庞大的结构--------我们无法把复杂的对象把握为足够的大-------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是自明的,但包含的本质是:“大小”是可数性的意像的数量的量度-----我们只能在可数性的基础上谈论大小,所以我们不能谈论“忧愁”、“热闹”、“庄严”、“神圣”等的大小。

3.3.3.1所有对于空间形式的谈论都适用于我们来自于其他感官的信息-------因为所有的来自于感官的信息都是可数的-------我们去追问视觉信息何以成为视觉信息-------你要知道,“视觉”只是一种定义------所有的感官效果依旧来自电磁力-----所有的感官形式是平等的,因为它们都是获得一种“无法确定”的感知------如果一定要追问我们为何产生了不同的感官,我们只能说:在演化或进化的过程,不同的意像序列在不同的时期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层级序列,这些层级序列对应着特定的感官系统,而且具有足够大的差异性------这些不同的层级序列依旧依赖于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传递而让各个感官系统得以整合在一起------中子和质子都是夸克构成的,但当各自的一致性足够强时,它们就只能在确定化法则之下友好相处于原子核中并共同表达出原子核-----但最终它们各自的结构也会因为衰变而消解并成为同一。

3.3.4要理解意识成像,就必须回到时空的非实在性基础上--------任何一个事物被我们认为存在于时空中继而占据着时间之河的一瞬-------你需要在意像论提供的绝对主体的视角下来看待我们感知内容-------记住,是绝对主体在感知而不是我们在感知-------绝对主体具有全景感知能力,从而把一切意像连同它的历史纳入到感知之中-------我们从文本中得到超越于字符的意义,从音乐中得到超越于音符的意义,从电影中得到超越于画面的意义,以及从人生中得到超越于每个瞬间的感知的意义,都在于,我们得到任何瞬间的感知的同时也得到全部的感知,任何感知都是全景感知中的一个凸现或表达。

3.4我们把直线感知为直线,不仅在于我们同时感知到了直线的历史,还在于:在“直线”这个概念之上,我们诞生了更多的相应的概念,例如两点间距离最短------这些不断丰富的概念也加入到“直线”的感知之中:你在直观“直线”的瞬间是不是有那种“最短”的感觉。

3.5我们如果一定要问:那个直观中的对象或图像到底是什么,或到底意味着什么------我只能告诉你,它是不确定的-------它包含了全部的自身性信息并包含了你出生之前的全部的信息乃至包含了全宇宙的信息,但你可以简单的这么理解:你在感知任何一个意像时就是在感知你自身。

3.5.1你或许会很失望,因为你渴望得到一个确定的描述,即意像是什么材料,存在于哪里,长什么模样等------我们已经回答了一切可以回答的------对于所有无法回答的意像论可以做出这样的回答:你所掌握的任何一个概念以及你所提出的问题本身都是意像来定义的-------你无法用它们定义出来的“概念”来要求它们对这些概念做出回应------意像具有的互知性或全息性注定了任何一个意像都不是一个独立的自己,而是说任何一个意像都是全部意像所构成的整体做出的表达,并且这个表达也成为了这个整体的一个组分。

3.5.2我们是作为绝对主体在全景感知的背景下去感知任何一个对象,这种全景感知跨越了时间也跨越了空间------你不能把自己单纯的理解为自己,而应该理解为整个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一个表达:你在自身之内所谈论的自身依旧是这个宇宙的谈论。

3.5.2.1你可以考虑一幅油画-------这幅油画被无数生物涂抹了几亿年-----每一代的生物都会在这个油画上涂抹一下------现在,几亿年后,我们面对这个油画,要去追问,这个油画为何呈现为这个样子------这显然是极其困难的------我告诉你,无论这个油画为何呈现为这样,它依旧只是由三种颜色的颜料涂抹而来的-------你可以不接受这个解释,因为,你追问的是:这个油画所包含的丰富的含义,例如一个局部像飞船,另外一个局部像银河系-------我告诉你:这个飞船是南方古猿和史前巨鳄分两次画出来的-------每一个感知都是一次历代生物以及历代物质所共同完成的画作-------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也为我们的很多感知添上了浓重一笔--------每一步文学作品乃至每一个极其平庸的人生也在这个画作上增添了笔墨-----我们的一切经验都会进入到我们当下的任何感知中:你小时候没有救走即将被屠杀的小羊,以至于这些小羊的叫声进入了你的梦里,除非你在《沉默的羔羊》里拯救了那个小女孩。

4.0“力”的来源

4.1如果把空间对应于意像的表达的差异性,那么,距离就代表了不同层级之间的差异化的大小------而引力则代表着不同的序列所具有相互靠近的趋势------这个趋势可以被确定化法则所描述:它意味着不同的层级之间有着“差异化”降低的趋势------即不同层级所组成的大层级形成了确定化的表达,继而影响到不同的层级,并要求不同的层级做出相应的改变继而降低彼此的差异性。

4.1.1引力可以被理解为“引力子”的交换-------无论引力子是什么,都意味着这个事实:不同的物体之间通过引力子在交换着彼此的结构,那么,交换的结果就是两个事物的差异性的降低-----我们把差异性的降低感知为距离的缩短。

4.1.2我们至今没发现引力子,但是,把引力理解为“假设中的引力子所进行的结构交换”依旧是有效的-------这种有效性并不依赖于引力子的被发现:这就如同把引力理解为假设中的时空几何体的弯曲------这里的本质依旧是这些假设所带来的可观察到的效果:引力作用于物体的过程就是一个“结构交换”的过程,这个过程会最终导致两个或多个物体形成一致性的表达,例如一个恒星系-----这种结构交换带来彼此的相似度的提高,从而被理解为距离的靠近或靠近的趋势。

4.1.3如果不从互知性的角度把距离把握为一种意像,那么,所有的“力”都将是不可设想的------即或发现了引力子,我们也要问,引力子又是如何和物质粒子实现交互的------以及这一点:“交互”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是否只能说“交互”的含义无法辨明,但其产生的效果就是我们所观察的那样,即距离的增加或减少,或速度的提高-------引力子的发现并不能彻底的逆转物理学在其基础上的模糊性-------但可以提供这个视角,如同我们声称电子传递了电磁力:引力子或电子基于互知性而在不同的对象之间传递了信息------这种被传递的“信息”始终可以被理解为“互知的内容”------互知性的观念避免了物理学所面临的这样的无限后退:如果力粒子传递了力,那么,力粒子又如何和物质粒子实现交互。

4.1.4我们阐述了时间是如何被定义出来的,继而速度是如何得到定义的-----这即是说:当我们说引力具有一个上限的速度时,仅仅是在说,引力在传播的过程需要多次呈现而定义出了时间-------从外部来看,所有的“速度”都是无限的,但并不影响在其内部因为实现了多次呈现而把速度定义为“有限”。

4.1.5黑洞的引力被认为达到了最大,同时,黑洞被认为是一个无限小的点-----即该点的自相似性是如此的高,以至于我们无法从中定义出任何的细分结构------即,奇点所包含各个组分之间的差异性是如此的小,以至于无法定义出任何的距离,从而被认为是一个无限小的点。

4.1.6引力体现了不同层级的意像序列之间存在任意尺度和任意范围内的互知性,从而带来确定化法则的作用效果:你任意考察两个意像序列,它们都会因为引力的存在而不断的进行着结构或信息的交换,从而让彼此的相似性不断的提高,并慢慢的趋向于达成一个统一的表达。

4.2强力是原子核内部的力------你必须知道,这个力依旧是被定义的-----取决于我们愿意达到的精细度:我们可以区分出中子质子的相互作用力和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这种力非常的明显,但作用范围非常的小-----这些概念上的描述所隐藏的本质是:越加早期的层级序列会越加的基本,继而越加的牢靠------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夸克内部还有结构,但这个结构的打开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们在确定化法则下所形成的整体表达是如此的强,以至于可以把它们视为一个单一的没有结构的对象。

4.2.1我们有理由相信强力是足够早期形成的力------基于我们所在的位置沿着确定化法则相反的方向追溯------由定义中的强力所形成的结构序列成为了宇宙中足够基本的结构-------强力的“强”体现了确定化法则所必然形成的这个推论:一个层级的一致性越强,就越能抵抗其他信息的“入侵”--------原子核作为一个层级在确定化法则的作用下达到了一个足够强的表达,那么,任何基于互知性而传递来的信息,都会被原子核的整体表达所显著的影响和规定-------确定化法则有两个过程:一个是组分形成整体的表达,另一个是整体表达影响其组分------除非,原子核和电子组成的原子乃至分子所形成的一致性比原子核自身的一致性还要强,否则,这种更高层级的整体表达就无法突破原子核本身的层级表达-------我们可以借用进化论中的一个概念:演化中的稳定策略。

4.2.2但是,无论强力有多强,它依旧处于无限多的更大尺度的层级之中,所以也受着更多的互知性的影响--------我们定义出了弱力,用于表征这种微观粒子的衰变-----不仅原子核有衰变,包括中子和质子也会衰变,甚至我们有理由相信夸克也能衰变-------所有的微观粒子和所有的事物一样,始终处于意像世界的整体影响之中,这种影响就带来了熵增效应,这种熵增效应反映为微观粒子上就是“衰变”:即自身结构的逐步瓦解从而形成更大的不确定性-----这种更大的不确定性的形成过程,就是和绝对主体的互知而产生的确定化运动所带来的越加相似于绝对主体的效应。

4.2.3夸克之间存在渐进自由的效应------夸克之间的距离足够近时其相互作用力会大幅减弱,而距离增加时其相互作用力会陡然增加------我们只是用“渐进自由”来描述它,尽管也能在不同视角下给出解释,但任何解释都不是本质的------我们只需要知道:夸克作为更为基本的结构具有更为统一的整体表达,不同的夸克具有足够高的相似性,乃至于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被定义为充分的近-------当相似性足够大时,其距离因为不具备差异性而无法得到定义:在这个范围内夸克是自由的,因为夸克之间的差异性是如此的小乃至于它们之间不再需要确定化法则下定义出来的“力”来维持这个距离---------当夸克之间的距离增加时,就意味着它们的差异性的增强:我们并不知道夸克之间的距离为何增加了,但一定是基于和其他序列的信息交换而带来的差异性的增强继而定义了距离的增加-------所以,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夸克会产生剧烈的“信息交换”而迅速的达成原来的一致性。

4.2.3.1我们可以要求物理学对此进行验证:如果夸克在渐进自由中保持远离,那么,在远离的过程中夸克会发生微弱的变化,这种变化会让我们考察的两个夸克之间的差异性增加。

4.3对于电磁力我们似乎很容易理解正反电荷的相互吸引,但很难理解同性电荷相互排斥-------事实上,我们能定义出夸克之间的差异,但很难定义出电子之间的差异-------简单的推论就是:夸克的足够相似和微弱差异带来了渐进自由------如果这种足够相似变成了完全一样,那么就会跨越自由而变成了相互排斥-------夸克的“自由”来自于夸克之间的信息交换容易实现------所以,夸克就处于“高度相似和微弱差异”的摇摆之中-------而电子之间的相似性则是如此的强,以至于科学家设想过一个单电子的宇宙,即整个宇宙只包含了一个电子-----那么,同性相斥就有了一个你未必接受到非常简单的解释:电子和电子之间不再具备差异性而不再被确定化法则所制约,同时,电子始终处于意像世界之中,具有最大的概率基于意像的互知性而让“周围”的意像表达为电子------一旦结合时空观念,就会表现为电子之间的相互排斥:两个电子靠的越近,就会拥有越来越大的概率沿着“两个电子靠近的方向”之外的方向运动,因为,电子在另外一个电子的方向之外的有着近乎无限的方向可以实现确定化法则------实验显示,你让电子运动向另外一个电子,它会排斥出来,但排斥出来的运动方向具有随机性,但存在一个基本原则:即更为高效的远离另外一个电子--------我的意思是:两个电子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导致了确定化法则在这个方向上的作用效果大幅减弱,相应的,让电子周围的其他意像因为和电子的互知而表达出电子,则相对增强。

4.3.1电荷的异性相吸解释起来相对简单:你可以把异性电荷视为差异性达到了极端后的表现-------这种较为极端的差异导致异性电荷之间会更大的概率因为互知而相互靠近,以至于在差异性完全消除后形成了“电荷中和”。

4.3.1.1类似的解释是正反物质------它们之间的差异性是如此的大,以至于用“正反”来进行定义------在互知性的传播中各自向对方传递了完全相反的信息,以至于,这两种互知性会在相互时候后形成的表达为“无”。

4.4非续存性是意像论的一个核心理念-------对于任何事物,允许它在确定化法则下所能达成最大概率的效果就是在它“周围”表达出自己,并且每一次表达都会得到周围意像越来越多的信息,这些信息会尝试着影响和改变它自身的表达-----你可以把它理解为物理学所信奉的“定域性”:即任何事物作为意像,在其后继意像中会基于自身的表达而尽力的保持着不变,于是,我们就看到了事物在时空中具有连续性的运动------这不仅带来同性电荷的相互排斥,也带来了引力在传播中的有限性。

4.5上述的解释如果让你觉得不适,你要相信那仅仅是意像论缺乏一套完整的大家习惯的概念系统-------物理学的描述是简洁而有力的,但依旧建立在概念之上------我们始终会不甘心的追问为何会如此--------物理学只是把一些现象归纳和分类而给出定义并建立起模型-------物理学也在致力于回答为什么,但这种回答往往只是简单的后退而已-----即原有问题的解释建立在新的问题之上。

4.5.1在我看来,意像论只需要声明:物理学的“相互作用力”可以归结为“意像的互知性”,作用的效果就是被描述为物质或能量的交换所带来的相互作用的物体的差异性的降低-------同时声明,被视为基本原理的熵增原理只是确定化法则的一个表达-------那么,从意像论到物理学概念系统的解释工作,就变成了一个概念转化和翻译的工作-------这个工作依赖于对于物理学的深度理解:你要把汉语翻译为英语,就需要对英语世界的深度生活经验作为支撑------我的意思是:我不愿意去尝试更为详细的解释,是因为我认为我对物理学的理解不够深刻------所局限的物理学概念的描述本身往往就有争议------但是,即或如此,我在描述意像论的过程中依旧会经常的从中感受到那些熟悉的物理学概念的存在。

4.6意像论是一个体系化的解决方案,它有几个相互依赖和相互成就的观念,每个观念要完整的接受下来都不容易:不确定性的本质、非存续的世界、意像的可知而不可解性、绝对主体的观念、确定化法则、自身性意像等等-------这些思想的表述更多的建立在日常语言上,它会毫无疑问的因为日常语言所具有的太多“日常性含义”而得到较低的置信度的判定-------所以,理解并尝试着接受意像论,就需要某种坚决的怀疑主义立场上的“领悟”------这种怀疑主义立场就是针对我们受到的来自于科学主义的长期教育乃至所形成了自我的各种观念-------记住,不是说科学主义有什么问题,而是说:在对这个世界本质的把握上,科学主义所奉行的“简洁、实证、量化”等信念都会影响这种把握------科学主义跟其他所有的知识或表达一样,只能在某个层级范围内宣布自己的有效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