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邢希池:一拳打得天地开(六十)

 梅君小苑 2024-05-15 发布于河北

一拳打得天地开

东桑生王姓一族原是武术世家,迁移到武邑后,唯恐外来被欺,于是练武更甚。他们练得“鬼移步”和“八卦掌”更是武林一绝,攻防一体。凡族中男丁从小就接受训练,辈辈相传,代代有拳中高手,在十里八乡名声大振。相传在早年间,邻村大白庄有一武术高手,惯使长枪长棍,早就不服桑生的名声。这天,他看见有一个老头在自己村边拾粪,知道是桑生人,就故意前去找茬。他对老头说:“你拾粪拾到俺地边上,这不是偷粪啊!”老头说:“大道上的粪,谁见着谁拾,何来偷这一说。”两人话不投机,那人直挺长棍打算打翻粪筐,老头快步一脚挪开了长棍的攻势;那人气急,棍棍攻向老头,老头左右躲闪终不还手,看看对方没有休止的意思,老头一个鬼移步跳到那人的背后,遂把粪筐套在他的头上。随后就在三村五屯流传一句话:“大白庄,你别傲,长棍也怕粪筐套”。

几百年来,东桑生的后生们练武不止,拳术越练越精,大有青出于蓝之势。但他们讲求武德,从不对普通人动武,即便碰上非武不能解决的事,也是适可而止。有一年,景县一伙土匪越过清凉江,来到桑生抢劫,扬言如不顺从要血洗全村。这时一个十七八岁的青年人,叫王喜才,他走到石窝窝的跟前,一手抓住沿口,一手托底,愣把几百斤重的石窝窝举过头顶,脸不红腿不颤,大喊道:“你们要有人举起来,要啥给啥。”随手把石窝窝扔向当街,砸出半米深坑。土匪们一看惊呆了,知道遇上硬茬了,连说“得罪、得罪!”,拔腿就跑了。

桑生人除去打整土地外,没有行商的,大部人都从事与武术有关的职业,有镖局走镖的镖师,有给大户人家看守府院的护卫,有给名人当跟随的保镖,也有在官衙当差的捕快,以及行走全国打把式卖艺的艺人。民国时期,镖师王老永在一次走镖时,不但保住了镖,还打死了土匪头子李小辫,政府给王老永赠了一块匾,上写“神手除盗”。老乡们传得邪乎,说王老永一亮掌,掌风如刃,李小辫还没靠近就被削去了半个脑袋。

桑生饶老云常年带着几个徒弟在外打把式卖艺,走遍了济南、保定、天津等各大城市。晚清时他们来到北京,在天桥卖艺,为了多挣钱,摊前挂出横幅,上写“打遍天下无敌手”,连续十天收入颇丰。这一天来了一位皇家侍卫,武举出身,一身少林功夫。他走到饶老云跟前说:“你们太狂了,挂这条幅你们把北京武人往哪里放?”饶老云不知深浅,仍以狂语对答。那人说:“我跟你练练。”说着一个鹞子翻身跳入场内,两人拳对拳、掌对掌地打了起来,几个回合后,武举一拳打中饶老云胸口,内脏受伤,一口鲜血扑地,竟当场死亡了。徒弟们赶紧回村搬兵,要回师傅尸体。王普云带领数人赶到北京,面见武举,谦恭地说:“我们乡下人不知深浅,望给予原谅!”武举说:“我看你们都是武林中人,咱比比,你们胜了就把人带走。”王普云忙握手施礼,“我们哪敢和您比试。”说着话施展内功,脚下地板砖顿时粉碎。武举一看此人内功深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放行吧!。

自民国至抗日战争,热兵器普及,桑生才停止了武术传承。现在村民们虽不习练武术,但仍向往先辈们在武界的传奇和荣耀,街谈巷议之间,话题最多的仍是武界奇才和那凭武闯天下的峥嵘岁月。

(本故事由村民口述,邢希池整理)

邢希池:红色种子长成树——一村一故事(五十九)
邢希池:纤绳荡悠悠——武邑一村一故事(五十八)
邢希池:消失的产业——一村一故事(五十七)
邢希池:经纪人生——武邑一村一故事(五十六)
邢希池:“太子疙瘩”话战乱——武邑一村一故事(五十五)
邢希池:“白马庙”的故事——武邑一村一故事(五十四)
邢希池:未雨绸缪为抗战——武邑一村一故事(五十三)
邢希池:未雨绸缪为抗战——武邑一村一故事(五十三)
邢希池:“奇正兼备”王老万——武邑一村一故事(五十二)
邢希池:苦中求乐唱大戏——武邑一村一故事(五十一)
邢希池:锄奸记——武邑一村一故事(五十)
邢希池:张刘氏育养干儿终得济(四十九)
邢希池:河水滔滔“摆渡”忙——武邑一村一故事(四十八)
邢希池:文化人陈寿山——武邑一村一故事(四十六)
邢希池:老爷庙里俩“周仓”——武邑一村一故事(四十七)
邢希池:老村长刘文兰——武邑一村一故事(四十五)
邢希池:我是党员——武邑一村一故事(四十四)
邢希池:炮楼下的抗日烈火——武邑一村一故事(四十三)
邢希池:神井——武邑一村一故事(四十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