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经典“老三战”】真枪实弹拍出来的战争影片,《南征北战》至今无人超越

 昵称15596056 2024-05-15 发布于山东
图片

图片

《南征北战》是新中国成立后拍摄的第一部军事故事片,1952年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这部电影和《地道战》《地雷战》一起并称为“老三战”,堪称中国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经典制作。

这部被誉为史诗般红色经典的《南征北战》,说它是中国电影史上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天花板或许也不为过。虽然70多年过去,但它所展现出的强大艺术魅力让后来者一直难以超越。

图片

  名编名导/联手担纲  

1951年年初,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前线话剧团前身)在南京大华影剧院演出了一部四幕话剧《战线》。

图片

该剧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我军转战南北、取得胜利的经历。该剧的编剧沈西蒙时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曾亲身经历过华东战场的战斗,对战争的经过以及参战的战友们都非常了解,所以整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真实。

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时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市市长陈毅观看了话剧《战线》的演出后,认为基础很好,如果拍摄成电影可以更广泛地宣传人民战争的思想。

于是,华东军区政治部决定把《战线》改编成电影。并且决定让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沈默君、文化部文艺科研究员顾宝璋与沈西蒙共同进行电影剧本的创作。

以《战线》为蓝本,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编剧通力合作,最终创作出了《南征北战》电影文学剧本。

图片

沈西蒙是我军久负盛名的一名编剧,上海人,中共党员,1939年参加工作,担任过华中军区文工团团长,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副团长、团长,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南京军区文化部副部长、部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上海警备区副政委。解放后担任了中国剧协的副主席。他除了参与《南征北战》的创作,参与编剧的还有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图片
《南征北战》编剧之一沈默君

图片
《南征北战》编剧之一顾宝璋

上海电影制片厂承担了《南征北战》的拍摄任务。为了保证影片顺利完成,决定委任来自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成荫为导演,同时作为导演的还有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汤晓丹,由他们两人共同执导该片的拍摄工作。


在具体拍摄时,两位导演还做了具体分工。来自于解放区的成荫负责拍摄解放军戏份,来自于上海的汤晓丹拍摄国民党戏份,大场面由两人共同负责。

有分工有合作,相得益彰。两位导演在影片拍摄中可以说是配合的天衣无缝,完美契合。

图片

成荫,1917年生于山东曹县。1938年到延安参加八路军,任120师政治部战斗剧社导演、副社长等。1947年起先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央电影局秘书长。1956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与水华、凌子风、崔嵬并称北影厂导演“四大帅”。代表作有《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西安事变》等。

图片

汤晓丹,1910年生,福建华安人。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导演。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擅长导演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战争题材的影片。除了与成荫合作的《南征北战》外,之后又执导了《渡江侦察记》《红日》《南昌起义》等影片。

强大的编剧和导演阵容,使《南征北战》的拍摄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指示也奠定了《南征北战》史诗级军事影片的地位。

图片
从《南征北战》创作的着眼点来看,该剧本所蕴含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虽然是战争片,但剧情并不是简单的着眼于打仗,而是将重心放在体现毛主席运动战的思想上。尤其是通过战场形势的变化和战士们思想情绪的变化,突出了影片的主题,让电影的情节显得更加真实饱满。

  市长上阵/总长出马  

图片

陈毅元帅


《南征北战》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得到了时任上海市长陈毅的高度重视。作为曾经身经百战的老将,他非常关心这部电影的创作。

陈毅提出,《南征北战》这个剧本比话剧要有更高的成就,应当正面地、大胆地表现战略思想问题,即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争取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他说,在敌强我弱的兵力对比之下,有些地方我们不得不忍痛放弃,这种放弃实际上等于没有放弃,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必要的撤退实际上便是前进,因为通过撤退可以造成前进的条件,这就是毛主席战略思想的优越之处。应通过具体的军事斗争的故事,表现出毛主席的运动战战略思想。

陈毅市长不但亲自参与了剧本的修改,甚至还帮助编剧修改了一些台词。据说陈市长还建议在影片中增加一个思想动摇开小差的团长角色,后来这个人物被修改为电影开始时,一个发牢骚要到地方工作的战士王春。

更为关键的是,陈毅还特批了100万元的拍摄经费,而且可以按照军事演习费用报销。

图片

粟裕大将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当时他特地将该片导演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编剧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

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的授衔标准,相当于《南征北战》的创作团队里有了一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当顾问,这可谓是新中国电影史上无人企及的最高规格了。

   真枪实弹/真打真演   


你可能不敢相信,《南征北战》剧组在拍摄战斗场面的时候,使用的都是真枪真子弹、真炮真炸药,一点都不含糊。拍摄一部战争片,全是真枪实弹地干,《南征北战》是绝无仅有的个例。

图片

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拍摄,上级有关部门给《南征北战》剧组调来了一个野战师,其中一个团还是刚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归来的英雄部队,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货真价实的枪炮。

图片

图片

从装甲车到坦克,从美制105榴弹炮到吉普车,从马克沁重机枪到汤姆森冲锋枪,从捷克式布伦式轻机枪到春田步枪,可谓应有尽有,完全是要再来一场真实战斗的架势。

图片

马克沁重机枪是绝对的'明星'武器,相比于《南征北战》中的这种瞄准姿势,当今很多战争片里打马克沁的姿势都不标准

更牛的是,有了真枪还不打紧,影片中演员们拍戏时打出去的子弹,可都是真家伙。据片中饰演机枪手刘永贵的仲星火回忆,他一个人一场戏就打了四百发真子弹,当然,对面是没有人的。

图片

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真实地看到,《南征北战》所拍摄的很多战斗场面都是是非常逼真的,从战士们扛枪的姿势到射击的手势,都非常标准。而且不论是轻机枪还是重机枪,在阵地使用时都是配备有副射手的,这一真实细节,在现在的很多军事题材影视剧里都是根本不在意的

图片

在我们后来看到的很多战争片中,制造炸点都是用雷管或者汽油包,《南征北战》用的则是货真价实的TNT炸药,由于炸药威力极大,拍摄时剧组也是格外小心翼翼,结果整个拍摄过程中战士们都没事,而导演成荫自己却一不小心被炸伤了。

图片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这样的战斗场景,在敌人进攻的间隙,战士们并不是趴在战壕里等候,而是躲在山坡反斜面的地方防炮,阵地上只留下观察哨。完全不像现在的一些影视剧,战士们从头到尾都是躲在战壕里,等着敌人的炮火打过来挨炸。

看来,陈老总将剧组拍摄费用当演习费报销也不算是照顾,《南征北战》的拍摄现场,确实是如同部队一场荷枪实弹的军事演习。


   融入角色/体验生活   

《南征北战》里面的演员众多,还都来自不同的区域,之前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经历都不一样,如何让演员尽快提高演技,融入角色,演什么像什么,并且做到相互配合,这对导演来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剧组对此采取的方法就是让演员们深入不同地方去体验生活。因为是拍战争片,像仲星火、铁牛这样本身就出自军队文工团的演员还问题不大,而对冯喆、张瑞芳、项堃、阳华这些一直生活在大城市的演员,则是一种完全陌生的拍摄体验,因此,对于他们就要在体验生活上下了一番苦功。

为了进一步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创作依据,《南征北战》剧组还组织演职员参加了华东军区英模大会,加深对剧本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后,演员们分成三个组进一步体验生活:冯喆、仲星火等演解放军指战员的下连队;项堃、白穆等演国民党将领的去俘虏营观察国民党军官;张瑞芳等演老区群众的去山东农村,与老乡们同吃同住……

图片

饰演男一号高营长的是英俊小生冯喆,他去体验生活的地方是军营,每天他都跟普通战士一样出操训练,摸爬滚打努力让自己更像一个兵。

我们可以看到,冯喆在影片中的造型、演技和气质,都非常的出色,他所塑造的高营长这个角色,高大而不失真实,深入人心,饱受赞誉,成为银幕上我军指挥员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

图片

饰演女一号村长赵玉敏的张瑞芳,当年就是重庆话剧界有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可是你从《南征北战》里根本看不到她身上有任何大城市女性的气息,不论从扮相上还是气质上,妥妥就是一个山东大姐。张瑞芳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干练泼辣的女村长形象。这个变化就来自于张瑞芳到沂蒙山区体验生活几个月的结果。

图片

饰演反派张军长和李军长的项堃和阳华,他们俩体验生活的地方则有些特殊,是在国民党高级军官战俘所在的战犯管理所。

   战士拒演/不当“国军”   

拍摄《南征北战》这样宏大的战争场面,当然离不开部队的支援,被调来剧组参加拍摄的有一个野战师,甚至还有一个刚从朝鲜战场归来英雄团。但出乎意外的是,这些解放军战士却不愿意出演该片。

为什么呢?因为有很多战士一听说要自己演国民党士兵,立刻产生了对抗情绪,“老子拼了命将他们打败了,临到最后还要演他们被打败的样子,不干!”

图片

解放军扮演的“敌军”在爬摩天岭

毕竟是解放初期,战士们刚刚经历了与国民党军队的生死搏斗,所以,在那个时候,参加拍摄《南征北战》的战士们有这样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好在我们的战士都是明白道理的,经过上级做工作,战士们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与以往不一样的“战斗任务”。

图片

端着M1903春田步枪冲锋的'敌军'

《南征北战》的拍摄地就在山东临胸县西井村,这里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为了配合剧组拍摄群众支援前线的戏,当地老百姓又拿出当年的劲头,踊跃支持《南征北战》的拍摄。不少来自暖水河、瑞头、西井村的老区群众自带干粮、自带铺盖卷,扶老携幼,甚至一家三代都来到片场当群演。

图片

《南征北战》剧照

据说电影拍摄的时候,还真遇到一件事。当一队戴着钢盔,背着卡宾枪,穿着美式皮靴的 “国军”走过时,老百姓们禁不住惊叫起来:“怎么国民党军也来了?”一位拄着棍子的老太太,踮着小脚气乎乎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个戴钢盔的“国军”头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里还不住地骂着:“怎么回事?这些免崽子们怎么又回来了……”还有人朝这些“国军”扔起了石头。


军事组一位参谋见状,忙叫道:“这不是真的,这是拍电影!”

大家听了这才恍然大悟。

这也怪不得演反动派的战士们有情绪,拍个电影都要被误会,一不小心还得挨老百姓打。

图片

拍摄现场工作照

   经典台词/百听不厌   

《南征北战》拍摄于解放初期,上映的早,上映周期长,可以说是一部电影放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影片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

于是,片中很多经典台词都被后人铭记并不断引用和传播,成为“国民语言”而口口相传。

图片

高营长/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的几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

在电影《不见不散》中,这句话被葛优扮演的角色学舌。

图片

刘永贵/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图片

张军长/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

图片

李军长/张军长,请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图片

敌参谋长/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图片

国民党败将/我为党国立过战功……我为党国立过战功……

此句在电影《甲方乙方》中出现。

图片

胖战士/大炮不能上刺刀,要解决战斗还得我们步兵!

一部电影,能有这么多的台词被老百姓所记忆、传说,除了《南征北战》,恐怕找不到第二部了。

图片

   强大阵容/群星汇聚   

《南征北战》影片中人物众多,主要角色个性鲜明,各具特色。

图片

师长饰演者/陈戈

陈戈是四川自贡人,生于1916年,曾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大同电影戏剧学校学习。1938年后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演出部主任、四野政治部艺术学校戏剧主任等。1957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

陈戈曾在影片《南征北战》《党的女儿》《停战以后》中三次饰演我军将领。他在《南征北战》塑造的师长指挥若定,颇有大将风度,操着一口不紧不慢的“川普”:“不要怕家里的坛坛罐罐给敌人打烂,不要计较辣(那)一城一地的得失”,真的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不愧是是我军战争题材影片中不可多得的高级将领经典形象。

图片

高营长饰演者/冯喆

冯喆1920年生于天津,建国后主演了电影《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金沙江畔》《羊城暗哨》《桃花扇》等许多为观众所熟悉的影片,是那个年代公认的影星。

拍《南征北战》时,冯喆刚从香港回来,为缩短与角色的距离,他深入部队体验生活,每天上操场练刺杀,还在大冷天下水游泳改变体形。

导演成荫根据角色配置和演员的实际情况,把高营长定位为部队里的知识分子干部,确定了既儒雅又英武的基调。

冯喆塑造的高营长,英俊、坚毅、机智,头脑冷静,语速略慢,沉稳中透着儒雅之气,是战争时期我军中级指挥员优秀形象的代表,也是观众最难忘的银幕形象之一。

图片

政委饰演者/汤化达

汤化达是江苏灌南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参军后一直从事文艺工作。1950年汤化达随部队进入上海后,被调到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做演员。先后参演《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伟大的起点》《护士日记》等多部电影。他在这几部影片中的角色都是政工人员。汤化达在《南征北战》里面饰演的政委一角,充分显示了我军政工干部在战场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坚定意志与儒雅气质的完美结合,让政委的形象深入人心。

图片

张连长饰演者/刘沛然

刘沛然1922年出生于河北深泽县,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在部队文工团担任演员、导演、团长等职。1951年,著名导演成荫拍摄《南征北战》时,选中了刘沛然来饰演张连长。在成荫、汤晓丹两位导演的启发指导下,刘沛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淳朴、憨厚的张连长形象。“从苏中到苏北,从华中到山东,我们仗仗不都打胜了吗?我不懂,为什么还要大踏步向北撤呢?”这段冀中腔儿十足的台词,非常接地气,让观众毫不迟疑地认为,他就是真真实实的战斗部队里的张连长。

图片

刘团长饰演者/王力

王力于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担任江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副校长。王力后来被调往外交部工作。

图片

教导员饰演者/潘文展

潘文展1924年生于河北任丘县,1938年在冀中三分区地委担任宣传干事,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音乐系学习,后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当演员。建国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和导演,1963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图片

赵玉敏饰演者/张瑞芳

张瑞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她原籍北京,1918年生于河北保定。曾是话剧舞台上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

张瑞芳演过的电影很多,除了《南征北战》,还在《母亲》《家》《凤凰之歌》《聂耳》《三八河边》《李双双》《大河奔流》《泉水叮咚》等影片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62年,张瑞芳因主演《李双双》,获得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达到电影演艺事业的巅峰。

据说在《南征北战》开拍时,导演成荫看了张瑞芳的试镜头后,认为她扮演的村长赵玉敏表情虽然很真实,但是眼神不对应,走路的姿态也与那个时期的女干部不相适应。于是就提示张瑞芳多注意观察老区的妇女干部,看她们如何怎么说话、办事,留意她们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并且专门为她选了一支小马枪做随身道具,让她整天背着练习军事动作,还特别要求她学会影片中需要的匍伏前进和扔手榴弹的动作。

图片

天然在《南征北战》中饰演指导员

图片

《南征北战》中,饰演反派角色的“明星”们,也是可圈可点,非常令人称道。

图片

张军长饰演者/项堃

项堃原名王象坤,1915年生,祖籍山东德州。毕业于山东济南师范学校艺术体育科,1937年后当话剧、电影演员。解放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

拍《南征北战》时,项堃一开始把角色的塑造重点放在了突出表现张军长性格的狂妄上。但样片出来后,导演指出他表演中形式化的东西太多,看不出人物的思想内涵。于是项堃就寻找关于原型张灵甫及其他类似的国民党将领的相关材料,反复分析研究,琢磨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点,成功塑造了《南征北战》的张军长,也奠定了他作为“反派明星”的“位置”。

《南征北战》中的张军长以及以后在电影《烈火中永生》饰演的特务头子徐鹏飞,都成为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坏人”。

图片

李军长饰演者/阳华

阳华原名郭寿定,1915年生于天津,1935年就读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表演科。建国后,任上影厂演员,出演了《南征北战》《宋景诗》《母亲》《不夜城》《红色的种子》《乔老爷上轿》《林则徐》《聂耳》《51号兵站》等许多影片,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老戏骨。阳华以饰演反面角色见长,而且很有喜剧效果。他在本片中饰演的敌李军长,老谋深算,狡猾谨慎,与项堃饰演的张军长形成鲜明对比。

图片

参谋长饰演者/白穆

白穆原籍浙江宁波,1941年开始当话剧演员,1947年从影。1949年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他曾参演过《南征北战》《逆风千里》《春苗》《难忘的战斗》《祖国啊,母亲》《药》等多部影片的拍摄。

图片

铁牛、王琦、强明、仲星火等在《南征北战》中

此外,还有众多的“小角色”,如众星拱月,他们在影片中朴素本真的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图片

赵大娘与高营长和通信员


图片
机枪手刘永贵与班长

图片
胖战士与王春

图片
刘永贵和永贵媳妇

图片
村长、二嫚和游击队员们

角色虽小,但形象感人。比如:扮演胖战士的铁牛,扮演机枪手刘永贵的仲星火,扮演通信员的孙永平,扮演班长的王琦,扮演王春的强明,扮演赵大娘的加布里,扮演二嫚的张鸿眉,扮演永贵媳妇的张庆芳等等,都是观众非常喜爱的艺术形象。

图片

《南征北战》剧照登上1952年
第15期的《大众电影》封面


在新中国电影史上,《南征北战》创造了太多的第一。它不但是我国第一部军事电影,同样也是第一部被翻拍的彩色军事电影。它不但是多位开国元勋亲自指导拍摄的影片,也是上千名刚刚走下朝鲜战场的战士用真枪实弹拍摄的影片。

《南征北战》作为解放初期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战争故事片,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战争场面,恢宏的气势和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图片

《南征北战》剧组全家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