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部被誉为史诗般红色经典的《南征北战》,说它是中国电影史上革命战争题材影片的天花板或许也不为过。虽然70多年过去,但它所展现出的强大艺术魅力让后来者一直难以超越。 ![]() 名编名导/联手担纲 1951年年初,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前线话剧团前身)在南京大华影剧院演出了一部四幕话剧《战线》。 ![]() 该剧反映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战场上我军转战南北、取得胜利的经历。该剧的编剧沈西蒙时任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曾亲身经历过华东战场的战斗,对战争的经过以及参战的战友们都非常了解,所以整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真实。 演出受到广大指战员的欢迎。时任华东军区兼第三野战军司令员、上海市市长陈毅观看了话剧《战线》的演出后,认为基础很好,如果拍摄成电影可以更广泛地宣传人民战争的思想。 于是,华东军区政治部决定把《战线》改编成电影。并且决定让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创作员沈默君、文化部文艺科研究员顾宝璋与沈西蒙共同进行电影剧本的创作。 以《战线》为蓝本,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三位编剧通力合作,最终创作出了《南征北战》电影文学剧本。 ![]() 沈西蒙是我军久负盛名的一名编剧,上海人,中共党员,1939年参加工作,担任过华中军区文工团团长,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文工团副团长、团长,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院长,南京军区文化部副部长、部长,总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上海警备区副政委。解放后担任了中国剧协的副主席。他除了参与《南征北战》的创作,参与编剧的还有著名的电影文学剧本《霓虹灯下的哨兵》等。 ![]() ![]() 上海电影制片厂承担了《南征北战》的拍摄任务。为了保证影片顺利完成,决定委任来自于东北电影制片厂的成荫为导演,同时作为导演的还有上海电影制片厂的著名导演汤晓丹,由他们两人共同执导该片的拍摄工作。
有分工有合作,相得益彰。两位导演在影片拍摄中可以说是配合的天衣无缝,完美契合。 ![]() 成荫,1917年生于山东曹县。1938年到延安参加八路军,任120师政治部战斗剧社导演、副社长等。1947年起先后任东北电影制片厂导演、中央电影局秘书长。1956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与水华、凌子风、崔嵬并称北影厂导演“四大帅”。代表作有《钢铁战士》《南征北战》《万水千山》《停战以后》《西安事变》等。 ![]() 汤晓丹,1910年生,福建华安人。1931年到上海,任天一影片公司布景师、导演。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擅长导演现实主义题材、尤其是战争题材的影片。除了与成荫合作的《南征北战》外,之后又执导了《渡江侦察记》《红日》《南昌起义》等影片。 强大的编剧和导演阵容,使《南征北战》的拍摄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级指示:《南征北战》要“以华东战场上一次大歼灭战为背景,着力表现毛泽东运动战思想,在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中歼灭敌人有生力量。”这一指示也奠定了《南征北战》史诗级军事影片的地位。 ![]() 市长上阵/总长出马 ![]() 陈毅元帅 《南征北战》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开拍,得到了时任上海市长陈毅的高度重视。作为曾经身经百战的老将,他非常关心这部电影的创作。 陈毅提出,《南征北战》这个剧本比话剧要有更高的成就,应当正面地、大胆地表现战略思想问题,即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以争取大量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的作战方针。他说,在敌强我弱的兵力对比之下,有些地方我们不得不忍痛放弃,这种放弃实际上等于没有放弃,为了取得最后胜利,必要的撤退实际上便是前进,因为通过撤退可以造成前进的条件,这就是毛主席战略思想的优越之处。应通过具体的军事斗争的故事,表现出毛主席的运动战战略思想。 陈毅市长不但亲自参与了剧本的修改,甚至还帮助编剧修改了一些台词。据说陈市长还建议在影片中增加一个思想动摇开小差的团长角色,后来这个人物被修改为电影开始时,一个发牢骚要到地方工作的战士王春。 更为关键的是,陈毅还特批了100万元的拍摄经费,而且可以按照军事演习费用报销。 ![]() 粟裕大将 《南征北战》的拍摄也引起了时任解放军总参谋长,曾指挥过华东战场的粟裕将军的关注,当时他特地将该片导演成荫和汤晓丹召到北京,亲自为他们详细讲解了当年华东战场上的军政态势及战斗情形。这样,编剧沈西蒙、沈默君、顾宝璋等很快就在原来剧本基础上进行了新的的改写和加工。 按照中国人民解放军后来的授衔标准,相当于《南征北战》的创作团队里有了一位元帅和一位大将当顾问,这可谓是新中国电影史上无人企及的最高规格了。 真枪实弹/真打真演
![]() 为了保证顺利完成拍摄,上级有关部门给《南征北战》剧组调来了一个野战师,其中一个团还是刚刚从抗美援朝前线归来的英雄部队,他们同时带来的,还有货真价实的枪炮。 ![]() ![]() 从装甲车到坦克,从美制105榴弹炮到吉普车,从马克沁重机枪到汤姆森冲锋枪,从捷克式布伦式轻机枪到春田步枪,可谓应有尽有,完全是要再来一场真实战斗的架势。 ![]() 马克沁重机枪是绝对的'明星'武器,相比于《南征北战》中的这种瞄准姿势,当今很多战争片里打马克沁的姿势都不标准 更牛的是,有了真枪还不打紧,影片中演员们拍戏时打出去的子弹,可都是真家伙。据片中饰演机枪手刘永贵的仲星火回忆,他一个人一场戏就打了四百发真子弹,当然,对面是没有人的。 ![]() 我们从影片中可以真实地看到,《南征北战》所拍摄的很多战斗场面都是是非常逼真的,从战士们扛枪的姿势到射击的手势,都非常标准。而且不论是轻机枪还是重机枪,在阵地使用时都是配备有副射手的,这一真实细节,在现在的很多军事题材影视剧里都是根本不在意的。 ![]() 在我们后来看到的很多战争片中,制造炸点都是用雷管或者汽油包,《南征北战》用的则是货真价实的TNT炸药,由于炸药威力极大,拍摄时剧组也是格外小心翼翼,结果整个拍摄过程中战士们都没事,而导演成荫自己却一不小心被炸伤了。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这样的战斗场景,在敌人进攻的间隙,战士们并不是趴在战壕里等候,而是躲在山坡反斜面的地方防炮,阵地上只留下观察哨。完全不像现在的一些影视剧,战士们从头到尾都是躲在战壕里,等着敌人的炮火打过来挨炸。
《南征北战》里面的演员众多,还都来自不同的区域,之前的生活习惯和工作经历都不一样,如何让演员尽快提高演技,融入角色,演什么像什么,并且做到相互配合,这对导演来说,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创作依据,《南征北战》剧组还组织演职员参加了华东军区英模大会,加深对剧本时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后,演员们分成三个组进一步体验生活:冯喆、仲星火等演解放军指战员的下连队;项堃、白穆等演国民党将领的去俘虏营观察国民党军官;张瑞芳等演老区群众的去山东农村,与老乡们同吃同住…… ![]() 饰演男一号高营长的是英俊小生冯喆,他去体验生活的地方是军营,每天他都跟普通战士一样出操训练,摸爬滚打努力让自己更像一个兵。 我们可以看到,冯喆在影片中的造型、演技和气质,都非常的出色,他所塑造的高营长这个角色,高大而不失真实,深入人心,饱受赞誉,成为银幕上我军指挥员一个完美的艺术形象。 ![]() 饰演女一号村长赵玉敏的张瑞芳,当年就是重庆话剧界有名的四大名旦之一,可是你从《南征北战》里根本看不到她身上有任何大城市女性的气息,不论从扮相上还是气质上,妥妥就是一个山东大姐。张瑞芳真实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干练泼辣的女村长形象。这个变化就来自于张瑞芳到沂蒙山区体验生活几个月的结果。 ![]() 饰演反派张军长和李军长的项堃和阳华,他们俩体验生活的地方则有些特殊,是在国民党高级军官战俘所在的战犯管理所。 战士拒演/不当“国军” 拍摄《南征北战》这样宏大的战争场面,当然离不开部队的支援,被调来剧组参加拍摄的有一个野战师,甚至还有一个刚从朝鲜战场归来英雄团。但出乎意外的是,这些解放军战士却不愿意出演该片。 ![]() 解放军扮演的“敌军”在爬摩天岭 毕竟是解放初期,战士们刚刚经历了与国民党军队的生死搏斗,所以,在那个时候,参加拍摄《南征北战》的战士们有这样的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好在我们的战士都是明白道理的,经过上级做工作,战士们还是欣然接受了这个与以往不一样的“战斗任务”。 ![]() 端着M1903春田步枪冲锋的'敌军' 《南征北战》的拍摄地就在山东临胸县西井村,这里是革命老区,群众基础好,为了配合剧组拍摄群众支援前线的戏,当地老百姓又拿出当年的劲头,踊跃支持《南征北战》的拍摄。不少来自暖水河、瑞头、西井村的老区群众自带干粮、自带铺盖卷,扶老携幼,甚至一家三代都来到片场当群演。 ![]() 《南征北战》剧照 据说电影拍摄的时候,还真遇到一件事。当一队戴着钢盔,背着卡宾枪,穿着美式皮靴的 “国军”走过时,老百姓们禁不住惊叫起来:“怎么国民党军也来了?”一位拄着棍子的老太太,踮着小脚气乎乎地跑上去,拿起棍子朝一个戴钢盔的“国军”头上,嘣嘣嘣就是三下,嘴里还不住地骂着:“怎么回事?这些免崽子们怎么又回来了……”还有人朝这些“国军”扔起了石头。
这也怪不得演反动派的战士们有情绪,拍个电影都要被误会,一不小心还得挨老百姓打。 ![]() 拍摄现场工作照 经典台词/百听不厌 《南征北战》拍摄于解放初期,上映的早,上映周期长,可以说是一部电影放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毫不夸张的说,这部影片深深影响了几代中国观众。 于是,片中很多经典台词都被后人铭记并不断引用和传播,成为“国民语言”而口口相传。 ![]() 高营长/我也想今天晚上就打冲锋,明天一早就把蒋介石的几百万军队全部消灭。可是不行呀,同志,饭要一口一口地吃,仗要一个一个地打。 在电影《不见不散》中,这句话被葛优扮演的角色学舌。 ![]() 刘永贵/又喝到家乡的水了。 ![]() 张军长/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请你们坚持最后五分钟…… ![]() 李军长/张军长,请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 ![]() 敌参谋长/不是我们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 ![]() 国民党败将/我为党国立过战功……我为党国立过战功…… 此句在电影《甲方乙方》中出现。 ![]() 胖战士/大炮不能上刺刀,要解决战斗还得我们步兵! 一部电影,能有这么多的台词被老百姓所记忆、传说,除了《南征北战》,恐怕找不到第二部了。 ![]() 强大阵容/群星汇聚 《南征北战》影片中人物众多,主要角色个性鲜明,各具特色。 ![]() 师长饰演者/陈戈 陈戈是四川自贡人,生于1916年,曾在成都美术专科学校、大同电影戏剧学校学习。1938年后任延安青年艺术剧院演出部主任、四野政治部艺术学校戏剧主任等。1957年任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 陈戈曾在影片《南征北战》《党的女儿》《停战以后》中三次饰演我军将领。他在《南征北战》塑造的师长指挥若定,颇有大将风度,操着一口不紧不慢的“川普”:“不要怕家里的坛坛罐罐给敌人打烂,不要计较辣(那)一城一地的得失”,真的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不愧是是我军战争题材影片中不可多得的高级将领经典形象。 ![]() 高营长饰演者/冯喆 冯喆1920年生于天津,建国后主演了电影《南征北战》《铁道游击队》《金沙江畔》《羊城暗哨》《桃花扇》等许多为观众所熟悉的影片,是那个年代公认的影星。 导演成荫根据角色配置和演员的实际情况,把高营长定位为部队里的知识分子干部,确定了既儒雅又英武的基调。 冯喆塑造的高营长,英俊、坚毅、机智,头脑冷静,语速略慢,沉稳中透着儒雅之气,是战争时期我军中级指挥员优秀形象的代表,也是观众最难忘的银幕形象之一。 ![]() 政委饰演者/汤化达 汤化达是江苏灌南人,1920年生,1938年参加八路军,参军后一直从事文艺工作。1950年汤化达随部队进入上海后,被调到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做演员。先后参演《上饶集中营》《南征北战》《伟大的起点》《护士日记》等多部电影。他在这几部影片中的角色都是政工人员。汤化达在《南征北战》里面饰演的政委一角,充分显示了我军政工干部在战场上所发挥的巨大作用,坚定意志与儒雅气质的完美结合,让政委的形象深入人心。 ![]() 张连长饰演者/刘沛然 刘沛然1922年出生于河北深泽县,1938年参加八路军,曾在部队文工团担任演员、导演、团长等职。1951年,著名导演成荫拍摄《南征北战》时,选中了刘沛然来饰演张连长。在成荫、汤晓丹两位导演的启发指导下,刘沛然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真实、淳朴、憨厚的张连长形象。“从苏中到苏北,从华中到山东,我们仗仗不都打胜了吗?我不懂,为什么还要大踏步向北撤呢?”这段冀中腔儿十足的台词,非常接地气,让观众毫不迟疑地认为,他就是真真实实的战斗部队里的张连长。 ![]() 刘团长饰演者/王力 王力于战争时期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上海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曾担任江南电影制片厂副厂长、上海电影专科学校副校长。王力后来被调往外交部工作。 ![]() 教导员饰演者/潘文展 潘文展1924年生于河北任丘县,1938年在冀中三分区地委担任宣传干事,曾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戏剧音乐系学习,后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当演员。建国后进入上海电影制片厂当演员和导演,1963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 ![]() 赵玉敏饰演者/张瑞芳 张瑞芳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电影明星。她原籍北京,1918年生于河北保定。曾是话剧舞台上闻名遐迩的四大名旦之一。 张瑞芳演过的电影很多,除了《南征北战》,还在《母亲》《家》《凤凰之歌》《聂耳》《三八河边》《李双双》《大河奔流》《泉水叮咚》等影片中扮演过重要角色。1962年,张瑞芳因主演《李双双》,获得第二届电影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达到电影演艺事业的巅峰。 ![]() 天然在《南征北战》中饰演指导员 ![]() 《南征北战》中,饰演反派角色的“明星”们,也是可圈可点,非常令人称道。 ![]() 张军长饰演者/项堃 项堃原名王象坤,1915年生,祖籍山东德州。毕业于山东济南师范学校艺术体育科,1937年后当话剧、电影演员。解放后,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北京电影制片厂演员。 《南征北战》中的张军长以及以后在电影《烈火中永生》饰演的特务头子徐鹏飞,都成为观众印象最为深刻的“坏人”。 ![]() 李军长饰演者/阳华 阳华原名郭寿定,1915年生于天津,1935年就读于南京国立戏剧学校表演科。建国后,任上影厂演员,出演了《南征北战》《宋景诗》《母亲》《不夜城》《红色的种子》《乔老爷上轿》《林则徐》《聂耳》《51号兵站》等许多影片,是一位很有造诣的老戏骨。阳华以饰演反面角色见长,而且很有喜剧效果。他在本片中饰演的敌李军长,老谋深算,狡猾谨慎,与项堃饰演的张军长形成鲜明对比。 ![]() 参谋长饰演者/白穆 白穆原籍浙江宁波,1941年开始当话剧演员,1947年从影。1949年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演员、演员剧团副团长。他曾参演过《南征北战》《逆风千里》《春苗》《难忘的战斗》《祖国啊,母亲》《药》等多部影片的拍摄。 铁牛、王琦、强明、仲星火等在《南征北战》中 此外,还有众多的“小角色”,如众星拱月,他们在影片中朴素本真的表演,都给观众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 ![]() ![]() ![]() ![]() 角色虽小,但形象感人。比如:扮演胖战士的铁牛,扮演机枪手刘永贵的仲星火,扮演通信员的孙永平,扮演班长的王琦,扮演王春的强明,扮演赵大娘的加布里,扮演二嫚的张鸿眉,扮演永贵媳妇的张庆芳等等,都是观众非常喜爱的艺术形象。 ![]()
《南征北战》作为解放初期拍摄的第一部大型战争故事片,以其深刻的主题,精彩的战争场面,恢宏的气势和众多的人物群像,在新中国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 《南征北战》剧组全家福 |
|
来自: 昵称15596056 > 《娱乐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