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德军战术资料(鱼鹰社)

 fairyfail 2024-05-15 发布于广东

二战德军野战进攻战术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图是1944至1945年间的东线战场,一场由德军发起针对苏军据守村庄的攻击行动,展示了双方在战争末期的城市与乡村作战战术。此次行动不仅是一次军事对抗,也是德军利用教育材料激励年轻士兵加入战斗的实例,这些教材包括与纳粹青年组织合作出版的《士兵和士官》手册,以及《军事训练》(《Der Dienstunterricht im Heere》)等专业书籍。


战场概述
村庄位于德波边境的森林地带,由苏军步枪连占据,兵力约为50人,装备三挺马克沁重机枪。苏军虽未充分时间构筑复杂防御,但在紧急情况下设置了雷区和简易工事,包括战壕、散兵坑和房屋内部防御。德军则以一个加强连为进攻主体,该连不仅有基本的步兵配置,还得到了营级重武器连、战斗工兵排以及团属榴弹炮连的支持,总兵力超过200人,装备了如MG34/42机枪、81毫米迫击炮、火焰喷射器和150毫米步兵炮等重型武器。


德军攻击策略
初期侦查与火力准备(H1阶段):德军通过黎明前的巡逻队进行前沿侦查,遭遇苏军后迅速回撤,但成功标记了敌方机枪阵地位置。随后,德军指挥官命令炮火覆盖村庄,意图孤立并削弱苏军防御力量。
图片
包围与多点攻击(H2阶段):利用炮火掩护,德军分三路行动,一面从右侧森林迂回包围,一面用步兵和迫击炮压制苏军右翼,同时左侧的迫击炮与步兵炮以烟幕弹为步兵创造进攻条件。工兵携带火焰喷射器对坚固据点实施打击,迫使守军撤离。随着战斗进入白热化,德军的近距离战斗优势显现,苏军面临多方向压力,尝试撤退却遭遇德军火力封锁。


二战德军野战防御战术

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到1944年,当德国在各条战线上都面对不利形势时,他们所面对的是苏军装甲部队的压倒性优势。对此德国国防军装备各种强大的单兵便携式反坦克武器,同样重要的是,他们知道如何利用地形和天然或人为障碍物(图中的溪流是可以穿越的)以及如何将武器整合到防御中。

在一处装甲防御中心(Panzerabwehrgeschutz)或掩护阵地(vorgeschobene Stellung)中,这支小型装甲战斗群的任务是延迟英军坦克沿第二条路线前进,从而进入一个已做好防御的村庄(图片边缘)。
图片本图中,德军的战术布置是在关键的阻塞点(2)部署反坦克地雷,这些地雷与人员杀伤地雷混合使用,旨在阻碍工兵的排雷工作,同时阻止救援人员接近受损坦克,以及妨碍步兵和前哨观察员利用坦克车体作为掩体。

在这一时期,反坦克枪的使用相对独立,例如(3)所展示的50毫米口径Pak 38型反坦克枪。为了弥补反坦克枪数量的不足,20毫米口径的高射炮被部署在侧翼(4)以增强火力。

一支装备了88毫米口径RP54型火箭筒的排,以一种典型的布局(5)构建了防御阵地。每名火箭筒操作手挖掘了一个狭窄的V字形战壕,这些战壕以三个为一组,其中两个在前线,一个在后方。他们选择在开阔地带挖掘战壕,以获得更广阔的射击视野,同时将挖出的土方移走,以减少被发现的可能性。这种布局不仅允许火箭筒操作手在任何方向上与敌军坦克交火,还形成了纵深防御,确保在任何角度上至少有两套火箭筒可以同时开火。V字形战壕的尖端面向敌人,操作手们会移动到尖端以获得最佳瞄准角度,而他们的助手则在战壕的另一侧避开火箭筒发射时产生的反向冲力。


尽管该地区有农场建筑,但只有少数狙击手(6)会利用它们,因为建筑物容易吸引压制火力,从而使敌人能够迅速定位德军的位置。装备铁拳反坦克榴弹发射器的掷弹兵(7)会成对分散,隐蔽在坦克通道两侧,随时准备与敌军坦克交战。为了增强火力,许多掷弹兵部队减少了步枪的数量,转而增加了MG34和MG42型机枪(8)的配置。这些机枪在分离敌军步兵与其护送的坦克方面表现出色。

据英国坦克手描述,一旦MG系列机枪的子弹击中坦克外壳,伴随的步兵就会惊慌失措。不同的武器系统经常会调整其射击扇区,以覆盖预期将被放弃并最终落入敌手的其他阵地。当地居民接近阵地时,80毫米和120毫米口径的迫击炮(9)会从主阵地向预设的弹着区开火。突击炮(10)可能会部署在后方,通常隐藏在掩体或建筑物中,以增强对敌军进攻的抵抗。美军评估认为,与野战工事相比,像“西墙”或“齐格菲防线”这样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只能为德军提供最多15%的防御效能提升。相比之下,隐蔽部署的德国坦克和突击炮的效能提升达到了40%,它们被认为比固定掩体更具挑战性。领。

当地人接近阵地时,80毫米和120毫米口径迫击炮将从主阵地位置向预先设定好的弹着区开火(9)。突击炮(10)可能会放置在后方,它们通常被埋在掩体里或隐藏在建筑物里以进一步阻止敌人的进攻。美军认为,相比野战工事,漫长的永久性防御工事,如“西墙”,也就是“齐格菲防线”,只能为德军提升15%的防御效能。埋藏起来的德国坦克和突击炮所提升的效能被评为40%,它们被认为比掩体更难对付。


德军城镇居民地防御与芬兰柴堆战术

图片


图片

芬兰的“柴堆”(Motti)战术是冬季战争期间(1939-1940)芬兰军队对抗苏联红军的一种独特且高效的作战方法。该战术充分利用了芬兰的严冬环境、复杂的森林地形以及芬兰士兵卓越的滑雪技能和熟悉地形的优势,对数量上占优但机动性受限的苏联军队造成了重大打击。


战术步骤概述:
诱敌深入:芬兰军队首先允许苏联军队沿主要道路深入芬兰领土。这种做法减少了芬兰人直接对抗苏联庞大兵力的需求,同时使苏军在未知地域更加依赖其脆弱的补给线。


侦察与骚扰:芬兰滑雪巡逻队对苏联军队进行侦察,确定其兵力分布和移动方向,并通过小规模骚扰行动降低敌军的士气和效率。


压制与围困:一旦苏联军队进入预定区域,芬兰人会利用其机动性切断其与后方的联系,通常是在苏联军队因地形限制难以展开大规模行动的地方。苏联军队因缺乏足够的滑雪装备和摩托化运输,往往被迫集中于道路附近,这正中芬兰战术的下怀。


精准打击与心理压力:芬兰狙击手和小分队会对被困的苏联军队进行精准打击,尤其是在夜晚或士兵聚集时,进一步削弱其战斗意志。苏联士兵的日常生活活动,如取暖和进食,都可能成为致命的陷阱。


分割与包围:芬兰军队随后会利用地形隐蔽接近,从多个方向对苏联军队进行分割包围,形成一个个“motti”。每个“motti”内的苏联部队会被孤立,难以相互支援,从而被迫在没有增援和补给的情况下进行战斗。


逐一消灭:被分割后的苏联部队由于缺乏统一指挥、补给困难以及不断遭受芬兰小规模部队的袭扰,战斗力大大减弱,芬兰军队则能够集中优势兵力,逐一消灭这些孤立无援的敌军单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